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書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簡表說明
姓名 龔書章 Kung, Shu-chang, |
性別 男 |
出生日期 1962年11月10日- |
職業 建築師 |
出生地點 台灣 |
學歷 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設計碩士。
作品 |
【華山藝術生活節】龔書章:從簡單中尋找感動
邁入第 3 屆的華山藝術生活節,本次共有超過 200 個表演團體參與演出,表演、展覽、文化論壇、電影放映、工作坊等活動熱熱鬧鬧舉行,你除了可以買票進場看齣好戲外,更能走進華山文創園區,與許多大小朋友們一起親身體驗建築師龔書章為藝術生活節操刀設計的展覽空間,感受表演藝術與空間設計碰撞出的新鮮能量,趁著天晴,讓表演走入你的生活吧~ 目前執教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的龔書章,除了建築設計也參與藝術領域的跨界展覽,他曾代表台灣參加2008 年香港/深圳雙城建築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NEXT GENE 20,並擔任2010 年台中「CMP Block人文生活美學特區」總策展人。他擅長以生活周邊隨手可得的材料進行創作,簡鍊的設計總讓人感覺不扭捏,也不多餘,一連設計了3屆,這次他要來為大家解祕華山藝術生活節的空間理念。
Q:可以先談談這次設計「華山藝術生活節」的概念嗎? A:這屆的空間,我以隨手可得木料進行製作,概念其實很簡單,因為生活節的基本概念是「城市表演空間」的新想像與延伸,我希望能在華山這個空間裡重新塑造使用者行為模式,打破傳統參觀展覽的模式,重新定義觀者與表演者的角色與定位,讓觀者與表演完整結合,甚至成為要角之一。 我對華山藝術生活節的想像是它應該是屬於眾人的,所以應該要大張旗鼓地吸引大眾注意,打破表演者與觀者的界線,讓大家或坐、或臥、或站、或躺,自由舒適地欣賞表演。這次,我重新定義藝術大街的使用行為模式,以「空間影響人的行為,改變都市地景風貌」的概念為出發,引入各種人的行為,佔據街道,讓藝術大街呈現多元、多樣的使用機能,如:服務台、展示空間、商店等,並以臨時性建築取代永久設置,不浪費資源,還能永續使用! Q:可否簡單說明對於「藝術大街」重新定義的想法與設計手法? A:歷屆以來,藝術大街一直都是華山藝術生活節設計的重點,因為它是活動的主要入口視覺意象,我也期待每年都以不重複的設計手法,一再挖掘有趣的生活元素。前兩屆的規劃設計,主要讓觀眾自忠孝東路主要入口進入藝術大街後,不論視覺或動線皆可輕易穿透至後方的大草坪。而在這一屆我把自己歸零,再次在華山裡漫遊,發現華山其實有很多美麗的老房子,所以這次的設計,我把自然山巒的起伏輪廓引入,並與藝術大街兩側四連棟老房子的屋頂相呼應,塑造當代感與古樸感的對映。
Q:當初規劃「藝角度展覽」時是以什麼概念出發? A:我把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視為一個整體性的規劃設計,在概念與風格上是延續的,因此,在藝角度展覽中延續藝術大街自然山巒的線條與手法,在室內展場創造出綿延的大山,在山裡還有洞穴,而山頂與洞內彼此都有活動持續發酵,卻不相互影響,各自形成獨立的展示空間。
A:從第1屆就開始的「創作實驗室」吸引了很多觀眾停留駐足,我們在戶外藝術大街上創造了一個空間,將畫紙替換為透明玻璃,讓每位參與塗鴉的大朋友或小朋友,其專注塗鴉的表情能清楚地被周圍觀者看到,這個想法是來自於,我自己為人父母會想看到自己小孩專注畫畫的神情,因此期待讓繪者與觀者彼此能有更親密的互動關係。 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台中誠品綠園道再到台北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談起城市表演空間,龔書章認為表演空間除了必須吸引大眾參與、具有實驗性之外,如何與華山這樣的城市舊空間產生對話也是重要的,華山的舊建築群觸發了設計想像,在藝術生活節期間,融合了城市活動的園區又能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編輯/洪佩君
視頻龔書章 / 改變居住的空間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