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8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黄埔港 的原始碼
←
黄埔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黄埔区.jpg|thumb|right|黄埔区[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dec211c4a782f18a.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 于360图片网] ]] '''黄埔区'''是广东省广州市下辖区,位于广州东南部珠江北岸(入海口),地处珠三角核心部位,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黄埔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玉喦书院、炮台群、黄埔军校等景点,曾荣获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 [[File:黄埔区1.jpg|thumb|right|黄埔区1 [http://img2.dayoo.com/guangzhou/201709/19/e42728d3-a67b-4a6d-9a52-999d4ffcb210.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历史沿革== 从秦代始直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时,黄埔均属番禺县管辖。现区属的[[南岗镇]]、[[大沙镇]]、[[夏港街]]、[[鱼珠街]]、[[黄埔街]]、[[红山街]]一带在清末时期属番禺县鹿步司管辖,[[深井]]、[[长洲]]一带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 民国10年(1921),广州正式建市,黄埔仍属番禺县。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3日,黄埔随番禺县解放而解放。解放后,建制几经变动。建国初期,黄埔仍属番禺县管辖。1951年,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域,原属番禺的黄埔车陂、鱼珠、文冲等一带四十五个自然村划入市郊,黄埔划为广州市管辖,同年12月开始筹建黄埔区。 1953年1月,黄埔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这是黄埔第一次建立区级建制。区党政机关设于鱼珠镇,管辖范围:东至广州冶炼厂,南至黄埔新洲,西至员村,北至吉山,下辖16个乡、2个镇和45个自然村。 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二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撤销芳村区,将其所属的涌口、芳村、花地、山村和工业、手工业部分地区并入河南区。将其原有的沙涌、鹤洞、西望、东滘、南滘、茶滘、葵蓬八个乡的农业部分地区并入新滘区。又将新滘区原属新洲镇,黄埔乡,官洲乡划归黄埔区领导。这时市郊共有新滘、白云和黄埔三个区。 1956年6月25日,广州市作出调整郊区乡、镇行政区域的决定,撤销白云、黄埔、新3个区,成立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黄埔并入郊区,黄埔区一级行政建制第一次被撤销。 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1960年5月23日,中共广州市委决定撤销中区和郊区,全市调整为东、南、西、北4个市中心区(人民公社)及成立黄埔、芳村、江村3个以工矿企业为中心的人民公社(相当于区级建制)。即黄埔、江村和芳村人民公社,和一个农业为主的竹料人民公社(后改名良田)。当时黄埔人民公社包括[[黄埔]]、[[吉山]]、[[黄村]]、车陂、员村、菠萝庙、长洲等工业区和原郊区的黄埔、萝岗两个人民公社(前穗丰地区除外)和沙河人民公社的石东、岑村二个大队。 同年7月,全部改为区级建制,黄埔人民公社随之改名为黄埔区人民委员会,这是黄埔第二次建立区级建制。区党政机关设于海员路21号。管辖范围:东至南岗,南至长洲岛,西至沙河龙洞,北至萝岗,设有6个工矿人民公社和4个农村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撤销工矿人民公社,改为3个圩镇,1个街道办事机构,区党政机关驻地初设在黄埔港务局红楼,后迁至黄埔港海员路21号,即现黄埔街道办事处。撤销良田人民公社,将原属良田公社的竹料、钟落潭、太和三个公社与江村人民公社的人和、石龙、江村三个公社合并,成立江村区。原属江村人民公社的石井公社划给荔湾区。芳村人民公社和黄埔人民公社均改为区建制。 同年九月,江村人民公社分为江高和双岗二个人民公社,连同太和、石龙共十个公社。同年八月市委第四十次常委会议,对市区和郊区区域再决定进行调整,将东山区的沙河公社、石牌公社、龙洞公社划给黄埔区,越秀区的三元里公社、嘉禾公社、龙归公社、海珠区的新滘公社、新洲公社、新凤公社,荔湾区的石井公社为芳村区。这时黄埔区有七个农业公社,即黄埔、东圃、南岗、龙洞、沙河、石牌、萝岗等公社。工矿企业有六个公社,即港湾、员村、车陂、吉山、长洲、庙头等公社,另区辖有一个黄埔港办事处,一个棠下农场。芳村区则辖有是一个农业公社,即石井、[[三元里]]、[[海龙]]、龙归、嘉禾、鹤洞、新滘、新洲、新凤、东滘等公社,四个工矿企业公社,即山村、花地、广钢、同和等公社。这里的工矿企业人民公社即是城市人民公社。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一日为解决广州二百万人吃菜问题,明确郊区工作方针应以菜为纲,开展多种经营,并做好其他各项工作,再次把江村、芳村、黄埔三个区合并成广州市郊区。 1962年8月23日,经省人委批复同意,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黄埔、江村、芳村3个区合并,成立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黄埔区一级建制第二次被撤销。 1973年,黄埔第三次建区。为了适应港口涉外工作和工农业发展的需要,1973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筹备成立黄埔区。 由原来郊区的黄埔、萝岗二个公社划出14个大队,连同原来长洲岛以及番禺县的新造公社深井大队(1976年11月正式移交)组成。现黄埔区管辖范围:东至南岗、南至长洲镇、西至塘口、北至吉山车站。全区现有三个镇政府(大沙、南岗、长洲),四条行政街(黄埔、红山、鱼珠、夏港),16个乡(其中长洲镇有二个管理区,大沙镇保留一个渔业村)。 