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吟鎮隸屬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位於普安縣北部,東與晴隆縣中營鎮接壤、南與本縣興中鎮毗鄰、西與盤州市保基鄉交界、北與水城縣野鍾鄉隔北盤江相望。1936年定名為龍吟,1992年"建並撤"設龍吟鎮,鎮人民政府駐紅旗社區。全鎮國土面積178.5平方千米,轄硝洞村、吟路村、吟塘村、石古村、文筆村、高陽村、北盤江村和紅旗社區,共7村1社區、111個村民組、5060戶。境內居住着苗、布依、漢等民族,2010年末人口23434人,少數民族23107人,占總人口的98.6%。2012年該鎮已被省苗學會命名為"中國苗族第一鎮"。[1]
政區沿革
元末屬興讓里。民國3年(1914年)屬普安縣北區,26年屬五區,33年為龍吟鄉,35年為五區龍吟鄉。1950年1月為普安縣三區龍吟鄉;1953年3月為興中區龍吟鄉人民政府;1958年9月改為興中區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1月為興中人民公社龍吟管理區;1961年9月為興中區龍吟人民公社;1968年1月改為興中區龍吟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1月為龍吟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7月設立興中區龍吟鄉人民政府,轄6個村;1992年1月,龍吟鄉、石古鄉、丫口鄉和茅坪鄉的豐岩村、硝硐村合置為龍吟鎮,設石古、丫口、龍吟、吟路4個管理區,轄15個行政村;2007年9月,撤銷設置的3個管理區,原15村合併為7村1社區。
政區劃分
2011年龍吟鎮轄紅旗社區和硝硐、吟塘、吟路、北盤江、高陽、石古、文筆7村;下設9個居民小組,102個村民小組。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209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640人,城鎮化率約7.42%。另有流動人口127人。總人口中,男性11662人,約占52.78%;女性10433人,約占47.22%;18歲以下6971人,約占31.55%;18~35歲6573人,約占29.75%;35~60歲6586人,約占29.81%;60歲以上1965人,約占8.89%。總人口中以苗族為主,達20477人,約占92.68%;另有漢、布依2個民族共1618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約11.28%,人口死亡率約3.58%,人口自然增長率約7.70%。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 7.4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 24千米,總面積17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45.15平方千米,占81.54%;水域 32.85 平方千米,占 18.4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 124人。[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龍吟鎮位於東經104°58′~105°4′,北緯25°26′~26°6′,地處縣境最北端,東與晴隆縣長流鄉、中雲鎮、花貢鎮接壤,南連白沙鄉、罐子窯鎮,西與六盤水市盤縣特區保基鄉相鄰,北抵水城特區猴場鄉、果布嘎鄉、花嘎鄉。人民政府駐地紅旗社區街上組,電話區號0859,郵政編碼 561511,南距普安縣城45千米。
地形地貌
地處雲貴高原向黔中過渡的梯形級狀斜坡地帶。主要山脈有西南至東北走向的普納山,境內最高峰布里箐山位於高陽村,海拔1853.5米,最低點位於文筆村石古河谷,海拔633米。
水文
境內河道屬珠江流域北盤江水系,主要河流為烏都河、石古河。其中烏都河流域面積337.7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級河石古河、者恩河、丫口河3條,二級河東海河、恆沖河2條。北盤江為界河從西至東流經境內吟路村、北盤江村、石古村,長20千米,流域面積732.8平方千米。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金礦、鉛鋅、重晶石、硅、流鐵礦等。有吟路一、二級2個水電站,2011年發電量1億千瓦時。[3]
經濟概況
農業
耕地面積18405畝,人均0.83畝;可利用草地面積0.46萬畝,林地面積16.8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5478萬元,比上年增加8%。
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306噸,人均149.63千克,其中水稻1281噸,玉米855噸,小麥585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茶葉等。
