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9.1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名刺 的原始碼
←
名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上奏</big>''' |- |<center><img src=https://s1.doyo.cn/imgfile/bdgame/202007/30/1596094037_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doyo.cn/news/86094.html 来自 逗游网 的图片]</small> |} '''<big>上奏<big>'''又称 "[[名帖]]", [[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是古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名片,在当今社会交往中被广泛使用着。它能起联系感情,架设友谊[[桥梁]]的作用。有位诗人[[赞誉]]它是:"[[透明]]的使者,春天的信笺。" 名片在中国,经历了谒、刺、帖、片几个历史阶段。名片起源于交往,而且是文明时代的交往,因为名片离不开文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名刺 <ref>[https://hanyu.baidu.com/zici/s?query=%E5%90%8D%E5%88%BA&srcid=28232&wd=%E5%90%8D%E5%88%BA 名刺_词语_成语_百度汉语]</ref> 近义词 名帖 读音 ming ci 出处 《重酬乐天诗》 释义 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 经历阶段 谒、刺、帖、片 ==基本介绍== 解释:又称 "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 出处:元稹《重酬乐天诗》:"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名片,是清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过,那时的名片叫做"名刺"、"刺",或叫"名纸"、"名帖",也叫"谒"、"柬"。 ==起源== 名片,在当今社会交往中被广泛使用着。它能起联系感情,架设友谊桥梁的作用。有位诗人赞誉它是:"透明的使者,春天的信笺。" 可是,这位使者的身世,它的主人们多有不大清楚,甚至还有人称它为"洋玩艺儿"!殊不知,名片乃是中国土生土长、有着古老历史的国粹呢! 名片在中国,经历了谒、刺、帖、片几个历史阶段。 名片起源于交往,而且是文明时代的交往,因为名片离不开文字。 原始社会没有名片,那时人烟稀少,环境险恶,人们生存艰难,交往很少;文字还没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结绳记事也只存在于同一部落内部,部落与其他部落没有往来。 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奴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绝大部分人都固着在土地上,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少量世袭奴隶主,形成小的统治群体,由于统治小圈子长期变化不大,再加上识字不太普遍,也没有形成名片的条件。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有个故事叫"遍谈百刺"。三国时,魏国大将夏侯渊有个儿子,是个神童,叫夏侯荣。日诵千言,过目辄识,七岁能诗文。皇帝曹丕听说后召见他,宾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书爵里姓名。荣一过目,与之接谈,不谬一人。人人称奇。 故事中说的"刺"就是"名刺"。到了东汉,"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 试问这种小名片,为何不称"谒",而改称为"刺"呢?这个小小问题,却是1700多年以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的学术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汉朝刘熙《释名》认为"刺"是指书写。曰:"书曰刺,书以笔刺纸简上也。" 梁朝人刘勰《文心雕龙》认为"刺"是通达的意思。曰:"刺者,达也,若针之通结也。" 明朝人田艺衡《留青日札》认为"刺"是指削竹木。曰:"古者削竹木以书姓名,故曰刺"。他们分别从书写、作用和制作不同角度作了各自的解释,各成一家之说。笔者以为,谒的意思是请求接见,刺的意思是通报姓名,两者所用有差,《雕龙》所释较为近是。 这种新的名片,兴起于汉末,流行于六朝,尤以魏晋为盛。从上书故事"人各一刺"看,可知刺的使用在士大夫中是相当普遍的。又有故事说,汉末郭泰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阳,路人投刺,常常"载刺盈车"。南朝夏侯叔人,以孝闻乡里,人争与相交,家中"积刺盈案"。有趣的是,还有以投刺为嗜好的。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书刺,天明即驾车外出投刺访友,晚上归来,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天天如是。 那个时代,人们不仅生前用谒、刺,也用谒、刺随葬,供在阴间使用。若是"拜见"神仙,不用竹简木刺,而用"金简玉刺"。 谒的形制、称谓都比较郑重,也都是用于下对上的,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是一种古老的大名片。刺的内容、形制,简便而亲切,虽也有用于下对上的"下官刺",但主要是用于士大夫间,以通爵里姓名,是一种小名片。 其时,民间也多用"刺"向他人表示问候。东汉末年有一名士叫郭泰,字林宗,因其品行端正学养深厚,被读书人奉为偶像。一次他外出闲游时赶上下雨,遂将头上所戴之巾的一角随便垫了起来,结果立即被众人仿效,成为流行式样,被称为"林宗巾"。据《后汉书》记载:"泰名显,士争归之,载刺常盈车。"收到的名刺居然经常用车拉运,这郭林宗的名头确实够大,估计拉回家能省下仨月俩月的柴火钱。不过,郭泰名头虽大,却从未涉足官场,没写过"爵里刺"。结果,当时许多入仕的文人被砍了脑袋,郭泰却能独善其身。比郦食其强。 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张开始普遍采用,渐渐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名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