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魯哀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魯哀公
概要
諡號 哀公
陵墓 不明
政權 魯國
在世 約前508年—前468年
在位 前494年—前468年

魯哀公

魯哀公姓,名,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他為魯定公兒子,承襲魯定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27年。

魯哀公在位時,魯國大權被卿大夫家族把持,史稱三桓,即所謂「政在大夫」。魯哀公曾經試圖恢復君主權力,同三家大夫衝突加劇,終致流亡越國。魯哀公27年,魯哀公通過邾國逃到越國[1]

在位期間執政的士大夫為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季孫肥叔孫舒仲孫彘

相關人物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魯哀公親誄孔子。誄文說:「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

哀公二十七年,想請越國討伐三桓,八月,哀公到了有山氏。三桓攻公,公逃到衛國,又逃到鄒國,最後到了越國。國人迎哀公復歸,卒於有山氏。子寧立,是為悼公。

相關文章

《荀子·哀公》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何如取之邪?」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哀公曰:「然則夫章甫、絇、紳帶而搢者,此賢乎?」孔子對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哀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庸人矣?」孔子對曰:「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選賢人善士托其身焉以為己憂,勤行不知所務,止交不知所定,日選擇於物,不知所貴,從物如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正,心從而壞,如此則可謂庸人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士矣?」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雖不能遍美善,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謂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故富貴不足以益也,卑賤不足以損也,如此則可謂士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明通而辭不爭,故猶然如將可及者,君子也。」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賢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行中規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如此則可謂賢人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大聖矣?」孔子對曰:「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捨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總要萬物於風雨,繆繆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百姓淺然不識其鄰,若此則可謂大聖矣。」哀公曰:「善!」

魯哀公舜冠於孔子,孔子不對。三問,不對。哀公曰:「寡人問舜冠於子,何以不言也?」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其政好生而惡殺焉。是以鳳在列樹,麟在郊野,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也。」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紳、委、章甫有益於仁乎?」孔子蹴然曰:「君號然也!資衰、苴杖者不聽樂,非耳不能聞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葷,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且丘聞之,好肆不守折,長者不為市,竊其有益與其無益,君其知之矣。」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請問取人。」孔子對曰:「無取健,無取詌,無取口啍。健,貪也;詌,亂也;口啍,誕也。故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信愨而後求知能焉。士不信愨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尒也。語曰:桓公用其賊,文公用其盜。故明主任計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計。計勝怒則強,怒勝計則亡。」

定公問於顏淵曰:「東野子之善馭乎?」顏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定公不悅,入謂左右曰:「君子固讒人乎!」三日而校來謁,曰:「東野畢之馬失,兩驂列,兩服入廄。」定公越席而起曰:「趨駕召顏淵!」顏淵至。定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吾子曰:『東野畢之馭,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顏淵對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顏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題解

本篇通過魯哀公與孔子對話,反映了儒家的一些主張。在文中,孔子提出「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的觀點,並認為「古之王者好生而惡殺」,「明主任計(信任計謀)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計」。篇末還記錄了顏淵的言論。

魯哀公乎問顏闔

魯哀公問顏闔說:「我要把仲尼做為輔相,國家可以得治嗎?」顏闔說:「危險啊!危險!仲尼喜歡文過飾非,辦事花言巧語,以枝葉代替旨美,矯飾性情以誇示民眾而不智不誠。受心指使,以精神為主宰,怎能在民上呢!他如果適合你和我的養生,就是錯了也是可以的!現在讓民眾離開樸實而學虛偽,不足以教育民眾。為後世考慮,不如停止這件事。不可以讓他治理國家!」施恩於民眾而不忘其功,不是天然的布施,商人是人們不願相提並論的,雖然因事務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但思想上仍不願與他們相提並論。體外刑罰的工具是金屬與木製品,內心刑罰的工具則是輕舉妄動所引起的過失。小人遭到體外的刑罰,用金木刑具拷問他;遭受內心的刑罰,則是用陰陽之氣來蠶食他,能夠免於外內刑罰的,只有真人才能做到。

原文:

魯哀公乎問顏闔曰:「吾以仲尼為貞干,國其有疹乎?」曰:「殆哉權乎仲尼!方且飾羽而畫,從事華辭,以支為旨,忍性以視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彼宜女與予頤與,誤而可矣!,今使民離實學偽,非所以視民也。為後世慮,不若休之。難治也!」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賈不齒,雖以事齒之,神者弗齒。為外刑者(23),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離內刑者,陰陽食之。夫免乎外內之刑者,唯真人能之。《莊子》

史料記載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2]

家庭

通稱 封地
魯悼公 魯國
公子荊
孺子𪏆 𪏆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

前任:
魯定公
春秋魯國君主
前494年-前468年
繼任:
魯悼公

視頻

孔子臨終前最擔心什麼?國君魯哀公怎樣悼念他?

參考資料

  1.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公游於陵坂,遇孟武伯於孟氏之衢,曰:「請有問於子,余及死乎?」對曰:「臣無由知之。」三問,卒辭不對。公欲以越伐魯,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孫有陘氏,因孫於邾,乃遂如越。國人施公孫有山氏。
  2.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