当年11月13日,广州市黄埔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80年7月,黄埔区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广州市黄埔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黄埔区人民政府,区党政机关驻地设在黄埔港湾路32号。一九七三年二月,为了适应港口涉外工作和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1990年,黄埔区行政管辖范围有南岗、大沙、长洲3个镇,黄埔、鱼珠、红山、夏港4个行政街。镇属下有16个行政村,均建立村民委员会;街、镇属下有59个居民委员会。区和镇分别为一级政权机构,设有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街道办事处为区的派出机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均为基层自治组织。 2014年2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 2015年9月1日上午,广州市黄埔区举行挂牌仪式。黄埔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纪委的新牌同时揭开,新的黄埔区正式成立。<ref>[https://baike.so.com/doc/6265843-6479264.html | 黄埔港] </ref> [[File:黄埔区3.jpg|thumb|right|黄埔区3 [https://i1.go2yd.com/image.php?url=0L3QPtlaFL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行政区划== 建国初期,黄埔仍属番禺县管辖。1949年10月,番禺县设联乡办事处。1950年5月,该县设8区、1个区级镇、50乡。其中,黄埔地区的彬社乡属三区,黄村乡属四区,横沙乡、南岗乡、七社乡属五区。 1951年,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域,黄埔划为广州市管辖。是年12月,黄埔第一次建区。1953年1月,黄埔区人民政府成立,管辖16个乡、2个镇和45个自然村。 1954年6月12日,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将新区的[[新洲镇]]、[[官洲乡]]、[[黄埔乡]]划入黄埔区,至此,黄埔区属下有18个乡、3个镇、1个办事处。1960年,全国实行城市公社化。1960年5月23日,中共广州市委决定成立黄埔人民公社(区),这是黄埔第二次建区。同年7月6日,黄埔人民公社改为黄埔区人民委员会。到1961年6月下辖10个人民公社,其中工矿人民公社6个,农村人民公社4个。1961年7月,中共黄埔区委调整城市人民公社,撤销6个工矿人民公社,恢复圩镇办事处机构。6个工矿人民公社调整为[[东圃]]、[[港湾]]、[[南岗]]、[[萝岗圩镇]]办事处机构。 1961年8月,中共广州市委对市区和郊区区域进行调整,将原东山区管辖的五山街办事处和沙河、龙洞、石牌人民公社划归黄埔区管辖,至此,黄埔区共有5个办事处机构和7个农村人民公社。 1973年2月,黄埔第三次建区。至1977年3月,黄埔区管辖2个人民公社、2街1镇。 1979年12月,中共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届委员会成立。1980年7月,广州市黄埔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成立。1986年1月,鱼珠街成立。1987年底,黄埔区下辖3镇、3街。1989年1月7日,夏港街成立。至此,黄埔区下辖3镇、4街。 截至2007年底,黄埔区辖9个街道:黄埔街道、红山街道、鱼珠街道、大沙街道、文冲街道、穗东街道、南岗街道、荔联街道、长洲街道。 2014年2月12日,省政府将《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转发至广州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黄埔区人民政府驻萝岗街道香雪三路1号。 现辖14个街道、1个镇:萝岗街道、夏港街道、联和街道、东区街道、永和街道、官洲街道、黄埔街道、红山街道、鱼珠街道、大沙街道、文冲街道、南岗街道、荔联街道、穗东街道、长洲街道、九龙镇。 [[File:黄埔区4.jpg|thumb|right|黄埔区4 [https://p1.ssl.qhimgs1.com/sdr/400__/t013ea5e0e944a09831.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人口分布==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和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黄埔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全地区总人口:1953年50003人,1975年104891人,1983年131545人,1990年191272人。 黄埔区总人口:2010年,黄埔区常住人口30.03万,户籍人口19.55万。 2017 年末,黄埔区常住人口为 109.10 万人,占广州市常住人口 1449.84 万人的 7.5%, 城镇人口为 99.91 万人,城镇化率达 91.6%。其中户籍人口户数为 144203户, 户籍总人口 48.94 万人,比上年增加 3.18万人,增长 7.0%;户籍人口出生率为33.1‰, 死亡率 4.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3‰。 ==地理环境== 黄埔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27′39″~113°27′51″,北纬23°2′25″~23°9′55″之间。东至东江与东莞市麻涌镇相望,东北部与增城市新塘镇接壤,南部临珠江与番禺市相邻,西部与天河区东圃镇相连,北部大田山麓与白云区萝岗镇毗邻。东西宽17.4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总面积为119.42平方公里(约合18万亩),其中陆地面积占77%,水域面积占23%。 [[File:黄埔区6.jpg|thumb|right|黄埔区6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5/20/146368894150995489.JPE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 于360图片网] ]] ==气候特点== 黄埔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源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 日照黄埔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角度较大,太阳年辐射热量106.7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射时数1906小时,日照率43%,热量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有利于热带亚热带农林作物生长。 