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花鈿妝
圖片來自pixnet

花鈿讀為堂練切(普通話:tián、粵音:tin4),讀為亭年切(普通話:diàn、粵音:din6)為簪子類首飾、又稱花子面花,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化妝方式,後傳至日本朝鮮,是女子施於額頭、眉心、兩鬢的一種妝飾,也即花鈿妝

花鈿由金、銀、貝、紙或其他材料雕鏤、裁剪成薄片,有花、鳥、蝴蝶等各種形狀。顏色則以紅、黃、綠為多。與此類似的面靨妝靨則是由胭脂塗成。但兩者有時會混用,指於面上繪上圖案的面妝[1]

以材料和顏色不同而又有別稱,如金箔製作的為金鈿,翠綠色羽毛製作的為翠鈿,黃色材料製成的則為花黃。粘花的主要材料是呵膠魚鰾膠

目錄

各地情況

中國

先秦時期,婦女在臉上黏貼飾物或描繪裝飾圖案的風俗,即後世所稱之花鈿妝。這種化妝方式在西周已經出現,初期稱為點的。長沙戰國楚墓中的彩繪女俑臉上就點有梯形狀的三排圓點,河南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的眼皮之上也繪有圓點,是早期花子的基本形狀。

漢代時這種在臉上繪畫圖案面妝很很流行,湖北江陵漢墓就出土了繪有圓點妝飾的木俑,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出土的漢代女俑也有施於眉額中間的圓形妝飾。這類妝飾於魏晉南北朝仍然可見,據晉人王嘉的《拾遺記》所載,東吳廢太子孫和有一次誤傷寵妾鄧夫人之臉頰,太醫說要以白、雜琥珀屑所製之藥膏塗抹,但找不到白獺髓,就用白獺骨代替。但藥膏的琥珀太多,使鄧夫人臉上留下赤點,卻顯得她更美麗。於是欲受寵之嬪御、婢妾紛紛仿效,成為一時風尚。。武昌蓮溪寺東吳永安五年墓出土的女陶俑則有圓形施於眉額正中。魏晉南北朝時花子的形狀豐富起來,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婦女及兒童的額頭上都繪有卷草形圖樣,鬢角處繪豎線形圖樣。

隋代,不但婦女會在臉上貼花子,連男性文官也會貼五色花子。無論如何,花鈿在隋唐已經是常見的女性妝容。唐至五代十國是花子的全盛時期,《中國歷代婦女妝飾》,唐朝女子化妝順序為「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 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在民間也很流行,李復言的《續玄怪錄·定婚店》裡的韋固的妻子就以花鈿遮掩額上的傷疤。隨著花子的盛行,唐至五代十國出現很多不同材質、形狀的花子,唐代墓室壁畫中的女性不少都以花子妝飾臉部。晚唐時更發展至鼎盛,並延續至五代,敦煌壁畫中的晚唐至五代貴族婦女供養人畫像就有不少是滿面花子。五代十國的詩詞也有不少描述到婦女臉上的花子,如顧夐的《荷葉杯》有「小髻簇花鈿,腰如細柳臉如蓮。」,後蜀歐陽炯《女冠子》詞曰「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

宋朝歷代皇后翟衣像上仍然可以看到花鈿的蹤跡。淳化年間出現了黑光紙剪成的團靨和魚腮骨做成的「魚媚子」,貴婦則用珍珠作裝飾,即「珍珠花鈿妝」。到南宋時因為社會風氣趨於保守而漸漸衰落。元代婦女雖然仍有用花子飾面,但一般只在額部中央裝飾一個極簡單的花靨,不再是滿面花靨。明代婦女在重大場合或節慶之日仍有裝飾花靨,稱為面花,《明史·輿服二》載永樂三年定皇后禮服包括珠翠面花,即以珍珠點翠製成的面花,一套五件,一件貼於額部,另兩件分別貼於兩靨,兩件分別貼於左右眉梢末端近髮際處。《金瓶梅》第三十二回就提到李桂姐臉上貼著三個翠面花兒,翠面花兒就是點翠面花 。其中貼於兩眉間的面花又稱為眉間俏清代以後,婦女面飾花靨絕跡,只見於小孩眉心所點的小紅點,具有辟邪之意。

近年漢服復興運動興起,有些人穿著漢服時會在以花子妝飾臉部

參考文獻

  1. 於倩、盧秀文. 敦煌壁畫中的婦女花鈿妝. 敦煌研究. 2006, 5: 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