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態足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態足跡
圖片來自greeninside

生態需要面積(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指支持每個人生命所需的生產土地與水源面積。是用以衡量人類地球生態系自然資源的需求的一種分析方法。[1]

此分析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與地球生態涵容能力進行比較。由於全球化的緣故,一個都市所消耗的資源,未必都在當地生產,而很可能輸入自其他地方。

舉例說:香港幾乎所有天然資源都由中國大陸供應,因此香港的生態需要面積亦包括為提供香港所消耗的資源而作的投資及開發。生態需要面積可以測出需要多少顆地球才能支應您目前的生活型態。

基本信息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也稱「生態占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 吸納,並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隻負載着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

該指標的提出為核算某地區、國家和全球自然資本利用狀況提供了簡明框架,通過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利用狀況,可以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較人類對自然的消費量與自然資本的承載量。生態足跡的意義在於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進而支持人類未來的生存。

生態足跡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折合成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面積,通過計算區域生態足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值——生態赤字或生態盈餘,準確地反映了不同區域對於全球生態環境現狀的貢獻。生態足跡既能夠反映出個人或地區的資源消耗強度,又能夠反映出區域的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消耗總量,也揭示了人類生存持續生存的生態閾值。它通過相同的單位比較人類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給,使可持續發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區域可比性,評估的結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個時空尺度上,人類對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壓及其量級,因為生態足跡取決於人口規模、物質生活水平、技術條件和生態生產力。

優點

生態足跡分析方法首先通過引入生態生產性土地概念實現了對各種自然資源的統一描述,其次通過引入等價因子和生產力係數進一步實現了各國各地區各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這使得生態足跡分析具有廣泛的應用範圍,既可以計算個人、家庭、城市、地區、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這些不同對象的生態足跡,對它們的足跡進行縱向的、橫向的比較分析。

總之,生態足跡分析指標為度量可持續性程度提供了一杆「公平稈」,它能夠對時間、空間二維的可持續性程度做出客觀量度和比較,使人們能明確知曉現實距離可持續性目標尚有多遠,從而有助於監測可持續方案實施的效果。另外,生態足跡計算具有很強的可複製性。這使得將生態足跡計算過程製作成一個軟件包成為可能,從而可以推動該指標及方法的普及化。

批評

早期的關於人口過剩(overpopulation)的很多理論和計算預測都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一些以前不能利用或利用率低的資源變得可以和更經濟有效的利用。關於生態足跡的理論和計算也存在類似問題,因為它的統計和計算涉及到大量的資源利用和消費問題。

一些專家認為,生態足跡的計算結果只能反映經濟決策對環境的影響,也就是只注意了經濟產品和社會服務能的耗費,而未注意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能的耗費,而且在考慮資源的消費時,只注意了資源的直接消費而未考慮間接消費,同時也忽略了資源開發利用中其它的重要影響因素,如工業城市化的推進擠占耕地,由於污染、侵蝕等造成的土地退化情況。生態足跡方法並沒有設計成一個預測模型,是一種基於現狀靜態數據的分析方法,其計算結果不能反映未來的發展趨勢,其所得結論具有瞬時性。

因此方法的計算結果不能反映人類活動的方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等因素的未來影響。同時在將生產能力差異很大的耕地、化石能源土地、牧草地、林地等轉化為可比較的生物生產型面積時,採用乘轉化因子(均衡因子和產量因子),轉化因子的確定顯然假定了不同的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之間固定的替代彈性,事實上,它們之間的環境影響是不可相互替代的。而且該轉化因子的確定主要是考慮生物物理方面的因素,並未考慮長期的技術潛力和社會方面的權重(如市場價格的影響)。計算能源淨消費所需的生物生產面積是通過計算吸收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CO2所需的生物生產面積,顯然忽略了另外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

當前生態足跡分析方法及其指標還是一個在不斷改進的新生事物。「加拿大生態研究小組」等很多科研機構和學者正在研究如何將環境污染的生態影響納入生態足跡的計算表格中。生態足跡分析法將逐漸完善,並有效地促進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在世界地球日網站(見詞條參考資料)上可以檢測世界各國某人對地球資源的影響,用生態足跡測驗需要多少生產力的土地與水資源才能容納你的所用所棄,並與其他人的生態足跡及地球所能供應的資源做比較。 「生態足跡法(ecological footprint)」這一概念是生態經濟學家Ress教授及其學生Wackernagel教授和Wada博士提出並加以發展的。生態足跡就是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義就是要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夠只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

生態足跡估計要承載一定生活質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類使用的可再生資源或者能夠消納廢物的生態系統,又稱之為「適當的承載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生態足跡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折合成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面積,通過計算區域生態足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值——生態赤字或生態盈餘,準確地反映了不同區域對於全球生態環境現狀的貢獻。生態足跡既能夠反映出個人或地區的資源消耗強度,又能夠反映出區域的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消耗總量,也揭示了人類生存持續生存的生態閾值。它通過相同的單位比較人類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給,使可持續發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區域可比性,評估的結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個時空尺度上,人類對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壓及其量級,因為生態足跡取決於人口規模、物質生活水平、技術條件和生態生產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