畜牧業以牛、羊、豬、馬為主,2011年牛飼養量1.8萬頭,年末存欄0.65萬頭;羊飼養量1.8萬隻,年末存欄1.6萬隻;生豬飼養量0.75 萬頭,年末存欄0.74萬頭;家禽飼養量5.1萬羽,上市家禽1.2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772噸,其中豬肉628噸,牛肉64噸,羊肉65噸;禽蛋15噸;畜牧業總產值183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3.4%。
截止2011年末,累計造林3.1萬畝,其中防護林2.8畝,經濟林4000畝,竹林22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4萬株,林木覆蓋率36.74%,活林木蓄積量10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30噸。綠色環保農產品有茶葉。農民人均純收入3520元。
工業
以建築材料、電力為主。境內有電站2個,職工84人。2011年工業總產值800萬元。
商業貿易
2011年末有商業網點245個,從業人員357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200萬元。有集貿市場1個,集市貿易成交額31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為573.93萬元,比上年增加19.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4.3萬元,比上年增加14.7%。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30萬元,增值稅159萬元,個人所得稅15.3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7.9%、14.4%、22.4%。人均財政收入0.02萬元,比上年增加17.6%。
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300萬元,比上年增長23.3%;各項貸款餘額48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3%。[4]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各類文化專業戶 1 戶,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24000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苗族蘆笙舞、大花苗多聲部合唱、喇叭苗山歌等。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兒園(所)1所,在園幼兒40人,專任教師4人;小學7所,在校生2641人,專任教師11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35人,專任教師4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 %,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主要學校有龍吟鎮民族中學。2011年教育經費投入250萬元,比2010年增長10%。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為29%,比上年增長0.9%。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衛生院1所,衛生室8個,專業衛生人員1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 3 人。
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6%,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9731人,參保率95%;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5歲。孕產婦死亡率0/10萬,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 0.2 ‰、0.12‰、0.12‰。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操場7個。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300戶,安裝地面衛星接收器用戶48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戶14人,支出3.44萬元,比上年增加33.29%,月人均204.76元,比上年增長12.11%。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16戶,人數4496人,支出393.05萬元,比上年增長65.47%,月人均72.85元,比上年增長9.17%;農村五保分散供養82人,支出9.48萬元,比上年增長33.15%;農村醫療救助29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56人次,共支出27.8萬元,比上年增長0.6%;農村臨時救濟159人次,共支出6萬元。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8.78萬元,比上年增長2.90%。[5]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境內有縣鎮級公路2條,總長20.5千米。2011年客運總量3.5萬餘人次,貨運總量4.32萬噸。
