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41.1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花鈿妝 的原始碼
←
花鈿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花鈿妝'''<br><img src="https://pic.pimg.tw/nicecasio/1557721775-495922265_n.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467598230 圖片來自pixnet]</small> |} '''花钿'''讀為堂練切(普通話:tián、粵音:tin4),讀為亭年切(普通話:diàn、粵音:din6)為簪子類首飾、又稱'''花子'''、'''面花''',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化妝]]方式,後傳至[[日本]]、[[朝鮮 (稱謂)|朝鮮]],是女子施于额头、眉心、兩鬓的一種妝飾,也即'''花钿妆'''。 花钿由金、银、貝、紙或其他材料雕鏤、裁剪成薄片,有花、鸟、[[蝴蝶]]等各種形状。顏色則以红、黄、绿为多。與此類似的'''面靥'''、'''妆靥'''則是由胭脂塗成。但兩者有時會混用,指於面上繪上圖案的面妝<ref name=于卢>{{cite journal |author=于倩、卢秀文|date= 2006|title=敦煌壁画中的妇女花钿妆|url= |journal=敦煌研究|volume=5 |issue= |pages=63-70|doi= |access-date=}}</ref>。 以材料和顏色不同而又有別稱,如金箔製作的為'''金鈿''',翠綠色羽毛製作的為'''翠鈿''',黃色材料製成的則為'''花黄'''。粘花的主要材料是[[呵胶]]或[[鱼鳔胶]]。 ==各地情況== ===中國=== 先秦時期,婦女在臉上黏貼飾物或描繪裝飾圖案的風俗,即後世所稱之花鈿妝。這種化妝方式在[[西周]]已經出現,初期稱為'''的'''或'''點的'''。長沙[[戰國]]楚墓中的彩绘女俑脸上就点有梯形状的三排圆点,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的眼皮之上也繪有圆点,是早期花子的基本形狀。 漢代時這種在臉上繪畫圖案面妝很很流行,湖北江陵汉墓就出土了绘有圓點妆饰的木俑,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出土的漢代女俑也有施於眉額中間的圓形妝飾。這類妝飾於[[魏晉南北朝]]仍然可見,據晉人[[王嘉]]的《[[拾遺記]]》所載,東吳[[廢太子]][[孫和]]有一次誤傷寵妾[[鄧夫人]]之臉頰,[[太醫]]說要以白[[獺]][[髓]]、雜[[玉]]、[[琥珀]]屑所製之[[藥膏]]塗抹,但找不到白獺髓,就用白獺骨代替。但藥膏的琥珀太多,使鄧夫人臉上留下赤點,卻顯得她更美麗。於是欲受寵之嬪御、婢妾紛紛仿效,成為一時風尚。。武昌蓮溪寺東吳永安五年墓出土的女陶俑則有圓形施於眉額正中。魏晉南北朝時花子的形狀豐富起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及儿童的额头上都绘有卷草形图样,鬓角处绘竖线形图样。 至[[隋代]],不但婦女會在臉上貼花子,連男性[[文官]]也會貼五色花子。無論如何,花钿在隋唐已經是常見的女性妝容。唐至[[五代十國]]是花子的全盛時期,《[[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唐朝女子化妝順序為“一敷[[白粉 (化妝品)|铅粉]],二抹[[胭脂|敷脂]],三涂[[額黃|鹅黄]], 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在民間也很流行,[[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裡的韋固的妻子就以花鈿遮掩額上的傷疤。隨著花子的盛行,唐至五代十國出現很多不同材質、形狀的花子,唐代墓室壁畫中的女性不少都以花子妝飾臉部。晚唐時更發展至鼎盛,並延續至五代,[[敦煌壁畫]]中的晚唐至五代貴族婦女[[供養人]]畫像就有不少是滿面花子。五代十國的詩詞也有不少描述到婦女臉上的花子,如[[顾夐]]的《荷叶杯》有“小髻簇花钿,腰如细柳脸如莲。”,[[后蜀]][[欧阳炯]]《女冠子》词曰“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宋朝历代皇后[[翟衣]]像上仍然可以看到花鈿的蹤跡。[[淳化 (年號)|淳化]]年间出現了[[黑光纸]]剪成的'''团靥'''和鱼腮骨做成的“'''鱼媚子'''”,贵妇則用珍珠作装饰,即“珍珠花钿妆”。到南宋時因為社會風氣趨於保守而漸漸衰落。[[元代]]妇女雖然仍有用花子飾面,但一般只在额部中央装饰一个极简单的花靥,不再是满面花靥。[[明代]]婦女在重大場合或節慶之日仍有装饰花靥,稱為面花,《[[明史]]·輿服二》載[[永樂]]三年定皇后禮服包括'''珠翠面花''',即以[[珍珠]]、[[點翠]]製成的面花,一套五件,一件貼於額部,另兩件分別貼於兩靨,兩件分別貼於左右眉梢末端近髮際處。《[[金瓶梅]]》第三十二回就提到[[李桂姐]]臉上貼著三個'''翠面花兒''',翠面花兒就是[[點翠]]面花 。其中貼於兩眉間的面花又稱為'''眉間俏'''。[[清代]]以后,妇女面饰花靥絕跡,只見於小孩眉心所點的小紅點,具有辟邪之意。 近年[[漢服復興]]運動興起,有些人穿著[[漢服]]時會在以花子妝飾臉部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00 社會科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花鈿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