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241.2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西出武关是长安(水兵) 的原始碼
←
西出武关是长安(水兵)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4066.jpg|缩略图|[http://uuhy.com/html/25745.html 原图链接]]] '''《西出武关是长安》'''是[[中国]]当代作家水兵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西出武关是长安=== 天下雄关,莫非三秦。老诗人陆放翁中原北望中写下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大散关就是关中四关中的西关,其它三关是东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南武关,北萧关。 四关之中的地域统称关中,著名的[[长安]]]便在其中。四关不仅是天下雄关,更是文化之关,见证了历史的金戈铁马,风霜雪月。其中的“武关”在南阳之西,不少人误认为它就是南阳关,这源于一出唱遍天下的大戏《南阳关》。 《南阳关》是京豫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余叔岩]]、[[刘法印]]等大师的代表剧目,豫剧新唐(喜成)派保留剧目。[[汉剧]]、[[川剧]]、[[湘剧]]、[[滇剧]]、[[豫剧]]、[[秦腔]]、[[淮剧]]、[[同州梆子]]、[[河北梆子]]、[[粤剧]]都有此剧目。说的是隋唐英雄天下第五条好汉伍云召的故事。 剧情大略是:隋初,[[隋文帝]]被害后,[[杨广]]篡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命太宰伍建章起草诏书,伍建章不肯,被斩。伍建章死后,杨广知其子伍云召镇守南阳,为斩草除根计,遣大将韩擒虎等前往讨之。伍云召得息,据城抗御,韩不敌。宰相[[宇文化及]]又差其子宇文成都助攻,伍云召知非其敌,其妻自尽。伍抱子突围而逃。宇文成都穷追不舍,遇朱灿假扮关帝庙中周仓,吓退宇文成都,收养伍子,伍云召自投隋唐英雄雄阔海处。 你听听这唱词,就引人抓心: 我的父南杀北战东挡西冲立下功效, 临死前我的父项吃钢刀。 文帝老主,有道的汤尧, 满朝里忠良将齐心来保。 天不幸老主爷染病扎倒, 小杨广十王宫饮酒逍遥。 他那里进宫探病走一遭, 金香炉砸死他父宴驾了。 小杨广登基来横行霸道, 欺嫂奸妹害同胞。 用药酒害死他的大长兄, 尊阳宫又欺压他的嫂嫂。 小杨广害父篡位你愿保, 我的父不保昏王坐九朝。 头戴麻冠身穿重孝怀抱灵牌, 足指午门骂当朝。 只骂的杨广昏君他的心好恼, 把我父绑到午门拔舌挖目 抽肠破肚命赴阴曹, 可叹金刚四将全被杀掉。 我的老母亲,三拿三放并三绞, 死后心又受一刀。 这一下,南阳关就出了名,但这里的“南阳关”指的是南阳城,和[[李白]]“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及 张衡《南都赋》中“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的“武阙关”(武关)并不是一回事。据[[唐代]]知名学者[[李善]](630—689)注:武阙山为关,在西弘农界也。而古时的弘农郡正包含今天的商洛丹凤、丹水淅川西峡一带。 武关,作为关中通往南阳咽喉通要道上的重要关隘,在先秦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读史方舆纪要》云武关:“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入,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素有“一夫守垒,千夫沉滞”之说。但由于史书典籍对其地望记载不清,使得武关古址有些迷离,众说不一。 现今学界对武关地望主要有两种看法,即以历史学家谭其骧等为代表,认为战国早期武关应在今荆紫关西的丹江北岸,至秦汉西移至今商南县西南的过风楼一带,至唐代移至今武关镇。还有认为战国武关旧址应在过风楼附近,六朝时关址迁到了今丹凤县竹林关附近,唐代又迁到武关镇。另有说法认为武关一直在丹江北岸的过风楼处,至唐代才移至今武关镇。而以文化大家郭沫若等为代表,认为战国武关就在今武关所在位置,古今只有一个武关。而今根据丹凤县武关镇出土武侯瓦当推论汉代武关确应在此处。 关注一下资料,“武关”的介绍很多很细。 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南武关河的北岸。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的武关河。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武关旧有城垣,北倚岩崖,南临绝涧,河水环东、西、南三面,城址横出河心。城东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为武关屏蔽。故史称其为“关中东南门户嗟不误也”,且有“秦关百二”(以二敌百)之誉。迄今尚有古“秦楚分界墙”一段,约300多米。古称商於道、商山道,是关中东南部的重要门户,也是古都长安连接荆襄、吴越的纽带。 