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35.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的原始碼
←
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原文及解读.jpg|thumb|350px|right|[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05/955e523df9a748c7b8d4f0df0c63da9e.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21064755_533342 图片来自搜狐网]]]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 原文 == [十五·四十]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鉴赏 == 所谓“道不同”,是指信仰不同,理想不同,志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保持独立的人格,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孔子这句箴言可能首先是主张对统治者应当采取的态度,这是孔子所代表的士,即知识分子阶层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古代社会,君主或权臣掌握着臣下的生死予夺之大权: 获得他们的欢心,就可以受到重用,得到荣华富贵,能够荣宗耀祖;违背了他们的意志,冒犯了他们的威严,就会受到无情的压制,甚至残酷的打击。在这种制度下,臣下对长上一味阿谀奉承,以博得统治者的赏识为能事,谄媚逢迎,无所不用其极。由此会把政治原则、伦理道德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完全弃而不顾。孔子对这种风气极其反感,他在《季氏》第四章中对这类“便辟”、“善柔”、“便佞”之人表达了他的厌恶和鄙夷。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当政者大多骄奢淫逸,昏聩无能,又凶残贪鄙,孔子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他曾经应弟子子贡的要求评价当时上层社会四类人的品质,他把执政者贬为最低下的等次,轻蔑地称他们为“斗筲之人”,即卑贱之人,说他们“何足算也”,就是说他们算得了什么呢!(见《子路》)对于这种人控制下的官位,孔子视为敝屣,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对于无道君主一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所以他提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孔子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他曾在鲁国朝廷内任职,但是当他看到鲁国统治者接受齐国赠送的几十名美女,沉迷于歌舞,不理朝政,认定他们只知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感到不值得为之效力,毅然离开故国,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的历程。此后每到一国,一旦发现统治者不足与之共谋,就毫不犹豫地离去,另外寻找能实行自己理想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和行为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崇高的气节。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交友之道的基本原则。世间总是会有一些众人仰慕的人,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有才,世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千方百计与之结交,以同他们认识为荣幸。这种显达之人,如若是正人君子,那么有机会与之接近,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发现这种人心术不正,志趣粗鄙,人格卑下,行事奸险,则应当对其保持警惕,或与之决裂,而不能被其身上的耀眼光芒所迷惑。不然很可能受其所害,或受其连累。 即使对于一般的朋友,友谊也应以志同道合为基础。如果发现朋友人生的方向不正,追求的目标低下,也应好意相劝,如若反复劝告不听,也应当与之保持距离。即使是小时密友,患难之交,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思想感情、人生价值取向都有了根本的改变,那么人们也不能为过去的友情所束缚,被旧友错误的倾向所支配,仍然需要遵循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 这样做难免被人讥为清高,然而君子处世应当显示出脱俗的超逸之风,只要清高不会变成孤高、孤傲、孤僻和孤行就可以了。对此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表述,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又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这些绝妙好辞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君子是不会孤立的,但是在人生的某些境遇中可能会产生孤独的感觉,然而这种孤独是与丑恶的分离,是超越平庸和流俗。有时为了挣脱歪风的控制和时尚的束缚,为了追求美好的精神价值和卓越的人格,人们不得不付出感受孤独的代价。<ref>[https://www.vrrw.net/wx/27462.html 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原文及解读]</ref> ==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ref>[https://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5%ad%94%e5%ad%90 孔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