气温本区具有夏长冬短,终年温暖,偶有奇寒,无霜期长,四季宜耕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21℃,最冷月1月份平均为13.3℃,最热月7月份平均为28.4℃,气温年际变化很少,气温年较差为15.1℃,日.均≥10℃的年积温7599.3℃,持续日数350天,如以候均温≤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黄埔地区夏季长达194天(4月15日至10月25日),小于10℃的日数每年有40多天。冬季强寒潮南下会引起急剧降温,出现低温霜冻天气。小于5℃每年有2~8天,极端最低温可达0℃。典型亚热带作物要注意防寒。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因地处珠江口,受海风调节,也没有酷暑。 雨量全区年降雨量1694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这6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2%。4~6月为前汛期,主要是锋面雨;7~9月为后汛期,主要是对流降雨和台风雨。以日雨量≥30毫米为雨季,雨季长达200天。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对水稻、甘蔗等喜温需水量大的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年际各季雨量是:夏雨占雨量的45%~50%,春雨占26%~?34%,秋雨占16%~20%,冬雨占5%~8%。旱季4个月(10~1月)。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和雨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引起夏洪涝和春秋干旱灾害。 ==土地资源== 黄埔区总面积为119.42平方公里。全区水田的有效耕地面积57532.08亩,占总面积的32.07%;林地面积25791.39亩,占总面积的14.38%;疏草地有4134.94亩,占总面积的2.3%;城镇用地1772亩,占0.99%。 ==水资源== 黄埔区河网较多,水源丰富,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694毫米。境内径流总量约为0.91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903毫米。年降雨变率为16%,且地区间差别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降水有干雨季节交替规律。湿季4~9月,干季10月至翌年3月,汛期在4~9月,4~6月为前汛期,7~9月为后汛期,水量占全年的82%。河流径流来自南岗河、乌涌河和珠江。珠江由前后航线分流至黄埔港会合于狮子洋,流经虎门入南海。 ==岩石资源== 黄埔地区由于受土母岩的影响,蕴藏着丰富、便于开采利用的[[花岗岩]]、[[片麻岩]]、[[砂页岩]]。主要分布在南岗、大沙2个镇的北部。各山丘及部分岗地,各处可找到适宜于烧制砖瓦的泥土资源。 [[File:黄埔区7.jpg|thumb|right黄埔区7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90819/97/14746998384473589597.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交通运输== '''黄埔区'''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珠江口内,是华南第一大港——黄埔港(现名广州港,下同)的所在地,是广州市的港口城区。早在唐朝,黄埔就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近代成为中国的重要商港和军港。现代的黄埔更是中国南方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黄埔区交通便利,黄埔港出海可通航大陆沿海各大城市,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内河航运沿珠江而上通达东江、西江、北江;广深铁路、107国道、广深公路贯穿全境,连接广州市中心及深圳、九龙;城区道路、村镇道路纵横交错。水陆交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018年9月4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活动,双方在全力推动区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同时,结合新一轮线网场站综合体的规划,着力推进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储备和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及周边地块综合开发,以“地铁+物业”战略为引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 [[File:黄埔区8.jpg|thumb|right|黄埔区8 [http://image.xcar.com.cn/attachments/a/day_160626/2016062620_baf171434513372aa5b5FhwyCeOqusAT.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经济发展== 改革前1951~1953年春,黄埔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共没收地主土地(含公尝田)2.49万亩。农民获得土地,彻底摆脱封建制度的剥削和压迫,翻身作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1年,黄埔第一次建区(1951.12~1956.6)。区贯彻广州市提出的“郊区为城市服务”、“以蔬菜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全区办有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55%的乡有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1956年,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达45个,入社农户10621户,占总户数的99.91%。