《集解》引应劭的话:“武关,秦南关,通南阳”,秦国军队和使臣曾多次从这里通过去楚国或楚的属国。秦国向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东面和南面,除去攻击他国之外,还须防备他国的攻击,所以东面的函谷关和南面的武关一直受秦国重视。 武关地形险要,占据武关,北可直捣关中,有四两拨千斤之势。特殊的战略位置,使得武关自建成起就与战争结缘,上演了一幕幕改朝换代的战争巨片。有专家统计,历史上武关大小兵战不下50次,而一场战役的胜败,往往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 秦楚争霸的战国时期,在这“楚水秦山古战场”上,秦楚鏖兵,秦出武关而东取十五城,“张仪戏楚”不仅让楚怀王客死于此,还使三闾大夫屈原最终投江自尽。 到楚汉相争,刘邦曾两次通过武关。公元前207年,当时秦军主力正在河北与项羽决战,部分兵力又防守在函谷关,长安至武关一线空虚,刘邦亲率主力两万余人轻松攻占武关,夺得关中。后来项羽败走关东,刘邦又从关中出武关,同项羽决战,使项羽自刎乌江边。汉景帝时,大将周亚夫神速通过“武关道”而平定了“七国之乱”。 在随后的数百年里,武关一次次证明着自己的战略价值。新莽时期,起义军攻克武关后,直驱长安,推翻新莽政权;东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大将桓温北伐前秦,经武关至蓝田,大败前秦军,屯军灞上;晋安帝时期,名将刘裕北伐后秦,一路经过武关,沿武关向西,最终攻克长安;公元767年7月,吐蕃军队围困长安,一路溃逃的唐军向最后的庇护所武关拥来,准备南逃,然而就在此时,名将郭子仪及时抵达,聚拢残兵,重整武关,于两月后出关大战吐蕃,一举解了长安之围;明末李自成及起义军多次往复武关及武关道,并于1645年败退西安,出武关转战豫鄂;清朝时,白莲教、太平军、捻军等都曾攻入武关…… 武关的“中流砥柱”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唐之后,历代统治者无不看重武关,修缮扩建从未间断。特别是在清朝初年,为了加强戒备,朝廷特地从江西、湖北等地迁来大量人口屯驻武关,今天武关镇上的田、王、段、梁等几大姓就是当年军屯移民的后代。 到了近现代,武关依然发挥着军事要地的作用。1932年秋天,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从洪湖向湘鄂转移,在武关城西与国民党军刘镇华部交战,一战告捷,顺利通过商洛。 从长安到宛,西北起自长安,经积道、灞上、芷阳、蓝田、峣关、上洛、武关、丹水、淅、郦等地至宛城。这条道南阳古称“武关道”,其中的“丹水、淅、郦等”都属今天的南阳。 02 一直想去探访印象武关,也为了这篇文章,深秋冬初,衰草摇曳,黄叶遍地。我约上几个朋友从南阳出发,过西峡,到商南,沿着312商丹线,很快就到丹凤县,再沿312国道向东南方向行进,在大约35公里处,武关镇就到了。这里现在是武关镇政府所在地,城墙早已不复存在,原先的关城被一个新旧交织的村子所占据,有新房也有旧屋,有水泥钢筋的也有古木土坯的,有的华丽如别墅,有的断壁岌岌可危。 在本地一位文友的指引下,我们一行穿行在新旧夹杂的古城里,踏着残垣断壁探寻着那烽火连天、硝烟蔽日的过去。箫落的古关留下的遗迹并不多,只在东面尚存部分古城遗迹,在仅有的一段残墙边,立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牌子,算是今“武关城”遗址的一个标识。文友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初,东城门楼及两边城墙尚在,城墙上并行骑马也绰绰有余。后来由于“破四旧”,城墙也倒塌了,村民们纷纷把刻有“武”字的砖头捡回去,盖房或做他用,雄伟的城墙仅留下夯土数段,更不用说城门楼了。 凝视着这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斑驳,让人不由生出“一杯残土吊古塞”的悲伤感慨。还好,东门内,老街两旁还保留着不少的明清老宅,看起来古朴庄重,典雅华贵,还残留着一点历史的印痕。文友还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武关城重修于1510年,关城东西280米,南北320米。城墙高8米,厚3.4米,是用夯土版筑,灰砖包墙的。1860年,清商州知府曹熙主持了对武关的再次修复,还手书“武关”二字。 如今,站在武关城远眺东南,只见茫茫群山,悬崖深壑,石环水绕,依然能领略到它的险阻天成,可以想象“武关”昔日曾经一夫当关的雄伟。然而无论曾是秦朝的要塞,抑或是汉时的关隘,武关已是芳草萋萋,唯有漫漶的残碑断墙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千年往事,前世今生。 03 “三顾茅庐”的故事天下皆知,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诸葛亮为啥要把躬耕地安在南阳。 他在南阳种地,可不是真的想“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想快速通道地“闻达于诸侯”。 东西两汉,南阳可不仅是一块小盆地而被长期遗忘,而是一个一直处于水陆交通要道的枢纽古城,用兵、逃命都要经过此地。南北的宛襄大道,宛与洛的古三鸦皇道,往西过武关秦岭到长安的武关大道;还有南船北马的丹江荆紫关、从唐河直通汉江的古赊店。