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36.2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植物病害 的原始碼
←
植物病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植物病害</big> ''' |- | <center><img src=http://www.lianyesh.com/uploads/allimg/171031/0TZ23304-0.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www.lianyesh.com/a/shouhouzhichi/shouhoushuoming/130.html 来自 上海联业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植物病害 外文名:Plant disease 所属类别:病理变化 病原种类:非侵染性 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病 状:变色、坏死、 腐烂、萎蔫、畸形 |}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是指[[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ref>[http://www.iplant.cn/info/%D6%B2%CE%EF%B2%A1%BA%A6 植物病害], 植物智, 2020-01-18</ref> ==植物病害病毒== 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植物在病原物的侵害或不适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生理机能失调、组织结构受到破坏的过程,植物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拮抗性共生;其发生和流行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作物和林木的病害大发生,常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损失。有些患病作物能引起人畜中毒。一些优质高产品种往往因病害严重而被淘汰。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与大肆开垦植被、盲目猎取生物资源、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有关。 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大类。由病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的分类方法有:①按病原物分为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和线虫病害等。②按寄主植物分为作物、蔬菜、果树病害和森林病害等,还可按蔓陀萝叶表皮,示气孔作物种类分为小麦、水稻、棉花等不同作物病害。③按症状可分为叶斑病、腐烂病、萎蔫病等。④按发病部位可分为根病、茎病、叶病、果病等。⑤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空气传播、水传、土传、种苗传播、昆虫介体传播等。病原物从侵染到寄主植物病状出现的过程,简称病程。 侵染程序一般分为3个时期:①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②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③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为侵染循环。又称病害的年份循环。病程是组成侵染循环的基本环节。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侵染来源。②初侵染和再侵染。经过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季节中苗木种植前进行病害防疫的首次侵染为初侵染,重复侵染为再侵染。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整个侵染循环仅有一个病程的称为单循环病害(如麦类黑穗病菌);在寄主生长季节中重复侵染,多次引起发病,其侵染循环包括多个病程的称为多循环病害(如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等)。③病原物的传播。分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前者如有鞭毛的细菌或真菌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传播等,其传播的距离和范围有限;后者靠自然和人为因传播,如气流传播、水流传播、生物传播和人为传播。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其流行是病原物群体和寄主植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条件常起主导作用。对植物病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下列3类:①气候土壤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结构、含水量、通气性等。②生物环境,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③农业措施,如耕作制度、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 植物传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较强,且栽种面积和密度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较强,且数量较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时,才会流行。 植物病害防治的原则是: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着重于植物群体的预防,因地因时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每项措施要能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避免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防治方法有植物检疫、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植物病害图书信息== 书 名: 植物病害 作 者:[[谢联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ISBN: 9787030246332 开本: 16开 定价: 50元 《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精)》汇集了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有关植物病害研究的原创性论文,其中包括水稻、甘薯、甘蔗、猕猴桃、龙眼等植物的主要病害及其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经济学、生态学与绿色植保的科研成果。《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精)》可供从事植物病害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经济学、植病生态控制的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和农业推广人员参考。 和通讯作者予以删除。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本所何敦春、高芳銮、张宁宁、欧阳明安、徐学荣、陈启建、庄军、出泽宏、蔡丽君、胡梅群、周剑雄、祝雯、丁新伦、林白雪、郑璐平、谭庆伟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并得到科学出版社甄文全博士的指导和支持,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植物病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