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病害 |
中文名:植物病害 外文名:Plant disease 所屬類別:病理變化 病原種類:非侵染性 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病 狀:變色、壞死、 腐爛、萎蔫、畸形 |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是指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響下,發生一系列形態、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變化,阻礙了正常生長、發育的進程,從而影響人類經濟效益的現象。 [1]
植物病害病毒
種類很多,根據病原的種類可分為兩大類:(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營養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過量,低溫的凍害和高溫的灼病,肥料、農藥使用不合理,或廢水、廢氣造成的藥害、毒害等。(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傳染性,病原體多種,如真菌、細菌、病毒、線蟲或寄生性種子植物等。
植物病害的病狀主要分為變色、壞死、腐爛、萎蔫、畸形五大類型。
植物在病原物的侵害或不適環境條件的影響下生理機能失調、組織結構受到破壞的過程,植物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拮抗性共生;其發生和流行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結果。農作物和林木的病害大發生,常使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遭受嚴重損失。有些患病作物能引起人畜中毒。一些優質高產品種往往因病害嚴重而被淘汰。植物病害的發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與大肆開墾植被、盲目獵取生物資源、工業污染以及農業措施不當等人為因素有關。
植物病害分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兩大類。由病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的分類方法有:①按病原物分為真菌性、細菌性、病毒性和線蟲病害等。②按寄主植物分為作物、蔬菜、果樹病害和森林病害等,還可按蔓陀蘿葉表皮,示氣孔作物種類分為小麥、水稻、棉花等不同作物病害。③按症狀可分為葉斑病、腐爛病、萎蔫病等。④按發病部位可分為根病、莖病、葉病、果病等。⑤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空氣傳播、水傳、土傳、種苗傳播、昆蟲介體傳播等。病原物從侵染到寄主植物病狀出現的過程,簡稱病程。
侵染程序一般分為3個時期:①侵入期。從病原物侵入到與寄主植物建立營養或寄生關係的一段時間。②潛育期。從病原物初步與寄主植物建立寄生關係到出現明顯症狀的一段時間。潛育期的長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學特性;寄主植物的種類、生長狀況和時期;以及環境條件的影響而有所不同。③發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態上出現明顯的症狀,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態上反映出的病理變化和病原物產生繁殖體的階段。
病害從前一個生長季節始發病到下一個生長季節再度發病的過程稱為侵染循環。又稱病害的年份循環。病程是組成侵染循環的基本環節。侵染循環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①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度過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成為下一個生長季節的侵染來源。②初侵染和再侵染。經過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長季節中苗木種植前進行病害防疫的首次侵染為初侵染,重複侵染為再侵染。只有初侵染,沒有再侵染,整個侵染循環僅有一個病程的稱為單循環病害(如麥類黑穗病菌);在寄主生長季節中重複侵染,多次引起發病,其侵染循環包括多個病程的稱為多循環病害(如稻瘟病菌、白葉枯病菌等)。③病原物的傳播。分主動傳播和被動傳播。前者如有鞭毛的細菌或真菌的遊動孢子在水中遊動傳播等,其傳播的距離和範圍有限;後者靠自然和人為因傳播,如氣流傳播、水流傳播、生物傳播和人為傳播。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體中的順利侵染和大量發生。其流行是病原物群體和寄主植物群體在環境條件影響下相互作用的過程;環境條件常起主導作用。對植物病害影響較大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下列3類:①氣候土壤環境,如溫度、濕度、光照和土壤結構、含水量、通氣性等。②生物環境,包括昆蟲、線蟲和微生物。③農業措施,如耕作制度、種植密度、施肥、田間管理等。
植物傳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較強,且栽種面積和密度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較強,且數量較大;環境條件特別是氣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條件有利於病原物的侵染、繁殖、傳播和越冬,而不利於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時,才會流行。
植物病害防治的原則是:消滅病原物或抑制其發生與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環境條件,使之有利於寄主植物而不利於病原物,抑制病害的發生和發展。一般着重於植物群體的預防,因地因時根據作物病害的發生、發展規律,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每項措施要能充分發揮農業生態體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避免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壓低到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防治方法有植物檢疫、抗病育種、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物理和機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植物病害圖書信息
書 名: 植物病害 作 者:謝聯輝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6月 ISBN: 9787030246332 開本: 16開 定價: 50元 《植物病害:經濟學病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精)》匯集了福建農林大學植物病毒研究所有關植物病害研究的原創性論文,其中包括水稻、甘薯、甘蔗、獼猴桃、龍眼等植物的主要病害及其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經濟學、生態學與綠色植保的科研成果。《植物病害:經濟學病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精)》可供從事植物病害病理學、分子生物學、植物保護經濟學、植病生態控制的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和農業推廣人員參考。 和通訊作者予以刪除。在編輯出版過程中,本所何敦春、高芳鑾、張寧寧、歐陽明安、徐學榮、陳啟建、莊軍、出澤宏、蔡麗君、胡梅群、周劍雄、祝雯、丁新倫、林白雪、鄭璐平、譚慶偉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並得到科學出版社甄文全博士的指導和支持,謹此致以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