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54.2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生態足跡 的原始碼
←
生態足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生態足跡'''<br><img src="https://www.greeninside.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04/%E7%A2%B3%E8%B6%B3%E8%B7%A1%E6%A6%82%E5%BF%B5%E5%9C%96-e1304078055358.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reeninside.com.tw/?p=554 圖片來自greeninside]</small> |} '''生態需要面积'''(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指支持每個人生命所需的生產土地與水源面積。是用以衡量[[人類]]對[[地球]][[生態系]]與[[自然資源]]的需求的一種分析方法。<ref>[https://www.greeninside.com.tw/?p=554 生態足跡與碳足跡是甚麼???],greeninside</ref> 此分析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與地球生態涵容能力進行比較。由於[[全球化]]的緣故,一個都市所消耗的資源,未必都在當地生產,而很可能輸入自其他地方。 舉例說:香港幾乎所有天然資源都由中國大陸供應,因此香港的生態需要面积亦包括為提供香港所消耗的資源而作的投資及開發。生態需要面积可以測出需要多少顆地球才能支應您目前的生活型態。 ==基本信息==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 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 ==优点==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引入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实现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其次通过引入等价因子和生产力系数进一步实现了各国各地区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这使得生态足迹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既可以计算个人、家庭、城市、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这些不同对象的生态足迹,对它们的足迹进行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分析。 总之,生态足迹分析指标为度量可持续性程度提供了一杆“公平秆”,它能够对时间、空间二维的可持续性程度做出客观量度和比较,使人们能明确知晓现实距离可持续性目标尚有多远,从而有助于监测可持续方案实施的效果。另外,生态足迹计算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这使得将生态足迹计算过程制作成一个软件包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推动该指标及方法的普及化。 ==批评== 早期的关于人口过剩(overpopulation)的很多理论和计算预测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以前不能利用或利用率低的资源变得可以和更经济有效的利用。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也存在类似问题,因为它的统计和计算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利用和消费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只能反映经济决策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只注意了经济产品和社会服务能的耗费,而未注意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能的耗费,而且在考虑资源的消费时,只注意了资源的直接消费而未考虑间接消费,同时也忽略了资源开发利用中其它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工业城市化的推进挤占耕地,由于污染、侵蚀等造成的土地退化情况。生态足迹方法并没有设计成一个预测模型,是一种基于现状静态数据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不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所得结论具有瞬时性。 因此方法的计算结果不能反映人类活动的方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未来影响。同时在将生产能力差异很大的耕地、化石能源土地、牧草地、林地等转化为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型面积时,采用乘转化因子(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转化因子的确定显然假定了不同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之间固定的替代弹性,事实上,它们之间的环境影响是不可相互替代的。而且该转化因子的确定主要是考虑生物物理方面的因素,并未考虑长期的技术潜力和社会方面的权重(如市场价格的影响)。计算能源净消费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是通过计算吸收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CO2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显然忽略了另外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 当前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其指标还是一个在不断改进的新生事物。“加拿大生态研究小组”等很多科研机构和学者正在研究如何将环境污染的生态影响纳入生态足迹的计算表格中。生态足迹分析法将逐渐完善,并有效地促进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在世界地球日网站(见词条参考资料)上可以检测世界各国某人对地球资源的影响,用生态足迹测验需要多少生产力的土地与水资源才能容纳你的所用所弃,并与其他人的生态足迹及地球所能供应的资源做比较。 “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概念是生态经济学家Ress教授及其学生Wackernagel教授和Wada博士提出并加以发展的。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60 生物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生態足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