组织起来的农民在人民政府领导下,连年进行了较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5~1956年,完成修建水利工程25宗,建成全区最大的水库——禾叉窿水库。1957年底,全区共建山塘水库75宗,受益农田2.88万亩;联围筑闸,修筑了禺东联围,改潮田为围田,联小围为大围,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1955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比1953年增加4万亩;粮食年亩产562公斤,总产量达140148吨。蔬菜8500亩,总产量2973.7吨。在城镇开展并完成对手工业、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发展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1953年,成立了黄埔区供销合作社,全区入股社员14781人,股金31891元。1956年4月,完成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纳入改造的商贩796户,资金33.76万元;1957年,商业网点发展到50多个,从业人员300多人;1955年,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织起五金、农具、木器、家具等7个行业8个生产合作社;1956年,全区私营工业实行行业公私合营。是年,全区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4家,手工业企业14家,职工467人。 1960年7月至1962年8月,为黄埔区第二次建区期间。由于“大跃进”“左”倾冒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全区农村经济出现困难局面。1960年,区贯彻中央关于“六十条”政策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核算,队为基础”指示,调整农村体制,下放权力,停办食堂,开放农贸市场,恢复自留地,允许和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区开展整风整社,全面纠正“一平二调”共产风,清退社员及生产队财物20多万元,提高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是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4.8万亩,总产量109900吨,菜上市量75000吨;粮食年亩产582公斤,总产量10125吨;生猪饲养量45950头。1961年,蔬菜种植面积3.6万亩,总产量90850吨,上市量83845吨;粮食年亩产634公斤,总产量18750吨,比1960年增产46%,年亩产提高9%。水果总产量82450吨,比1960年增长126%。 全区农业年总产值2824万元,社员分配1707万元,平均每户671元,比1960年增加64%;人均收入170元,比1960年增加90%(未统计社员家庭副业收入和生产队分配部分)。工业方面,黄埔地区因“大跃进”一哄而起的多家炼钢厂、场关停并转。1960年,区人民政府设工业局,恢复手工业合作社,贯彻中央“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开展工业支援农业,帮助生产大队兴建工厂(车间)21家,从工业战线压缩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重点发展农械、化肥、农药,新建成化肥厂(车间)8家,产量491.7吨;农畜药厂(车间)10家,产量92.5吨。1961年,市属工业下放给区,区属工业下放给社。根据“农、轻、重”安排原则,调整工业布局,把区属20家工厂调整为13家。经过调整,区、社工业的产品从质量、品种、产量、产值上都有所提高。1961年,工业总产值5372万元,超额完成计划51.6%,上缴利润83万元,全年财政收入2020万元。 1961年,黄埔区管辖沙河、[[龙洞]]、[[石牌]]、东圃、黄埔、南岗、萝岗等7个人民公社,接管市属下放企业15家:广州市第二棉纺厂、广州人造纤维厂、广州化工厂、同生机器厂、广州水轮机厂、广东玻璃厂、南中制革厂、珠江造纸厂、广东苎麻厂、广州油脂化工厂、广州手表厂、广州冷冻机械厂、曙光无线电厂、福利化工厂、黄埔化工厂。故财税征管范围广,税收较多。提前超额完成财政任务。商业方面,贯彻中央“商业40条”精神,改变单一国营商业布局,恢复国营、供销(集体)、合作3条渠道,调整小商贩合作体制,全区退出国营商业系统的合作商店(组)178家;商业部门大力组织货源投放市场,保障城乡人民生活消费需要,积极完成国家统购统销计划,组织大批生产资料供应,支援农业生产,计有化肥2162.5吨,农药28661公斤,篱竹46568把和大批小农具。 1973年黄埔第三次建区以后,头三年仍处于“文革”动乱时期。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共黄埔区临委、黄埔区革委会遵照上级的布置,努力完成社会管理、发展生产、协同涉外3项基本任务,着重抓政权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机构,使各项事业步入轨道;同时,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排除干扰,艰苦创业,发展经济。1975年,全国各行各业抓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黄埔区经济重现生机。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9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25万元,农业总产值1275万元。1974~1975年家,区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整治乌涌河,完成土石方260万立方米,改造农田5937亩。农业生产根据郊区“以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油料等。1973~1979年,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1979年,蔬菜总产12.3万吨,柑橙总产800吨,分别为1975年的3.3倍、3.4倍。稻谷产量从1973年到1977年,年亩产每年递增40公斤,1977年单造亩产36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生猪饲养量和上市量逐年增加,其他经济作物也有较快发展。工业生产,建区初期只有黄埔街少量工厂。