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喉石即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喉石即鳥

中文學名: 黑喉石即鳥
拉丁學名:Saxicola torquata
別 稱:谷尾鳥、石棲鳥、野翁、野鴝、黑喉鴝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   目:鳴禽亞目 科:鶇科
屬:石鵖屬
種: 黑喉石即鳥
亞   種: 2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英文名稱: Black-throated Stone-chat

黑喉石鵖[1](學名:Saxicola torquata),是石䳭屬小型鳥類,體長12~15厘米。雄鳥上體黑褐色,腰白色,頸側和肩有白斑,頦、喉黑色,胸銹紅色,腹淺棕色或白色。雌鳥上體灰褐色,喉近白色,其餘和雄鳥相似。幼鳥和雌鳥相似,但棕色羽緣更寬而顯著,眼先、臉頰、耳羽黑色,頦、喉羽端灰白色沾黃,羽基黑色,其餘似成鳥。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腳黑色。

黑喉石鵖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一般巢營於林緣草甸中的小樹或灌木下的塔頭苔草叢中或倒木樹洞中,主要以昆蟲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繁殖期為4-7月,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5-8枚,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澤、田間灌叢、曠野以及湖泊與河流沿岸附近灌叢草地,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等地。

形態特徵

黑喉石鵖雄鳥:整個頭部為黑色,背和肩亦黑微綴棕栗羽緣,至腰逐漸變,尾上覆羽白色;頸側具白斑,亦具棕栗羽緣;飛羽黑褐,外側覆羽黑而內側覆羽白色;尾羽黑色;胸部栗棕色,至腹部逐漸變淡成淡栗棕色。

黑喉石鵖雌鳥:頭、頸、背及肩黑褐色,頭及頸具淡棕褐色羽緣,背及肩具淡棕褐色寬緣,下腰淡棕褐,尾上覆羽近白;尾羽黑褐色;翅黑褐色,覆羽黑褐而緣以淡棕褐色羽端,內側覆羽以及最內側飛羽的基部為白色;額基和眉紋淡棕褐;下體、頦和喉淡棕白,胸部的棕色稍濃著些,余腹部淺棕而微綴蒼白色羽緣。

黑喉石鵖幼鳥:上體羽毛具明顯的淡褐色羽端斑,體色斑斕;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具淡棕褐色羽緣,尾上覆羽淡紅褐;頦、喉至胸白雜以不同程度的黑斑,腹面淡紅褐色。

黑喉石鵖橢圓形,淡綠色、藍綠色或鴨蛋青色,被有紅褐色或銹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19.8mm×12-15.6mm,平均18mm×14mm,重1.5-2.1g[2]

生活習性

遷徙: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在我國越冬。通常在3月末4月初遷來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飛往越冬地。

習性:黑喉石鵖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平時喜歡站在灌木枝頭和小樹頂枝上,有時也站在田間或路邊電線上和農作物梢端,並不斷地扭動着尾羽。有時亦靜立在枝頭,注視着四周的動靜,若遇飛蟲或見到地面有昆蟲活動時,則立即疾速飛往捕之,然後又返回原處。有時亦能鼓動着翅膀停留在空中,或做直上直下的垂直飛翔。

食性:黑喉石鵖主要以昆蟲為食,主要有蝗蟲、蚱蜢、甲蟲、金針蟲、葉甲、金龜子、象甲、吉丁蟲、螟蛾、葉絲蟲、弄蝶科幼蟲、舟蛾科幼蟲、蜂、螞蟻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叫聲:在繁殖期間常常站在孤立的小樹等高處鳴叫,鳴聲尖細、響亮

棲息環境

黑喉石鵖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澤、田間灌叢、曠野以及湖泊與河流沿岸附近灌叢草地。從海拔幾百米到4000m以上的高原河谷和山坡灌叢草地均有分布,是一種分布廣、適應性強的灌叢草地鳥類。不進入茂密的森林,但頻繁地見於林緣灌叢和疏林草地,以及林間沼澤、塔頭草甸和低洼潮濕的道旁灌叢與地邊草地上。

