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名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奏

來自 逗游網 的圖片

上奏又稱 "名帖", 拜訪時通姓名用的名片,是古代官員交際不可缺少的工具。名片,在當今社會交往中被廣泛使用着。它能起聯繫感情,架設友誼橋樑的作用。有位詩人讚譽它是:"透明的使者,春天的信箋。" 名片在中國,經歷了謁、刺、帖、片幾個歷史階段。名片起源於交往,而且是文明時代的交往,因為名片離不開文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名刺 [1]

近義詞 名帖

讀音 ming ci

出處 《重酬樂天詩》

釋義 拜訪時通姓名用的名片

經歷階段 謁、刺、帖、片

基本介紹

解釋:又稱 "名帖",拜訪時通姓名用的名片。

出處:元稹《重酬樂天詩》:"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名片,是清代官員交際不可缺少的工具。不過,那時的名片叫做"名刺"、"刺",或叫"名紙"、"名帖",也叫"謁"、"柬"。

起源

名片,在當今社會交往中被廣泛使用着。它能起聯繫感情,架設友誼橋樑的作用。有位詩人讚譽它是:"透明的使者,春天的信箋。" 可是,這位使者的身世,它的主人們多有不大清楚,甚至還有人稱它為"洋玩藝兒"!殊不知,名片乃是中國土生土長、有着古老歷史的國粹呢!

名片在中國,經歷了謁、刺、帖、片幾個歷史階段。

名片起源於交往,而且是文明時代的交往,因為名片離不開文字。

原始社會沒有名片,那時人煙稀少,環境險惡,人們生存艱難,交往很少;文字還沒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結繩記事也只存在於同一部落內部,部落與其他部落沒有往來。

到了奴隸社會,儘管出現了簡單的文字,也沒有出現名片。奴隸社會經濟還不發達,絕大部分人都固着在土地上,奴隸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少量世襲奴隸主,形成小的統治群體,由於統治小圈子長期變化不大,再加上識字不太普遍,也沒有形成名片的條件。

名片最早出現,始於封建社會。戰國時代中國開始形成中央集權統治的國家,隨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使用,經濟也得到發展,從而帶動文化發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與其它流派形成百家爭鳴景象。各國都致力於擴大疆土,扶持並傳播本國文化,戰爭中出現大量新興貴族。各路諸侯王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諸侯王為了拉近與朝廷當權者的關係,經常的聯絡感情也在所難免,於是開始出現了名片的早期名稱"謁"。 所謂"謁"就是拜訪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紹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當時紙張還沒發明),作為給被拜訪者的見面介紹文書,也就是現在的名片。 到了漢代,中央集權制國家進一步發展,隨漢初疆域擴大,"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

有個故事叫"遍談百刺"。三國時,魏國大將夏侯淵有個兒子,是個神童,叫夏侯榮。日誦千言,過目輒識,七歲能詩文。皇帝曹丕聽說後召見他,賓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書爵里姓名。榮一過目,與之接談,不謬一人。人人稱奇。

故事中說的"刺"就是"名刺"。到了東漢,"謁"之名稱被"刺"所取代,材質仍為竹木之類。有人還在"刺"上添加了官職年齡等內容,專供拜見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這種官場名片有專門的書寫格式,要把所有的內容在"刺"的中央寫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長刺"。

試問這種小名片,為何不稱"謁",而改稱為"刺"呢?這個小小問題,卻是1700多年以來,眾說紛雲,莫衷一是的學術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漢朝劉熙《釋名》認為"刺"是指書寫。曰:"書曰刺,書以筆刺紙簡上也。" 梁朝人劉勰《文心雕龍》認為"刺"是通達的意思。曰:"刺者,達也,若針之通結也。" 明朝人田藝衡《留青日札》認為"刺"是指削竹木。曰:"古者削竹木以書姓名,故曰刺"。他們分別從書寫、作用和製作不同角度作了各自的解釋,各成一家之說。筆者以為,謁的意思是請求接見,刺的意思是通報姓名,兩者所用有差,《雕龍》所釋較為近是。

這種新的名片,興起於漢末,流行於六朝,尤以魏晉為盛。從上書故事"人各一刺"看,可知刺的使用在士大夫中是相當普遍的。又有故事說,漢末郭泰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陽,路人投刺,常常"載刺盈車"。南朝夏侯叔人,以孝聞鄉里,人爭與相交,家中"積刺盈案"。有趣的是,還有以投刺為嗜好的。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書刺,天明即駕車外出投刺訪友,晚上歸來,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天天如是。

那個時代,人們不僅生前用謁、刺,也用謁、刺隨葬,供在陰間使用。若是"拜見"神仙,不用竹簡木刺,而用"金簡玉刺"。

謁的形制、稱謂都比較鄭重,也都是用於下對上的,有明顯的等級色彩,是一種古老的大名片。刺的內容、形制,簡便而親切,雖也有用於下對上的"下官刺",但主要是用於士大夫間,以通爵里姓名,是一種小名片。

其時,民間也多用"刺"向他人表示問候。東漢末年有一名士叫郭泰,字林宗,因其品行端正學養深厚,被讀書人奉為偶像。一次他外出閒遊時趕上下雨,遂將頭上所戴之巾的一角隨便墊了起來,結果立即被眾人仿效,成為流行式樣,被稱為"林宗巾"。據《後漢書》記載:"泰名顯,士爭歸之,載刺常盈車。"收到的名刺居然經常用車拉運,這郭林宗的名頭確實夠大,估計拉回家能省下仨月倆月的柴火錢。不過,郭泰名頭雖大,卻從未涉足官場,沒寫過"爵里刺"。結果,當時許多入仕的文人被砍了腦袋,郭泰卻能獨善其身。比酈食其強。

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張開始普遍採用,漸漸於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於攜帶的紙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