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50.1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于都唢呐 的原始碼
←
于都唢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于都唢呐</big> ''' |- | [[File:80035467890.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20160721091034-1868303856.jpg/80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1333193&relateImageGroupIds=1333193&lemmaId=8016588#1333193_1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于都唢呐是江西省的汉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于都人称唢呐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 ==基本内容== 中文名:于都唢呐 相关作品:《[[将军下马]]》、《[[下山虎]]》 音乐特色: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 发源地:[[赣州市]][[于都县]] 演奏方式:吹奏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 ==简要介绍== 唢呐,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管弦乐器,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上大学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上举行迎神赛会,或其它大型活动,也必定有唢呐以壮气氛。然而,在赣南各县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于都唢呐。 据统计,于都县共有唢呐乐队800多个,唢呐乐手2000多人,是一个乡乡有唢呐队,村村有唢呐手,常常能听到唢呐声的“唢呐艺术之乡”(1993年江西省文化厅已授予于都县该称号)。 ==历史记载==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于都人称唢呐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 ==艺术特色== 于都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与特色,曲牌繁多。据调查,唢呐老曲调有280多个。分为喜调和悲调两种:喜调轻快、欢乐,悲调深沉、低吟。吹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 吹奏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吹打能长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轻便灵活,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演奏分路行、坐吹两种。路行吹奏的曲调,一般为《[[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春景天]]》等欢快热烈的曲牌。坐吹,即乐班围桌而坐,配合琴、笛、锣鼓进行吹奏。常用曲牌有《十堂花》、《扬州调》、《结心草》、《洞房》等。对吹的曲牌有《公婆调》、《斑鸠调》等细腻悠扬的民间小调。齐奏,就是几十人甚至一、二百人在一起同吹一支曲子,也即大合奏。这时,激越而气势磅礴的演奏,会把整个场景推向高潮。置身其境,你会感觉到一种精神在升华,因为这是壮美和力量的汇合,是客家人勇敢顽强、开拓向上精神风貌的展现! 于都唢呐《公婆吹》历史悠久,据于都县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夏闲不歇”。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乐器主要为“公”、“婆”两支唢呐,唢呐由串子(木制)、喇叭口(铜制)、天心(铜制)、哨片(民间艺人用一种专门制作哨片的芦草制作)、铜皮子(铜制或用蛙壳制成)等组成,“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型,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艺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进行吹打。其主要曲调有《四季调》、《反合调》、《尺子调》、《五尺调》、《乾调》、《中调》、《高调》、《满身调》、《赵山坡》、《鹧鸪梅》、《大龙对》、《七五三二一》等。 ==民间文化== 于都唢呐《公婆吹》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饱蘸浓郁的乡情。早在1929年毛主席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了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曾大显神威,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得胜曲》等《公婆吹》曲目依依难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的。从前,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以及过年或获得丰收之际,都要请几个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改革开放使老区人民逐步富裕起来,生活中的喜事越来越多,《公婆吹》不仅在红白喜事、老人祝寿、乔迁新居时吹奏,而且在送子参军、举办集体婚礼、男到女家、开张剪彩时都要聘请唢呐乐队,以壮声势。每当秋收以后,农村唢呐乐手更是被上请下迎,应接不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各种重大的庆典活动、比赛、演出中频频出现,屡获佳绩,因而早在1992年,于都就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不断深入,许多昔日在家务农的年青人纷纷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去了。而一些唢呐老艺人也年事已高,不再从事唢呐的吹奏。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演奏形式面临失传,抢救于都唢呐《公婆吹》这支客家文化宝库的奇葩,使其能够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ref>[https://www.sohu.com/a/439761344_737159 于都唢呐]搜狐网,2020-12-22</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于都唢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