生長繁殖

繁殖期4-7月。繁殖期間雄鳥常站在巢區中比較高的小樹枝頭鳴唱,雌鳥則致力於築巢。通常營巢於土坎或塔頭墩下,也在岩坡石縫、土洞、倒木樹洞和灌叢隱蔽下的地上凹坑內築巢。巢呈碗狀或杯狀,主要由枯草、細根、苔蘚、灌木葉等材料構成,外層較粗糙,內層編織較為精緻,內墊有野豬毛、狍子毛、馬毛等獸毛和鳥類羽毛。巢為外徑10-15cm,內徑5.5-7.5cm,高4-12cm,深3-7cm。營巢全由雌鳥承擔,每個巢需1周固左右築好。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5-8枚,1天產1枚卵。卵為橢圓形,淡綠色、藍綠色或鴨蛋青色,被有紅褐色或銹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19.8mm×12-15 6mm,平均18mm×14mm,重1.5-2.1g。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2±1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剛孵出時體重僅0.8-0.9g,體長31-32mm,全呈淡橙紅色,除背中線和肩部有幾簇灰色絨羽外,其他全赤裸無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2-13天的巢期生活,幼鳥即可離巢[3]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繁殖期主要見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陝西、貴州、雲南、西藏西部及南部,冬季見於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及海南島和台灣。

國外分布:分布於歐洲、亞洲和非洲,從冰島、英倫三島、丹麥、一直往南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地中海等西歐和非洲,往東到馬達加斯加、沙特阿拉伯、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中東、高加索、原蘇聯南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亞、西伯利亞,一直到堪察加半島、遠東、朝鮮和日本[4]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黑喉石鵖新疆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maura Pallas,1773
2 黑喉石鵖青藏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przewalskii Pleske, 1889
3 黑喉石鵖東北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stejnegeri Parrot, 1908
4 黑喉石鵖指名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torquata Pallas, 1773
5 黑喉石鵖愛爾蘭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hibernans Hartert, 1910
6 黑喉石鵖北高加索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rubicola Linnaeus, 1766
7 黑喉石鵖烏拉爾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variegatus S. G. Gmelin, 1774
8 黑喉石鵖土耳其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armenicus Stegmann, 1935
9 黑喉石鵖喜馬拉雅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indicus Blyth, 1847
10 黑喉石鵖塞內加爾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moptanus Bates, 1932
11 黑喉石鵖塞拉利昂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nebularum Bates, 1930
12 黑喉石鵖蘇丹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jebelmarrae Lynes, 1920
13 黑喉石鵖尼日利亞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salax J. Verreaux & E. Verreaux, 1851
14 黑喉石鵖也門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felix Bates, 1936
15 黑喉石鵖埃塞俄比亞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albofasciatus Rüppell, 1845
16 黑喉石鵖肯尼亞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axillaris Shelley, 1885
17 黑喉石鵖坦桑尼亞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stonei Bowen, 1932
18 黑喉石鵖津巴布韋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promiscuus Hartert, 1922
19 黑喉石鵖萊索托高地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oreobates Clancey, 1956
20 黑喉石鵖沿海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clanceyi Latimer, 1961
21 黑喉石鵖大科摩羅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voeltzkowi Grote, 1926
22 黑喉石鵖馬達加斯加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sibilla Linnaeus, 1766
23 黑喉石鵖察拉塔納納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tsaratananae Milon, 1951
24 黑喉石鵖安卡拉特拉亞種 Saxicola torquata ankaratrae Salomonsen, 1934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2004年國際鳥類聯盟估計在歐洲該種繁殖種群數量約2000000-4600000對,相當於6000000-13800000隻,歐洲種群數量占全球範圍的5-24%,所以初步認為黑喉石鵖全球數量大約有25000000-276000000隻,但這個估計需要進一步驗證。該種種群數量發展趨於穩定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視頻

觀鳥 | 黑喉石鵖與異木棉

不同視角觀察野生動物之黑喉石鵖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