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有德 |
黃有德,礦床地質專家[1]。1935年5月12日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主持設計並負責完成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個舊-大廠及其外圍地區錫礦成礦條件、找礦方法及找礦遠景研究"和有色金屬礦山可持續發展的找礦科研等工作,不斷地探索礦床的形成環境、成礦機制和定位條件,創造性地提出錫多金屬礦床"雙控"成礦模式及深循環、淺循環和多體系成礦系列,解決了單一用岩控礦床或層控礦床難以解釋的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的成因和富集條件等問題,為中國錫多金屬礦床的資源基地開發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冶金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所專題組長[2]
外文名稱----Huang YouDe
出生日期----1935年5月12日
出生地點----湖南常德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工程師、地質學家
主要成就----冶金工業部地質研究所任工程師、礦床研究室副主任
代表作品----對我國矽卡岩鐵礦找礦標誌的幾點意見·地質與勘探
人物簡介
黃有德,1935年5月12日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一個商人家庭。1954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攻讀勘探系金屬及非金屬專業,曾任班主席和團支部書記,1959年畢業。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中國矽卡岩礦床的成礦區域--兼論矽卡岩礦床構造類型畢業論文的答辯,成績優良。
人物簡歷
1935年5月12日 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
1954~1959年 在北京地質學院勘探系金屬及非金屬專業學習。
1959~1970年 在冶金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所任專題組長、技術員。
1971~1981年 在冶金工業部地質研究所任工程師、礦床研究室副主任。
1982年~ 在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任專題組長、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礦床研究室主任。
1996年 退休。
工作經歷
畢業後,分配到冶金工業部地質研究所(現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工作至今。歷任實習員、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和礦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1986年兼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1982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90 年受聘中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曾任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
在主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六、第七個五年計劃(簡稱"六五"、"七五",下類同)期間,黃有德出色地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78、1987年,他兩次作為礦產地質研究院主持科技攻關的優秀代表,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所獲榮譽
1980年6月,黃有德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表彰他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的貢獻,1984年獲礦產地質研究院先進工作者稱號、榮立一等功;他是1985年全國有色金屬工業勞動模範;1987 年,被中共桂林市委員會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8年,國家人事部批准他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退休。
科技成就
為中國有色金屬礦山可持續發展奉獻力量
