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檗山,原名鷲峰,坐落在宜豐縣西北部的黃崗鄉黃檗村境內,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祖庭。山高林密,層巒疊嶂,飛瀑鳴泉,極稱幽靜。山中古蹟主要有古寺、塔林、虎跑泉、龜石、飛瀑等。 黃檗山不僅是佛教五大禪宗之一臨濟宗的祖庭聖地,而且是贛西北著名的風景名勝。[1]
中文名稱: 黃檗山
地理位置: 宜豐縣西北部的黃崗鄉黃檗村境內
原 名: 鷲峰
所在地區: 宜豐縣
景點
黃檗寺
黃檗古寺始建於唐代,明中葉被毀。崇禎二年(1629年),有僧人重建;清光緒庚子又毀於火,僅存旁殿和觀音閣。「文革」十年浩劫期間,古寺建築毀壞大半20世紀80年代的一次籌款修路過程中,古寺所有的地面建築全部拆除。當年黃檗古寺的遺存中,在一塊殘磚上還刻有「鷲峰」二字。
皇叔塔
是唐宣宗駕崩之後,因他與宜豐黃檗的緣分而為他建的一座紀念性墓塔。塔身寶瓶狀附盤龍,每方各刻四佛像,花崗石雕座。亦葦岸禪師塔,又稱「塔中塔」、「大鐘蓋小鍾」。外形似洪鐘,弓頂石屋,中間有門,人可入內,屋內還有一小石屋,故稱」大鐘蓋小鍾「,是全國陵墓塔建之中僅有的一處勝跡。塔高約2米,寬1.4米。
虎跑泉
寺側左邊有一石砌井欄的清泉,內壁刻有「虎跑泉」三字,井旁還有一些石鑿的凹盆,傳說是當年和尚們盥洗所用之物。為何叫「虎跑泉」?據說有一隻虎闖入了寺內,碰翻了香案,嚇跑了和尚。希運法師點香案化為巨石,鎮虎於石下。虎並未死去,倒是靜靜地聽和尚們講經誦課,以致改掉了虎性。希運圓寂之後,老虎突然從石下衝出,頭觸廣業塔而死,有泉水忽然從石下湧出,成了黃檗古寺中的一景,且為僧眾生活所必需。
塔林
黃檗村(黃檗寺原址所在地)矗立着幾座石塔。造型奇特的是塔中塔。外塔以弧形巨石壘成一洪鐘狀塔屋。內塔亦如鍾,剎為覆缽、仰蓮、寶珠相迭。塔身正面刻「亦葦岸禪師塔」。內外塔間可容十人。這種石塔,據說在國內僅有孤例,可稱藝術珍品。
塔前自然村墓山上有希運墓塔,又名廣業塔。山中還存有唐宋以來僧釋墓塔70座,造型各異,工藝精湛,不但是研究佛教淵源的實物資料,且堪稱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瑰寶。1987年,黃檗墓塔群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飛泉
山寺遺址以東1.5公里的中洲有瀑布,為新昌八景之一的黃檗飛泉。瀑布落差10米,隨坡跌落,飛珠濺玉,蔚為壯觀。
寒婆泉
這甘洌的泉水在當地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上古時候鷲峰山下有戶人家,母親寒婆與兒子喜來相依為命,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婆每日到泉井洗衣洗菜都和兒子在一起,寸步不離。可是不幸兒子夭折,寒婆再到泉井洗衣洗菜只是孤單一人,思子心切,整日哭泣,井泉同悲,泉水漸退,乾涸見底。
寒婆更是悲戚,從此每天以淚洗臉,坐在泉井旁呼喊兒子名字。她的哭喊聲驚天地泣鬼神,感動了神靈。乾涸的泉井又汩汩的湧出了泉水,清洌晶亮,泛出了她兒子喜來的影像。寒婆的心從此也得到了安慰,泉水也變的更加清涼甘洌。悽美的母子連心故事後來被廣為流傳,後人就把這口井叫做寒婆井。
名稱來源
黃檗山,又名鷲峰山,位於意向西北宜豐縣黃崗境內。唐高僧希運修心至此,建鷲峰寺,並改山名黃檗。法嗣義玄創臨濟宗風,為臨濟宗祖庭山,以禪、茶、竹「三絕」聞名。傳說一位雲遊四海的印度僧人來到此處,抬頭一看,覺得此山水勝景真像天竺國的鷲嶺,於是命名曰:「鷲峰」,並建鷲峰寺修行。數百年後,從江西奉新的百丈山來了一位禪師,名叫希運,他是奉師命來此處修行的。這位和尚身長七尺,相貌古怪:額間隆起一顆碩大的肉球,其行其言被人稱為「倜儻不加羈,人莫深測」。
他見此處山巒起伏,壑深林密,是修道的好場所,便決意駐錫於此,並改鷲峰為其家鄉同名之黃檗山,以解其思鄉之念。自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睹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黃檗山遂成禪宗的大道場。
據《江西通志》載:「黃檗山在新昌(今宜豐)西,山使絕頂有寺曰鷲峰。」《新昌縣誌》云:「黃檗寺,唐名靈鷲,斷際禪師道場也。臨濟宗風遍于海內外,實於茲得法。」斷際禪師即希運,福建福清人,出家後,雲遊到靈鷲寺,在此宣揚直指單傳的心要,創立了新的禪宗之旨。
其弟子義玄,在黃檗習禪多年後,去河北正定的臨濟院,闡揚希運旨義,創立了臨濟宗。宋代,日本僧人榮西和俊艿,先後來華學佛,將臨濟宗旨傳到日本,至今日本有門徒500萬之眾,朝鮮、越南及東南亞諸國,皆不乏臨濟信徒。
南宋禮部尚書、大學者王應麟曾游黃檗山,賦詩一首:「黃檗去無蹤,清流出澗中。乍疑飛凍雨,還覓透寒風。湛性非塵溷,聞根與暗通。曹溪留一滴,清味此應同。」。倪思還有詩《游黃檗山》,內云:「雲鷲峰頭一萬杉,覆盂山下木參天。當年曾識祖師面,溜雨鳴風三百年。」
視頻
辣報 新華社資訊:福建福清: 黃檗山萬福寺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