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毛蕨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鱗毛蕨屬,陸生中型蕨物。根狀莖粗短,直立或斜升 (偶為橫走) ,頂端密被鱗片,鱗片卵形、闊披針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紅棕色、褐棕色或黑色,有光澤,全緣、略有疏齒牙或呈流蘇狀,質厚,由狹長而不透明的細胞組成,胞壁厚而曲折。
形態特徵
葉簇生,螺旋狀排列、向四面放射呈中空的倒圓錐形,有柄,被同樣的鱗片 (有時葉柄基部以上幾無鱗片) ;葉片闊披針形、長圓形、三角狀卵形、有時五角形,一回羽狀或二至四回羽狀或四回羽裂,頂部羽裂,罕為一回奇數羽狀,如為多回羽狀複葉,則分枝圖式為除基部1對羽片的一回小羽片為上先出外,其餘均為下先出,不被針狀毛,但通常多少有鱗片 (罕有光滑) ,鱗片披針形、線形、捲髮形纖維狀或基部為泡囊形,或基部擴大向頂端為鑽狀,全緣,或為流蘇狀,間為撕裂; 末回羽片基部圓形對稱,罕為不對稱的楔形 (但基部上側從不為耳狀凸起) ,邊緣通常有鋸齒,少有具針狀刺頭。葉通常為紙質至近革質,少為草質,干後淡綠色或草綠色; 各回小羽軸或 (或主脈) 以銳角斜出,基部以狹翅下沿於下一回的小羽軸,下面圓形隆起,上面具縱溝,兩側具隆起的邊,光滑無毛,且與下一回的小羽軸上面的縱溝互通。葉脈分離,羽狀,單一或二至三叉,不達葉邊,先端往往有明顯的膨大水囊。孢子囊群圓形,生於葉脈背部,或罕有生於葉脈頂部、通常有囊群蓋(少為無蓋);蓋為圓腎形,通常大而全緣、光滑(偶有腺體或邊緣齧蝕),棕色,平坦或有時為螺殼形,並籠罩整個孢子囊群,質較厚,有時為角質,宿存,以深缺刻着生於葉脈。孢子兩面形,腎形或腎狀橢圓形,表面有疣狀突起或有闊翅狀的周壁。染色體基數n=41。[1]
過去本屬幾乎包括所有具圓腎形孢子囊群蓋的植物。1938年,中國蕨類學家秦仁昌在其《中國與印度及其鄰邦產鱗毛蕨屬的正誤研究》一文中明確了屬的範圍,恢復和新建立一些屬於其他科(如三叉蕨科和金星蕨科)的屬,從而使本屬趨於自然。
產地分布
植物區別
本屬不僅為鱗毛蕨科的主幹,而且似為三叉蕨科的祖先類型,它和該科的某些具有分離葉脈的屬(如肋毛蕨屬Ctenitis,軸脈蕨屬Ctenitopsis)在形體上經常相同,但葉干後不變褐棕色,而為淡綠色,小羽軸上面不隆起,也不被棕色臘腸形的粗毛,而為凹陷成一縱溝,並且光滑無毛,囊群蓋較大,往往為革質或角質,故易區別。Holttum(在 British Fern Gazette 9: part. 6. 208. 1965)說「鱗毛蕨屬與耳蕨屬的分野在中國可能消失了」,這是沒有根據的。這兩個都是很自然的屬,不存在中間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