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魁 |
魁(拼音:kuí),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斗(dǒu),鬼聲,本義指一種頭大柄長的大勺。天上的北斗星像古代的斗,所以"魁"又專指北斗星。"魁"又指勺子的頭,引申有為首、領頭的意思,又引申為第一、第一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魁
拼音; kuí,kuĭ
部首; 鬼、斗
五筆; RQCF(86、98)
倉頡; HIJI
鄭碼; NJTE
筆順; 撇、豎、橫折、橫、橫、撇、豎彎鈎、撇折、點、點、點、橫、豎
字級; 一級(編號:2963)
平水韻; 上平聲·十灰
筆畫數; 9+4、4+9
四角碼; 2451₀
統一碼; 9B41
注音字母; ㄎㄨㄟˊ,ㄎㄨㄟˇ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異體字; ੲ�、ੲ�、ੲ�、ੳ�、ࣁ�
文字源流
"魁"是典型的形聲字,戰國文字作圖1,右部為形符"斗(dǒu)",左部為聲符"鬼"。漢代隸書作品《石門頌》(圖4)以平直的筆畫改變了小篆的圓弧筆畫,字形由原來的左右結構變為左下半包圍結構,又將"斗"寫作"升"。因升和斗都是容器(甲、金文字形近似),所以說字形雖異,字義相同。"魁"意思為舀湯的勺子。《說文·斗部》:"魁,羹斗也。"段玉裁則更進一步闡釋,認為魁中所從的"斗"當為"枓","枓"就是舀湯的勺子。"斗"是一個象形字,像一個帶柄的舀器,與勺相似。後來把斗狀的器物也稱為斗。"魁"字從"斗",它的本義就不言而喻了,也是表示與"勺"類似的盛器。
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是七顆星連在一起的像勺子一樣的星座。古人還因為北斗星特殊的形狀,又將這七顆星分成兩組再一次取了名字,其中第一至第四前四顆星(呈勺狀的部分)稱作"魁",斗柄位置的三顆星稱為"杓"。又有說"魁"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
古代,"魁星"還指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關於魁星的樣子,在顧炎武的《日知錄》中有記載,大意是說,魁星的神像,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像鬼字的大彎鈎,一手捧斗,像魁字右邊的斗字,一手執筆,像是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魁星踢斗"這個古語詞,就是根據以上意思形成的。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要考《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稱為五經取士,每經取得第一名就叫魁首,五經全部第一名就叫"五魁首"。"五魁首"這個說法體現了"魁"字的另一個重要義項,就是"頭""首"的意思。起初是指具體的頭部,如《太平廣記》卷四五九引五代范資的《玉堂閒話·朱漢賓》中有"有大蛇--其魁可大如五斗器,雙目如電"一句,就是指蛇頭。由這個意思引申為首領、領頭人,統、統領的意思。後又引申為居第一位,也泛指最優者。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四】【斗部】苦回切(kuí)
羹斗也。從斗鬼聲。
說文解字注
羮斗也。斗當作"枓",古斗枓通用,然許例以義為別。枓,勺也,抒羮之勺也。《史記》趙襄子"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以枓擊殺代王。"斟者,羹汁也。魁,頭大而柄長。《毛詩傳》曰:"大斗長三尺"是也。引申之,凡物大皆曰魁。如《檀弓》:"不為魁。"《遊俠傳》曰:"閭里之俠原涉為魁。"《翟方進傳》:"芋魁。"《百官志》:"里有里魁。"皆是。北斗七星魁方杓曲,魁象首,杓象柄也。若《國語》注"小阜曰魁",即《說文》¤字之叚借,亦未嘗不取枓首之意。
從斗,鬼聲。苦回切,十五部。
廣韻
苦回切,平灰溪 ‖ 鬼聲微2部(kuī,今讀kuí)
魁,魁師。一曰北斗星。
【校釋】師:四庫全書原本作"帥",當據改。《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孔傳:"殲,滅;渠,大;魁,帥也。"《玉篇》亦訛作"師"。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鬼部】 魁·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4
古文:鮪
(kuí)《廣韻》苦回切。《集韻》《韻會》《正韻》枯回切,並音恢。魁帥。《書·胤征》:殲厥渠魁。傳:魁,帥也。《禮·檀弓》:不為魁。注:魁,猶首也。
又《博雅》:大也。《史記·孟嘗君傳》: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又《莊子·庚桑楚》:人見其跂,猶之魁然。注:魁,安也。一曰主也。
又《博雅》:魁岸,雄傑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魁枕參首。注:魁,北斗第一星也。《後漢·郡國志》:魁方杓。注:《春秋緯》曰: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
又蜃蛤也。《儀禮·士冠禮》:素積白屨,以魁柎之。注:魁,蜃蛤柎注也。疏:以魁蛤灰柎之者,取其白耳,魁,即蜃蛤一物。
又姓。
又小阜。《周語》:以為魁陵。注:小阜曰魁。
又與塊同。《前漢·東方朔傳》:魁然無徒。注:師古曰:魁讀曰塊。又與科同。《後漢·東夷傳》:大率皆魁頭露紒。注:魁頭,猶科頭也。謂以發縈繞成科結也。
(kuǐ)又《集韻》苦猥切,音磈。魁瘣,大枝節盤結也。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鬼"的第六筆撇從框內撇出,一筆寫成。"鬼"從左、下包圍"斗",頂部"鬼""斗"齊平。"鬼",㇕(橫折)的豎段在豎中線,第五筆橫在橫中線下側,撇從"白"頂部撇向左下格;乚(豎彎鈎)從"白"底部伸向右下格,托住"厶"和"斗";"厶"在豎中線部位。"斗",居右半格,橫筆在橫中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