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河二首 》 | |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
《黃河二首 》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詞。
詩詞原文
《黃河二首 》[1]
[唐] 杜甫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解釋
黃河北岸海西軍①,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②。 (此嘆當時戍兵其眾,不能制吐蕃之橫行。鐵馬,指胡騎。)
①【朱注】河水經自于闐、疏勒而東,徑金城允吾縣北。酈道元云:王莽之西海也,莽納西零之獻以為西海郡,治此城。闞駰曰:縣西有卑禾羌海,世謂之青海,唐時其城陷於吐蕃,故此雲海西軍。或引史寶應元年回紇可汗屯河北,雍王率僚屬往見之以證此詩,不知回紇地直朔方,不得雲海西軍也。鮑欽止注指吐蕃入寇。仍以此說為正。②《晉中興書》:冉閔殺石鑒及諸番,於時高鼻多須者無不濫死。李陵《報蘇武書》:「吟嘯成群,聽之不覺淚下。」
其二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①。
(此嘆蜀人迫於軍餉,故願太平以紓民困。指塞外之黃河,故云南岸是。唐運道之黃河在於中州。《杜詩博議》:唐運道俱仰黃河,獨蜀僻在西南,河漕不通,西山三城糧運屢絕,故有供給無粟之嘆。此亦為吐蕃入寇而作。)
①【趙注】棄金玉,言毋奢侈,如傳言不寶金玉之義。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