中國有色金屬資源優勢礦種鎢、錫、銻、稀土的儲量居世界之首,鉛、鋅、鉬、汞、鎳位於世界前列,銅、鋁也占有一定地位。但我國現正處於人均礦產消費量較高的經濟發展階段,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現有生產礦山資源逐年大量消耗,近百個礦山進入中晚期開採,後備接替資源嚴重不足。進入21世紀,原有礦山的生產能力由於資源的逐年消失,若不及時補充新的資源,將無法得到保證而減產。
黃有德對我國有色金屬生產礦山可持續發展極為關注,他經常說:沒有礦山和資源就會直接影響我國工農業的發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從"八五"開始,他致力於有色金屬資源危機礦山的二輪找礦研究工作。有一段時間他生病住院,醫院曾下了病危通知,但病情稍微穩定,他就要求出院,繼續進行找礦研究。根據他的經驗,一個已知礦山(區)成礦環境的中肯分析和礦化組合及定位機制的深入研究並輔以有效的找礦方法,是實現礦山二輪找礦、尋找接替資源的有效途徑。1991年,黃有德負責設計並主持雲南東川礦田生產銅礦山及周邊找礦研究項目,他首次提出東川中元古宙裂谷的深源成礦作用理論,研究裂谷演化環境及深源礦床成礦系列,並討論了成礦作用體系與裂谷的演化關係:裂谷發育早期以火山作用為主,礦化為高鐵適度富銅、硫體系;裂谷發育中期以噴流作用為主,礦化為高銅適度富硫體系;裂谷發育晚期以噴氣作用為主,礦化為高硫適度富銅體系;裂谷封閉後,晉寧運動以富鹼基性岩漿隱爆作用為主,礦化為高銅適度富硫體系,從而導致了裂谷拉張期噴流硅質岩型銅礦和裂谷封閉後富鹼基性岩漿隱爆角礫岩型富銅礦的發現,確定了新的銅礦化類型,找到新的隱伏礦體。1995年該項科研成果經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組織專家評審驗收,達國際先進水平。
1998年,黃有德設計申請並負責的直屬有色金屬生產礦山資源潛力和潛在資源前景研究,通過對100多個礦山資源情況的綜合分析,並現場調查重點資源危機礦山和資源後勁不足礦山的潛在資源前景,對有色金屬生產礦山進行了科學排序,選擇近期開展二輪找礦的對象,目前正在實施中。1999年他撰寫的"我國有色金屬生產礦山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一文,強調礦山的可持續發展應從戰略上考慮:對現有礦山進行分類排隊,對"轉產礦山"、"危機礦山"和"後勁不足礦山"分別進行戰略規劃;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在生產礦山深部、周邊及近圍尋找接替資源;伴生元素和尾礦處理的綜合利用是提高礦山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科學技術要與生產緊密結合;制定適合的扶持、計價銷售和資源初償政策。1999年10月參加由中國地質學會等5個全國性學會的礦山地質學術委員會和冶金地質情報網聯合召開的全國生產礦山地質及21世紀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被評選為優秀論文。
黃有德經常提到,地質科研找礦工作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尤其是資源危機礦山的二輪找礦工作,是極其複雜的與一輪找礦有別的另一個找礦系統工程,既要有新的找礦思路,又要有新的方法技術,其成礦定位定量預測往往又需要3年至5年的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實現。因此,礦山決策者要從長計議,在礦山開發中晚期,提前一個五年計劃安排尋找新的接替資源,決不能搞短期行為,急於求成往往欲速而不達,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教訓。
深入研究成礦機理不斷探索新的礦床類型
黃有德十分重視書本知識。在吸收先進的技術理論同時,總是緊密地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科學地總結前人的經驗。他編著的有關國外(以美國為主)金屬礦床研究的某些情況、國外金屬礦床研究動向及展望、金屬礦床成礦理論中的幾個問題和金屬礦床研究現狀及成礦理論進展,在指導礦床地質研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實踐論》、《矛盾論》是黃有德必讀的哲學著作。他特別重視研究具體礦床、礦田和成礦區(帶)的特殊性,掌握特殊規律就從必然王國轉變成了自由王國,新的發現由此開始。
1980年,黃有德開始研究中國錫礦成礦規律,國內外學者幾乎一致認為錫是親石元素,與酸性花崗岩類有着嚴密的成礦專屬性,花崗岩"一元論"成礦統治了幾個世紀。他系統調查了廣西大廠及桂北的錫礦後,發現大廠超大型錫礦不僅與花崗岩有成因聯繫,還與地層有着特殊的成因關係,通過系統的宏觀和微觀研究工作,發現了晚古生代火山噴流(氣)成礦和礦質多來源的證據,進而提出錫的初始富集和雙控(花崗岩-地層)成礦模式,這在"七五"國家科技第55項工作總結報告中,肯定了為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該模式的成礦機理與受生長斷裂控制的次級海盆,由於有機質的強烈吸附作用,使成礦物質開始集中,特別是火山作用、海底噴流(氣)和熱水沉積作用,把深部的成礦物質帶入,並在沉積物的含膏鹽層和鹵化物流體等聯合作用下形成初始富集層。陸殼重熔的含礦花崗岩漿沿生長斷裂或原火山活動部位侵入,它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成礦流體,且在其強大的熱力作用驅動下,使地層中成礦物質活化、遷移循環,與花崗岩分泌的流體混合形成混合含礦流體,在成礦元素初始富集層部位和構造有利部位,在混合含礦流體疊加、改造及其作用下形成大型、超大型似層狀、脈狀和網脈狀礦床。
