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123.19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 的原始碼
←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典故,出于老子《道德经》,意思是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基本信息== 【出处】[[道德经]]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File:2cf5e0fe9925bc3106e6021054df8db1ca1370fa.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cf5e0fe9925bc3106e6021054df8db1ca1370f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cf5e0fe9925bc3106e6021054df8db1ca1370f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仁义是好的,但出现的基础却是更好的大道被废弃[[(与其仁义得倡,莫如大道未废)]];智慧是好的,但却是出于辨别大伪的需要[[(与其智慧在身,莫如世人真诚)]];孝慈是好的,但如果家家六亲和睦又哪用得着分什么孝慈不孝慈[[(与其部分家庭得孝慈之名,莫如家家六亲和睦)]];忠臣是好的,但只有在国家昏乱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识别(与其忠臣得显,莫如国家不昏乱)。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引语== 本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的关系。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评析==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638516/a1924F8yb881aZLJOVb4r-mnoeMrSA6vHOGNQTjjYPZE8Eb-1y1KmHPs21CsuoWNeqSuA3P1aSJb0A8XJqNnQGvCQTehRwpd8b-9MSq-Jg |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2-11-21] </ref>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处== 《大道废,有仁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iDisplay:g3018fqtpsw | 560 | 390 | qq }}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 [[Category:230 道教總論]]
返回「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