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桷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桷皮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802898&sid=3994037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黃桷皮 漢語拼音:Huánɡ Jué Pí |
黃桷皮,中藥名。為桑科植物黃葛樹Ficusvirens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的樹皮。具有祛風通絡,殺蟲止癢之功效。用於風濕痹證,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癬瘡。[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黃桷皮
拼音名:Huánɡ Jué P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F.lacor sensu auct.non Buch. -Ham.]
出處
出自於《草木便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黃桷樹的樹皮。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剝取樹皮,曬乾。
原形態
落葉大喬木,高15-20m。板根延伸達數十米外,支柱根形成樹幹,胸圍達3-5m。葉互生;葉柄長2.5-5cm;托葉廣卵形,急尖,長5-10cm;葉片紙質,長橢圓形或近披針形,長8-16cm,寬4-7cm,先端短漸尖,基部鈍或圓形,全緣,基出脈3條,側脈 7-10對,網脈稍明顯。隱頭花序(榕果),花序單生或成對腋生,或3-4個簇生於已落葉的老枝上,近球形,直徑5-8mm,成熟時黃色或紅色;基部苞片3枚,卵圓形,細小,無總花梗;雄花、癭花、雌花同生於一花序托內;雄花無便,少數,着生於花序托內壁近口部,花被片4-5,線形;雄蕊1,花絲短;癭花具花被片3-4,花柱側生;雌花無梗,花被片4。瘦果微有皺紋。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800m的疏林中或溪邊濕地。
性味
苦;酸;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殺蟲止癢。主風濕痹證;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癬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複方
治風濕痛: 黃桷樹皮、閻王刺根、酸湯根、鐵籬笆根各一兩。熬水服。 (《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 1.《居易錄》:愈癬。
- 2.《草木便方》:祛風,除濕,消腫滿。治四肢頑痹,麻(木)不仁,半身不遂。
- 3.《中國藥植志》:發汗發表。
- 4.《重慶草藥》:煎水服治吐血。煎水洗治初生兒黃七風(初生兒五至七天,全身現黃,高熱驚風)。[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