黃有德對桂北山區產於超鎂鐵岩中錫礦的研究,更是一個引人矚目的例子。他與他的研究生一起,深入研究其成礦的環境和機理,認為錫既是親石元素也是親鐵元素,與超鎂鐵岩有成因聯繫。並撰文《一個與火山碎屑沉積岩及超鎂鐵岩有成因聯繫的錫礦床》在《礦床地質》雜誌上發表。該文論證了造成錫在超鎂鐵岩中富集的原因是錫的多重地球化學親和性。繼戈爾德施密特(1930年、1933年)提出錫具有親鐵性並富集在石的富鐵相里以後,許多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都比較一致地認為錫在高溫時親鐵,溫度降低以親石為主。錫在地球各圈層里的分配亦顯示多重親和性,當地球分異為金屬相地核和硅酸鹽地幔時,錫顯示親鐵性進入地核,當地幔分異出上地幔和地殼時,錫又顯示親硫和親石性而富集於地殼。近年來的實驗證明,在高溫(1180±10℃)條件下,在硅酸鹽熔體熔離形成的較基性和較酸性兩部分熔體間,錫優先進入前者,這既直接證明了錫的高溫親鐵性,同時也獲得了錫可以在基性熔體中富集的證據。因此,當錫在特定的地球化學環境和物理化學條件下表現出親鐵性時,它將與鐵同分配而進入超鎂鐵熔漿。這一個新類型錫礦床的發現,對錫礦成礦學領域是個推動。國際錫礦專家泰勒(R.G.Taylor)教授對此產生濃厚興趣,並索取了有關礦床標本。
退體後仍不忘獻身地質事業
黃有德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地質科研工作,40年的找礦實踐和理論研究,使他具備了敢於超越前人的勇氣和力量,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在指導找礦中獲得了較好的效果。1984年,他隨中國代表團專家組赴馬來西亞參加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地區錫/鎢花崗岩對比及資源評價(IGCP一220)工作會議及東南亞第五屆地質礦產資源學術會議(GEOSE-V)。1987年參與籌備在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召開的IGCP一220項目第四次國際學術會議。1990 年回訪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局,作為中國專家組組長,考察了昆士蘭地區錫、鎢、金礦床。他深有感觸地認為,通過這些活動,達到了廣交朋友,與同行交流學術成果的目的;既宣傳了自己的學術觀點,又吸收了別人的成功經驗。當別人向他討教成功的秘訣時,他總是笑着說:"哪有什麼秘訣喲!作為一名地質科研工作者,強烈的事業心和刻苦鑽研精神必不可少,但至關重要的是,不能離開集體的力量。地質科研找礦工作複雜多樣,是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一個大項目往往牽涉眾多的單位和專業,必須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我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正可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離開了集體將一事無成。"他今年已65歲了,雖已退休,但仍在關心有色金屬生產礦山的可持續發展及危機礦山的二輪找礦工作。這位在地質科研找礦戰線上奔波、忙碌了一輩子的專家,如今還念念不忘獻身的地質事業。
主要論著
1 黃有德,等.對我國矽卡岩鐵礦找礦標誌的幾點意見.地質與勘探,1974 (2):1~10
2 黃有德,等.華北地台矽卡岩鐵礦成礦特徵及找礦方向.地質與勘探,1976(1):21~29
3 黃有德,李綏遠.全國鐵礦會議文集·中國東部地區矽卡岩鐵礦成礦控制及富集條件.1979
4 程先耀,黃有德.國際錫礦會議文集·論錫的原始富集.地質與勘探,1984 (6):29~35
5 黃有德,蔡宏淵,盧建春.IGCP一220第四次國際錫礦會議文集.論錫的成礦作用及礦床組合.1987
6 黃有德.大膽探索,聯合攻關,錫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礦產與地質,1987,1(4):3~6
7 黃有德,蔡宏淵.中國南部大陸錫礦成礦特徵.礦產與地質(增刊),1988,2(1):5~12
8 盧建春,黃有德.一個與火山碎屑沉積岩及超鎂鐵岩有成因聯繫的錫礦床.礦床地質,1988,7(3):29~41
9 黃有德.國內外地質礦產研究動向及展望.桂林地質學會會刊,1989
10 謝世業,黃有德,何國朝.東川中元古宙裂谷型銅礦地質地球化學及成礦模式研究.礦產與地質,1995,9(3):174~179
11 黃有德,張國林,何國朝.我國有色金屬生產礦山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礦產與地質,2000,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