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彝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魚塘彝族鄉是墨江縣的兩個彝族鄉之一,距縣城70餘公里。位於墨江縣西南部,東部隔阿墨江與雅邑為鄰,西部隔把邊江與普洱相望,南部與龍潭相連,北部與通關接壤。全鄉國土面積290Km2(耕地面積46147畝;干水田面積9039畝)。[1]
中文名稱: 魚塘彝族鄉
行政區類別: 鄉
電話區號: 0879
地理位置: 墨江縣境西南部
面 積: 290Km2
車牌代碼: 雲J
簡介
魚塘彝族鄉,地處東經101。23'-101。38'、北緯23。03'-23。15',海拔在631~2209米之間。清代屬他郎善政里,民國21年(1932)屬墨江縣第五區,民國28年屬龍潭鄉。1949年屬龍潭區,1966年從龍潭區劃出,設魚塘公社,1984年改稱魚塘區,1988年改為魚塘彝族鄉,系彝族、哈尼族、漢族等雜居。
魚塘彝族鄉是墨江紫膠、茶葉主產區之一。鄉人民政府駐地神仙街,距縣城105千米。轄9個村委會175個村民小組(其中:158個村民小組通路,達90%;163個村民小組通電,達93%;110個村民小組通水,達62%;共建設沼氣池528口),戶人,主要居住着彝、哈尼、漢、拉祜等6種民族,其中彝族占總人口的36.7%。森林覆蓋率為43.7%。最高海拔為2209.8米,最低海拔為631米,屬于山區立體氣候。以種植水稻、玉米、黃豆、花生、等作物為主,積極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穩步發展烤煙、畜牧兩個重點產業,培育茶葉、橡膠、米辣、紫膠四個優勢產業。全鄉共有貧困人口人,絕對貧困戶戶人,一般低收入貧困戶 戶 人,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
2007年,全鄉實現經濟總收入1352萬元,農民人均有糧39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17元。預計2008年,將實現經濟總收入1500萬元,農民人均有糧39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90元,經濟增長呈現良好勢頭。
資源
境內森林覆蓋率為43.7%。最高海拔為2209.8米,最低海拔為631米,屬于山區立體氣候。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是野豬、麂子、紅鷳、白鷳、眼鏡蛇等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繁衍生息的聚居地;是茶葉、紫膠、優質稻、橡膠等多種生物資源的主產地。
基礎設施
在縣委、政府和上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魚塘鄉黨委、政府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水利、電力、公路、農田(地)、通訊、集鎮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和夯實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水利:圍繞基本保證集鎮及全鄉農民生產生活用水,以保障主要農田溝渠通水灌溉及主要河道的防洪減災工程為重點,切實抓好汪街集鎮供水工程、10件人畜引水維修工程、1座小壩塘修建工程和10條大溝的加固維修工程及4條江河部分河道的防治工程的建設。
公路:全面掀起公路建設熱潮。從2002年到2007年間,累計投資180萬元,新修村組公路22條130公里,解決37個村民小組行路難問題。積極開展「愛路護路月」活動,發動各村群眾積極維護村組公路,累計維修鄉村公路215公里,有效緩解交通運輸及行路難問題。
通訊:以產業開發為目標,重點完成興樂村移動機站建設,並通過擴容,增加全鄉程控電話數量,使移動或小靈通覆蓋率達60%以上。
集鎮建設:1996年啟動小集鎮搬遷建設,在上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走「以地生財,以商促農」的路子,經過10多年的努力,鄉集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集鎮面貌煥然一新。目前,累計投資3000餘萬元,建成「一街四個市場」,完成各站所、中小學校的搬遷建設,文化站、司法所建設正在進行,預計2008年全面完工,集鎮功能進一步完善。
農村經濟
2007年,全鄉完成農村經濟總收1356萬元,比上年增86萬元,增6.7%;完成鄉鎮企業總收入154萬元,與年同期持平;完成糧食總產量6145噸,比上年增43噸,增0.7%;完成大牲畜存欄8750頭,比上年增-7頭,增-0.08%,出欄823頭,比上年增51頭,增6.6%;生豬存欄13540頭,比上年增252頭,1.9%,出欄5580頭,比上年增276頭,增5.2%;完成肉類總產量509噸,比上年增16噸,增3.2%;完成畜牧業總產值315萬元,比上年增40萬元,增14.5%;實現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717元,比上年增51元,增7.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51‰。全鄉上下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