郵政電信
2011年未有郵政網點 1個,鄉村通郵率100 %。
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00門,固定電話用戶377戶,電話普及率7%;移動電話用戶2828戶,移動電話普及率62.84%;寬帶接入用戶16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6萬元。
能源
發電企業 2家,2011年發電1億千瓦時。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城鎮市政建設
城鎮道路
2011年末城鎮區道路總長度4.5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2.77米;道路鋪裝面積0.064平方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0.04平方米;城鎮區橋樑5座,總長度0.03千米。
公共交通
有臨時客運點1個,日發客運汽車5班次,日均容量100餘人次。
給排水
2011末城鎮區擁有自來水供應站1個,鋪設幹線水管8千米,生產能力300噸/日,年工業用水1萬噸、生活用水5.1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12噸;排水管道2千米。
供電
2011年末城鎮區擁有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7500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4條,總長度4千米,用電負荷1000千瓦,綜合電壓合格率70%,供電可靠率90%。
燃氣
2011年末城鎮區擁有供氣站1個,煤氣用戶100戶,燃氣普及率為25%。
民族文化
農民合唱
大花苗農民多聲部合唱團先後參加了興仁"八月八"苗族風情節、黔西南州職工文藝匯演、黔西南州春節聯歡晚會、普安春茶節、貴州省第四屆少數民族文藝調演。2009年,高陽村箐門口、石古村新寨和文筆村黃貓坪被貴州電視台稱之為北盤江畔"音樂村"進行報道(南北盤江紀行(八)2009年8月12日)。大花苗多聲部合唱被貴州電視台,《當代貴州》雜誌,西部開發報、黔西南電視台、黔西南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2010年9月14日,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組到我鎮拍攝文藝宣傳片《苗嶺飛歌》,大花苗農民合唱走進了中央電視台。
喇叭苗
喇叭苗,源於普納山戰事,1981年民族識別時正式確定,主要居住在普安縣龍吟鎮,晴隆縣中營、長流、花貢一帶和水城、六枝的部分鄉鎮,人口10餘萬。喇叭苗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喇叭苗"山歌"的最早起源,是隨着這個民族的誕生就相伴而生的。據當地一些年紀較長的老人說,他們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就有山歌的,反正自他們能記事起,就聽到有人在唱。2010年,喇叭苗山歌走出大山,引起人們的關注。在2010"多彩貴州"小品大賽中,喇叭苗原生態小品《要讀書》、《生要連來死要連》和話劇小品《不缺水》分別獲得普安縣2010"多彩貴州"小品選拔賽一、二等獎,其中《要讀書》、《生要連來死要連》被縣組委會推薦參加州選拔賽,《生要連來死要連》又被州組委會推薦參加省決賽,獲得"銀瀑獎"。之後,喇叭苗山歌被貴州電視台,《當代貴州》雜誌,西部開發報、黔西南電視台、黔西南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取了積極作用。2010年9月14日,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組到鎮拍攝文藝宣傳片《苗嶺飛歌》,喇叭苗山歌首次走進中央電視台。
苗族射弩
弩,歷來都是苗家打獵、看家護院、抵禦外來侵略的有力武器。雖然歷經數千年,且隨着時代的發展,各種武器層出不窮,但由於弩的獨特性,它被保留下來,並且流傳到今天。1986年,普安縣組隊參加貴州省少數民族運動會。龍吟鎮吟塘村(原排樓村)民族組的射弩選手李健民在此次射弩比賽中取得了好的成績(立姿第一名、跪姿第二名)。並於1988年代表貴州省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新疆舉辦),獲銅獎和精神文明獎。之後,苗族射弩選手多次參加省民運會,均取得好成績。
