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34.2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旧巢痕:评点本 的原始碼
←
旧巢痕:评点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eccdcfbe/9626a5dfa9e0ee8f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16354/5914863295/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人生识字糊涂始。烟雨尘埃旧巢痕。 一个孩童眼中的旧时风物。 一代大家最初的知识启蒙与人生教育。 金克木自写自评的小说体回忆录。所谓拙庵居士,其实是金克木。托名八公山人所做的的眉批、夹评与回评,其实均出自金克木自己。 全书以旁观与旁白的手法,通过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的眼睛,逼真地勾勒出一个知识分子小官僚家庭的衰落和分化,并将整个社会 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推成一幅朦胧的远景,描画出了上承晚清,下接“五四”的中国江南一隅的社会变迁与民情风俗,中间穿插着小孩子苦乐参差的识字生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衰落与变迁轨迹可一窥当时社会大时代的衰败与变迁。 == 作者简介 == [[金克木]],1912年出生于江西,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梵学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家,同时掌握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与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并称“未名四老”。2000年在北京病逝,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 原文摘录 == 评曰:《[[红楼梦]]》中说“悼红轩”,《[[镜花缘]]》里说“哀萃芳”。两书都自说哀悼妇女。但读此二书仍觉作者之哀悼究竟是出于欣赏。书中妇女才高命薄,所谓“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说来说去仍是男人对女人的怜悯。若无才无貌又如何?此书前四回写男人读书做官,女人随男人为附属,是真实情况。不幸固然可悲,幸了也没有什么可喜。风冠霞帔,子孙满堂,又怎样?就不担心,不受气?女的可哀,男的也可叹。少年子弟空想未来,到头一场空。这些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又干了些什么?这是数千年文明结穴时自然冒出的疑问,早些时是不会有的。现在全世界正在过大关,人类究竟会怎样摇身一变?真能变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男女是平等还是互换位置?恐怕下一世纪オ有回答的可能,这位世纪儿是答不出的。 评曰:八哥鸟本来自由自在,也不学人的说话,被捉去关进笼子,先成为商品出卖,再成为有不同的文化知识思想的人间矛盾的牺牲品。下落不明,耐人寻味,因为人有时也像鸟。卖弄知识往往无益有害。就让不知道的人不知道好了,何必多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有明训,诚哉是言。 == 书评 == 《旧巢痕》是金克木写的一部小说体回忆录,其评点本署名拙庵居士著、八公山人评。这里所谓拙庵居士、八公山人,其实都是金克木自己。这两个化名,也都有典可据。人们熟知的是,金克木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 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更广大的读者, 但鲜有人知道,金克木早年是以诗名世的,他是20世纪30年代新诗坛的重要一员,与戴望舒、徐迟等人相契相知、交往甚深。金克木晚年编订的自作新旧诗合集《挂剑空垄》,其中的旧体诗集部分,名曰《拙庵诗拾》。《旧巢痕》评点本作者托名拙庵居士,想来“拙庵”或是金先生曾经使用的自号。金克木祖籍安徽寿县,寿县是古城,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说的就是这个八公山,《旧巢痕》评点本八公山人的托名,正是典出于此。 金克木为什么要玩这样一个自写自评的游戏呢?我们梳理一下《旧巢痕》的写作和出版情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旧巢痕》会有这样一个自娱色彩很浓的评点本。 《旧巢痕》写于1979到1981年间,1985年三联出版了这部回忆录,署名是金克木先生的笔名辛竹。十多年后,金克木回头看旧作,发现作品有一些缝隙,于是他自扮路人点评,于是就有了《旧巢痕》的评点本。1997年文汇出版社出版了《旧巢痕》评点本。 关于文汇版《旧巢痕》评点本,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版本署名拙庵居士著、八公山人评,无冰室主编,网传“所谓拙庵居士著,八公山人评,无冰室主编 ,皆金先生之游戏”,这里面就有个谬误,拙庵居士和八公山人确是金克木,但无冰室主并非金克木,而是一位资深编辑吴彬女士,她在编辑《旧巢痕》评点本时,写了一篇《编者的话》附在正文之后,为配合金先生化名自写自评的游戏,署名“无冰室主”,不想被一些不知情的读者误会为金先生的又一托名。金克木的女儿金木婴女士证实,文汇版《旧巢痕》评点本,除文后附录《编者的话》出自吴彬之手,正文、眉批、回目、夹评与回评,均出自金克木自己。 