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櫨枯萎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櫨枯萎病
黃櫨枯萎病 (黃萎病)為黃櫨樹種的一種系統浸染的毀滅性病害。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山東青島、濟南等地的黃櫨開始出現枯萎病現象。如今,全國範圍內該病呈現出擴散的態勢,被感染植株逐年增加。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黃櫨枯萎病
病原中文名: 大麗輪枝菌
病原拉丁學名: Verticillium dahliae
病原分類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亞門淡色孢科輪枝菌屬
病原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香山紅葉,棉花,土豆,生菜,西紅柿等
主要為害部位: 系統系病害,主要從根部侵染
分布與危害
黃櫨枯萎病是香山紅葉的重要病害,輕者嚴重影響紅葉景觀,重者很快死亡。該病病原菌寄產廣泛,能侵染70多類樹木種和變種以及許多種灌木。 [1]
病原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目的大麗輪枝孢菌,是一種土壤習居性真菌,通過土壤傳播,從寄主植物根部侵染進入植物體,沿導管擴散至植物各個部分,導致植物水分、礦物質等吸收、運輸出現障礙,從而使寄主植物出現枯萎、衰弱,甚至死亡的症狀。其寄主範圍極為廣泛,除了漆樹科黃櫨屬植物外,還有欒樹等超過26個屬70餘種的木本植物,可造成植株大量黃葉、落葉,最後整株死亡。 [2]
症狀
黃櫨枯萎病 (黃萎病)的具體症狀表現形式多樣。首先,葉部一般出現兩種萎蔫類型:一種是綠色萎蔫型(不落葉型),初期葉片表現失水狀萎蔫,自葉緣向里逐漸干縮並捲曲,但不失綠,不落葉,約兩周後變焦枯。葉柄皮下可見黃褐色病線;一種是黃色萎蔫型或落葉型,先自葉緣起葉肉變黃,逐漸向內發展至大部或全葉變黃,葉脈仍保持綠色,部分或大部分落葉。未落的葉干縮、捲曲,變焦枯,葉柄皮下可見黃褐色病線。其次,植物根、莖橫切面上有褐色病斑,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環形。剝皮後可見褐色病線,有時病線不在皮下而在木質部,這是由於浸染發生後,次生生長形成的新組織將受害部位包在裡面。發病嚴重時導致整個植株生長勢衰弱或死亡;在發病過程中,可能或引起植株整株或部分枝杈迅速死亡,也可能會在較長時間內持續影響植株,減緩生長速度。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或菌核在病植株殘體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可單獨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次年6、7月份借澆水、中耕、地下害蟲等傳播浸染,通過傷口侵入或根部直接浸染,發病程度與根系所分布的土壤層中的病菌數目成正比。在土壤溫度20℃左右且濕度較大的微鹼性土壤中易於浸染髮病,過量氮肥會加重病害,增施鉀肥可緩解病情。
防治措施
1、發病輕的植株,及時剪除發病枝條,將100-200倍(潰腐淨+沃康+綠安)調成糊狀塗抹枝幹發病部位。對全株用潰腐淨200-300倍+沃康200-500倍+綠安500倍液噴淋。
2、 對根部進行斷根處理,在樹冠投影的下方挖環狀溝,對暴露出來的根系用利器切斷,用生根粉(生根液)+健安+沃康各200倍液澆施,封溝然後澆透水即可,對於發病嚴重的樹木間隔10-15天再澆施一次。
3、已經病死的植株,應及時清除,並將病殘體全部焚燒,同時用70%五氯硝基苯粉劑以每平米4-6g消毒栽植土壤及附近周邊土壤。
4、加強管理,增強樹勢。通過中耕鬆土,合理養護,及時排水,避免單獨使用氮肥(如尿素等)等方法,增強樹勢減少發病條件。採用根部澆灌藥肥健安的方法對植株進行長效的土壤消毒處理,控制枯萎病的發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