蘆笙棒舞
已經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歪梳苗祭祀的最後一部分,意即為送亡靈上山,驅除惡鬼,讓先人一路平安。龍吟鎮硝洞村土坎子將申請建設蘆笙棒舞傳承基地。蘆笙節為每年的正月初二。[6]
歷史
普納山古戰場是研究喇叭苗歷史及其來源最重要的歷史事件。
普納山位於縣北境龍吟鎮東隅,海拔2000餘米,山形似神龜屹立,常年雲遮霧罩,絨雨濛濛,山上沙石遍野,無雜花生樹,地上僅鋪有一層金黃色的絨草。其山勢陡峭,唯有一條達15里左右的盤腸小道連貫上下。
普納山是明代初年當地土著民族紅苗仡佬抗擊官軍的根據地。明洪武二年(1369),指揮使胡源首入盤江地,征剿黑洋大箐,旋平土著軍48寨,土著軍轉戰於城子洞大兵營,固守普納山根據地。城子洞為普納山根據地的重點據點,位於龍吟鎮北5里許,與普納山成犄角之勢,相互照應。城子洞在排樓村寨西側的山腰,整座石山壘有石牆護衛,各路口均設有石質碉樓。該洞口長約2丈,高約丈余,沿洞口下至20餘米,豁然開朗,突現一穹形石廳。能容千餘人眾。石廳長約百米,邊接三個耳洞,東耳洞通排樓寨子,長約10丈;北耳洞通石古村寨,以燈籠火把照路需走一天一夜:西耳洞通丫口村寨,亦要走一天一夜。其幽之陰森,其深之難測。洪武六年(1373)明軍援兵至,從城子洞正面及三個耳洞圍擊紅苗仡佬軍,並將紅苗仡佬軍之家眷盡數殺害於洞中,普納山根據地亦隨之淪陷。迄今,城子洞中還四處可見枯骨殘骸及土著軍使用過的麻缽等器皿。普納山亦遺留有鑄造刀槍錢幣(紅苗仡佬錢)的冶煉遺留。人們凡到龍吟者,無不瞻仰普納山之雄偉,無一不登古戰場去尋紅苗仡佬將士悲壯的遺風,普納山為縣之名勝,為世人載於口碑,亦是縣的文物保護單位。
郭晚元帥墓
郭晚,明副統領,洪武二年(1369年)隨大將軍胡源(有神道碑記載于晴隆蓮城鎮西門外)率首批征南明軍靖黔,與土著紅苗、仡老轉戰於普納山。七年(1374年)旋平,被敕封為都督元帥。郭晚墓,一墓三廂,中為正碑,陰刻碑文紀實。為其後裔重立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
鄧榮宗將軍
南陽世系-鄧氏宗譜記載:鄧榮宗,元末明初湖廣保慶府人,行武出身(為遷黔始祖之一)。譜贊他:攸押氣象,猛勇神通,志量多端。明初,出任十萬御林軍軍長。洪武七年(1374年),調北征南,任平蠻大將軍,帶兵克黔,設立南安府,鎮守安南衙,後領兵征剿黑陽箐。平,加功三級。並各地征伏。公娶莫氏,生三子:仲文、仲政、仲清。因其三子仲清公隨軍征剿有功,襲爵,封平海將軍。公一生戎馬,馳騁疆場。晚年其戰馬死時,引起傷感,自思悔心。逐以馬代人,假葬於安南城北,稱卒。明洪武派人杳,果真見其墓。公遷隱居大營里(今龍吟鎮大營里組)。公生於興朝戊寅年九月十六日巳時,壽八十有三,歿於己亥年七月十六日,葬龍場(今龍吟)翰林地。[7]
自然景觀
普納山古戰場
明朝初年,這一帶的少數民族不服明王朝統治,於是舉行起義,創建普納山根據地、城子洞大本營,後被明軍鎮壓。置身普納山、城子洞、羅家街營盤、冬打田營盤等,觀賞這裡優美風景之時,當年的戰爭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雙巴岩
距普水油路7公里,沿線高山、峽谷驚心動魄。雙巴岩,堪稱大自然的情侶,喇叭苗民族語言中的"雙巴"是指一對恩愛的男女緊緊地挨在一起,不棄不離。雙巴岩,無論是遠望還是近看,被稱為雙巴岩的兩座山峰,緊相依偎,酷似一男一女,耳鬢廝磨,竊竊細語,非常具有浪漫的色彩。蠻子洞(蠻子,是古人對少數民族或土匪的稱呼,據說,洞中有製造火藥的遺蹟),洞內寬敞,洞裡面有陰河、鐘乳石等,更奇的是有一顆星星(有一個洞直通山頂,從下面往上看,就像一顆星星),洞有多深,無人知曉;還有千年古樹--香樟。植被好,有多種野生水果和野生動物。地質地貌,溶洞景觀奇特,是探險、度假、旅遊的好去處。
天馬山及其傳說
距普水油路4公里。天馬山為龍吟最高峰,登上天馬山,可觀馬蹄岩,賞北盤江風光。方圓10多平方公里,全是青岡林,冬季,樹葉一片火紅,仿佛置身火的海洋。這裡高聳的綠山,靜雅的山村,常有野兔、野雞等出沒,是休閒度假的理想之所。
聽老人們說,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居住在山上,幾個兒子長大後提出分家,大兒子老實憨厚只分到一匹馬。一天傍晚,大兒子從地里幹活牽着馬回來,剛到家門口,正好有一位白鬍子老頭從門前經過,看到這匹馬就問:你這匹馬賣嗎?大兒子回答:我幹活肚子餓了,吃了飯再說。老頭把"吃飯"聽成了要"十萬"。於是說:"十萬就十萬,我買了。"老頭把馬牽到北盤江邊,洗乾淨馬身上的泥和糞,騎上馬後一拍馬背,這匹馬騰空躍起,往天空馳去。如今的龍吟境內和水城縣猴場鄉境內分別留下了一個腳印,就是現在的羅園和馬路岩。後來,人們將這座山命名為天馬山。
河洋峽谷風光
該區屬光照電站庫區,在這裡形成一個小湖,上下游是峽谷,山水相映,湖與峽谷並存,海拔低,是避寒的理想場所。這裡有移民新村,可享受釣魚、划船的快樂,又可欣賞水與山、布依族風情,一個理想的旅遊目的地。
石古恆河猴自然保護區
該區位於鎮北部,在那連綿起伏的群山中,生活着100多隻恆河猴,屬縣級自然保護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