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62.1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另一种“拉祖配” 的原始碼
←
另一种“拉祖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杂文《另一种“拉祖配”》原文及鉴赏.jpg|thumb|350px|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8/e6e21d09e2284a53b98df8dec170f7c5.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00797805_99905019 图片来自搜狐网]]] '''另一种“拉祖配”''',人一阔,就有人攀附,活着的自不必说,就是死了几十、几百,几千年的,也会有人去认亲的,不是排出过杨老令公的第n代子孙么?蓝翎同志给这类社会现象取了个名字,叫做拉祖配。 还有一种拉祖配 == 原文 == 人一“阔”,就有人攀附,活着的自不必说,就是死了几十、几百,几千年的,也会有人去认亲的,不是排出过杨老令公的第n代子孙么?蓝翎同志给这类社会现象取了个名字,叫做“拉祖配”。 还有一种“拉祖配”,是给某类事物拉祖宗找祖例的。我这里仅举二例: 一例见之于某报,说是鲁迅也用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词汇,点明的时间是1918年,点明的 出处是《随感录·三十八》。这是给两个文明的建设 “拉祖配”的。 在鲁迅的《随感录·三十八》中是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字眼。原文是“乙云 ‘外国的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的精神文明更好’” ,这是带引号的,不是鲁迅原话,“乙云” 二字断断不可省略; 其二,这里所谓的 “精神文明”,指的大概是中国的 “国粹”,与我们现在所谓的精神文明并不是一码事; 其三,鲁迅对这句话采取否定的态度,把它作为 “合众的 ‘爱国自大’ 的一种表现” 。我真不理解,这样挖空心思地为两个文明的建设寻找祖宗,于文明的建设有何补益? 另一例见之于某刊,叫做《从铁饭碗想起了郑振铎先生》,说是郑振铎在旧社会工作时,曾被派到上海西站当见习站长,但他宁肯扔掉这只 “铁饭碗” ,“走定了一条文学的路” 。大概是郑振铎还不够“阔”,于是又拉来了更“阔”的 “祖宗”: 孙中山、鲁迅、郭沫若——他们的 “舍医从文”,也是革了 “铁饭碗” 的命的。 旧社会也有 “铁饭碗”之说,指的是风雨飘摇之中比别的行业稍为稳当的行业,绝没有现在说的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的意思。鲁迅的弃医从文,或郑振铎的弃“铁”从文,最多也只能说是“改行”,把它们也拉来作为革除铁饭碗的祖例,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拉出祖例,证明古已有之,于是今人尽可放心地去做,但恰恰忘记了鲁迅对这种思想方式的反诘: “从来如此,便对么?”攀上“阔”人,似乎就胆壮气粗,也不必再担心犯错误,但又恰恰忘记了鲁迅对这种思想方式的冷嘲: “赵太爷是家里田地就有三百亩的,他说的还会错么?”何况“拉”的牛头不对马嘴,“攀”的又张冠李戴,这类“拉祖配”,较之阿Q眩耀自己姓赵,而且比赵太爷还长了辈数的攀扯法更扯得远了。 杂文《另一种“拉祖配”》原文及鉴赏 搞两个文明的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对铁饭碗的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大可在现实中找到充分的依据,以实践来检验它们的真理性。钻到牛角尖里去,是会拔不出来的。 (1985年7月9日《人民日报》) == 赏析 == 对于本[[杂文]]曾有人[[介绍]],说它[[针砭]]的是杂文[[用典]]不当之弊,也有人把它作为反驳论据的范文来赏析,这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这仅仅是表层的东西,其实该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立意。“文贵立意,意高则文高”。杂文用典不当,在一般人看来,无非是写作态度问题。宋志坚却以杂文家独到的眼力,透过用典不当的现象,看到隐藏在背后的一种社会心理密码。 文章从两个用典不当的例子入手,以严密的逻辑,简洁的文字,逐一剖析驳斥,虽然花了大部分笔墨,但重心显然不在此,只是为向深层探究作必要的铺垫。作者形象地借用“拉祖配”的说法,指出拉祖宗拉得牛头不对马嘴,攀阔人,攀得张冠李戴,无非是用祖例为今人壮胆。一个时期人们养成处世办事总要小心翼翼从“本本”上找根据的微妙心态。倘没有祖例,总感到不踏实,即使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也不敢大胆去干。这实际上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正如文章结尾指出的:搞两个文明建设和对铁饭碗的改革,“大可在现实中找到充分的依据,以实践来检验它们的真理性。钻到牛角尖里去,是会拔不出来的。” 一篇千字杂文,要涉及真理标准问题,需要相当功力。作者娴熟地调动杂文艺术手段,把大而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而又典型的事例之中,点到即止,形象深刻,含蓄隽永,给人留下联想的余地。“赵太爷是家里田地就有三百亩的,他说的还会错么?”那么,要是赵太爷没有说过,或者赵太爷家里田地没有三百亩呢?文章就这样继续启动着读者的思路。正如徐懋庸所说的,在它 “本身的逻辑停止了的地方,在别人脑中,逻辑还在继续着”,这也是该文的重要特色。<ref>[https://www.vrrw.net/wx/26112.html ]</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00 语言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另一种“拉祖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