2020年,乐府文化推出新版《旧巢痕》评点本,经与金木婴女士协商,撤掉了文汇版附录的《编者的话》,主要是为了消除部分读者将“无冰室主”当作金先生的另一托名之误会。 在《旧巢痕》评点本中,金克木假托居士、山人,游戏之笔、虚虚实实、真事假语,变幻莫测。以小说之名,述儿时过往;以评点之笔,推出自家的文化立场和艺术理想。 拙庵居士的讲述,主要以“小孩子”的视角展开,带着幼童的疑惑与天然的洞察力。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旧时代女性的悲苦命运,不同出身不同个性的旧时代知识分子的辛酸坎坷,旧时江南的乡土风情、节庆酬酢、婚嫁丧仪,一代文化大家寂寞清冷的童年,一个旧知识分子小官僚家庭的衰败与分化,一段社会动荡与大时代变迁的缩影,如同纪录影片一般生动再现。 八公山人的点评,完全抽离了作者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他的评点中有阐释背景的文化史料,有串联上下文的解说旁白,有褒贬时弊的杂想随感,看似是热讽冷嘲,其实是金克木认真的自我反省,他通过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一方面织补旧作的缝隙,一方面引领读者更深入地思考。 拙庵居士的讲述,有时也会跳出小孩子的视角, 对时代和社会背景、对人物个性等进行描画与分析,使得这部小说有时看起来又不太像小说,因而在评点本中,金克木借八公山人的点评,为这部奇书做了很多的“文体之辨”。比如: 在第二回的眉批中,八公山人说:“写一百年前读书人做官的一条道路,实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材料。” 在其后还假设,“有位巴尔扎克或托尔斯泰来下笔,会不会出现另一套左拉著作那样的家庭小说系列?” 在第三回的一处夹评中,八公山人说:“书中夹此一段议论,虽不可少,却不符合现代小说的规格。” 在第三回的另一处夹评中,八公山人说:“写此书于七十年代末,为给上山下乡的子女知道前代的事,不为发表。过了三年才有出版之议,所以不像小说也不足为怪。”在第六回的文末回评中,八公山人说:“写的全是小孩子的见闻加上说书人的解说,不合已定的文体规格。” 第十六回的篇末回评,八公山人只讲了一句话:“像一篇新闻纪实,也可以是一篇散文。” 第二十回的一处夹评中,八公山人说:“一再涉及后来事,这不属于新小说体例,而是旧小说‘书中交代’一类。” 再后来,八公山人说:“文体分类本不容易。” “由此看来,这部《旧巢痕》不是小说,又是小说,但不是清末和现在的所谓事实小说。所以看书不必拘泥于商标,文体不等于分类招牌。” 到底,这部《旧巢痕》是不是小说?最后八公山人说:“作者不过是以不拘一格的文体表现他所见所闻的一个时代的一个角落而已。” 辨来辨去,得出这样一个看似不是结论的结论,然而这就是金克木的风格,不拘泥于文体,不拘泥于真假。关于真假,金克木在晚年的作品《孔乙己外传——小说集附评》中有更深入的阐释:“一般认为,小说讲假话,是虚构,历史讲真话,是现实。其实小说书是假中有真,历史书是真中有假。小说往往是用假话讲真事,标榜纪实的历史反而是用虚构掩盖实际。孙猴子七十二变是假,孙悟空的言行性格是真。堂吉诃德、阿Q是假的,但这样的人是真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要讲真话,谈何容易。镜中的花,水中的月,是假的,又是真的花月的影子。” 小说假中存真,历史真中有假,金克木始终秉持的是,破开小说和历史关于真假的障碍,去看真假背后更为重要的东西。 金克木假托八公山人的点评告诉我们,文体不重要,真假莫较真,这本《旧巢痕》评点本,你可以当小说读,看大历史下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也可以当散文回忆录读,看20世纪初叶的中国江南之一隅的乡土民俗、旧时风物。一代大家金克木早年接受启蒙教育与开启自我教育的过程与细节贯穿始终,使得这部作品又多少带有一些成长小说的特征。此外,它在中国近代史、家庭史和社会学研究方面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独特的叙事,虚构与写实之间的空隙所留给人的无尽想象,写人记事中所悠然散发的文化情怀,以及置身其中的讲述者和抽离其外的点评者的隔空隔时互动,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初十年间的前朝旧事,铺陈成一道跨越百年的旧巢之痕。百年沧桑的大命题由着那些过去的微末的小人物的日杂小事,变得有温度有细节,可触摸可感知。 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曾这样评说金克木:“像金先生那样博学的长者,并非绝无仅有,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权威,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这里“老顽童”的说法颇为精当。我们知道有一位自诩“文化老顽童”的人物,那就是作家李敖,可李敖的“文化气”中始终沾染着“江湖气”,让人觉得他的“文化”少了点纯粹。而用“文化老顽童”描述金克木,却是恰如其分。通常作家,发现旧作中有松懈的地方,多会采取常规修订的方法去弥补缝隙,但金克木不同,他具备作家的想象力与情感,也具备学者的视野与严谨,他在历史、天文、地理、数学、佛学、美学、民俗学、比较文学方面都有涉猎,这让他跳出作者身份点评自己的作品变得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有趣的人偏偏又有才华,有才华就有任性的资本,文化老顽童在小说体回忆录中加入传统史书列传“太史公曰”式的评论,成就了一部金克木自写自评自省自娱的奇书。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70403/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旧巢痕:评点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