《续汉书》荆州记中有记载,“从襄阳渡江,经南阳,出方关,是周、郑、晋、卫之道”,有人认为,南阳当时可能已成为实际上的“天下之中”。 因得交通之便,消息也比较灵通。各地名士游聚或避难至此,带来最新军政动态,所以诸葛亮才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出茅庐便能三分天下。同时,名士之间会互推介绍,指不定哪个新贵要人是皇室后人,推荐下,说不定“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一步跃升。刘皇叔就是在司马徽的推荐下成为孔明的忠粉的。 南阳作为交通要道,可上溯至春秋时期,连接关中平原和江汉平原的武关道,即以南阳为一端,相当于古代的“西武高铁”。《史记.秦本纪》记载,百里奚被晋国俘虏后送往秦国喂牛,他逃出来走的就是武关道,所谓“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而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成了秦国的相宰。 后来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伐楚,破了楚都,楚大夫申包胥沿武关道跑到秦国,跪哭求援,七天七夜。秦哀公看不下去了,派兵解围,走的也是武关道。要没这条路,战国七雄就成了六雄。不过生也武关,死也武关,战国后期,秦出武关而东取楚十五城,楚怀王即被执于武关,秦国牢牢控制武关道,灭楚如风卷残云。 嬴政南巡,走的也是这条路,上衡山,下云梦,多经“武关高速”,想必很有成就感。秦末,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趁着项羽和章邯在巨鹿血拼,刘邦经武关道拿下关中,秦二世而亡。楚汉之争时,刘邦在荥阳干不过项羽,只好故技重施,自关中出武关道,将项羽主力引到南阳,同时派韩信、彭越分头攻城略地,总算转败为胜。 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王不满中央政府的削藩令,起兵作乱,周亚夫奉命平叛。他走蓝田,出武关,毫不费力拿下洛阳,吴王还以为是兵从天降。有记载说,当时从长安经南阳到洛阳,虽然需要绕一大弯,但因为是“高速”,只比走殽渑间(三门峡)多了一两天。 饱读诗书,博学聪慧的诸葛亮,对这些历史故事应该烂熟于心,了然于胸。他在南阳耕读,事实上是以待其时。就像蜘蛛一样伏在网上伺机而动,南阳的交通脉络则像他的蛛丝。刘备的三顾茅庐,终于让他吐丝施慧,把蛛网拉长,覆盖西南大地,定西蜀而三分天下。 汉后,魏晋南北朝时,东晋的桓温伐前秦、刘裕伐后秦,东魏丞相高欢打西魏,西魏出兵攻陷江陵,也都走的武关道。唐时郭子仪于武关招亡卒使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李自成囤兵商洛后出武关而进军北京;就连贺龙将军率领之工农红军战胜刘镇华,均出入于武关。 历史上,武关道一直是长安东南去之大道,战乱时是兵家必经之地。和平年间它则造福于民。隋唐年间,武关道上文人墨客、大小商贩络绎不绝,被称为名利路。 王贞白《商山诗》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诗曰:“高高此山顶,四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到了北宋末年,这条路又变成宋金鏖战之地。元末,红巾军攻入陕西也经武关道。 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明清年间,武关道已沦为运粮通道,供戍边之用。今天的312国道南阳至蓝田段,基本沿着武关古道而修建。 因地处[[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交汇处,是“长江支系水流伸入中原腹地最远的地区”,除了陆路上的武关道,南阳的水上交通之前也很发达。其水运航程为“中国古代南北天然水运航线之最长最盛者”,历史上南阳境内的主要河流白河、唐河、丹水、湍河等都可通航,只是后来因水位下降、泥沙淤积等渐渐萧条。而随着京广铁路的建成和水上航运的逐渐消失,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南阳的交通区位优势渐渐不在。 然时代大潮,汹汹涌涌,随着南阳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确立,现在的南阳,航空、高铁、高速密集,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唐河即将复航,水陆空并进,大美南阳“天下之中”的枢纽功能再次显现。雄关漫道,武关洞开,青山绿水,古宛勃发。 试问智圣诸葛,如果再世,你还会陇亩卧龙,躬耕南阳吗?<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803/11/43908240_989331491.shtml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水兵,男,1966年出生,[[河南]][[唐河]]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西出武关是长安(水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