1979年,全区工业有厂、社、组77个,职工4450人,工业总产值1308.6万元。国营商业网点从84个增加到130个,商业总购进1979年比1975年增加85.7%,总销售额增长102%。1979年,国营商业、供销、物资部门总购进额4142万元,总销售额5748万元。1978~1979年,新开办10个农贸市场,贸易额达479万元。区财政收入1979年比1975年增加8%。农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现金分配达195元。 改革后1980年7月,召开黄埔区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产生黄埔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和第一届人民政府。自此,黄埔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黄埔区10年发展分为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即“六五”、“七五”计划时期。 “六五”(1981~1985年)期间。黄埔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完成和超额完成“六五”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198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971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816万元,工业总产值49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以每年252%速度递增,比1980年增长3倍。基建投资、财政收入、外贸收购等提前实现“六五”计划要求。“六五”期间,工业生产方面在抓紧企业整顿改造、落实经理责任制的同时,稳妥地发展了一批新企业,办起了长洲针织厂、黄埔服装厂、东方饮料厂、黄埔微型轴承厂和一批联营企业,黄埔区工业逐步由加工型转向生产加工型,全区工业总产值大幅度上升。 农村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涌现出大批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经济联合体,调整农村生产结构和布局,搞活经济,促进生产,在耕地面积减少4000亩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1985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3756亿元,比1980年增长2.76倍,年均增长率30%。几种农作物产量除甘蔗种植面积减少而减产外,水稻、花生、蔬菜、水果都连年增产增收。基本建设5年累计投资4179.6万元,建设项目130个,扩建了港湾南、北路和大沙地东、西路,新建了青少年宫、幼儿园、学校、办公楼、商业网点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难、行路难、入学难、看病难状况有较大改善,城区面貌有较大变化。社会运输力量大大提高。1985年,全区营运车辆800多辆,营运收入1389.5万元。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全区签订“三来一补”项目合同901项,签订外资合作合资合同23项,应收工缴费583.76万美元。 建立了区外贸装卸基地和出口收购基地,外贸收购总值每年递增93.4%。1985年,全区完成收购总额2685.5万元,比1980年的67万元增长近40倍。区开展商业体制改革,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开展联营,实行多渠道少环节,产销直接挂钩,发展集体、个体商业,促进流通。落实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国营商业、供销社商业网点发展到217个,个体户2652户,从业人员4355人。1985年,国合商业总购进完成1.025亿元,总销售1.23亿元,比1980年增长分别为1.1倍、1倍。财政收入每年递增32.1%,1985年财政收入1402.6万元,比1980年增长3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85年,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1242元,比1980年增长82.7%;农村人均年收入1236元,比1980年增长3.3倍;城乡个人储蓄总额1.6亿元,人均储蓄1185元,比1980年增长7.5倍。 “七五”(1986~1990年)期间。黄埔区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以外经贸为导向,突出发展工业,充分发挥各级的积极性,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发展,“五个轮子”一齐转,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展后劲增强。199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66亿元,比1985年增长1.94倍,年增长率38.8%,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七五”计划主要经济指标。“七五”期间,区集中力量抓投入,打基础,实施区工业发展三年规划,初步形成区有工业区、镇有工业小区、村有工业村、社有工业楼的格局,重点建设6家重点工业企业。 农村抓紧发展三大商品生产基地。工业战线突出发展新项目,从内涵到外延扩大工业规模。同时,大力推行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抓好企业挖潜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农业商品经济向更大规模发展,全区蔬菜、水果、副食品三大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发展到2109家,成为农村经济重要支柱。1988年,贯彻中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全国紧缩信贷,市场疲软,受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影响和九号台风袭击,区工业生产订单锐减,产品积压,经济运行阻滞,形势严峻。在市场疲软、资金紧缺等困难下,区工业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三资”企业,开展“双增双节”,加强管理,开拓市场。1989年,区有17家企业关停并转,同时又开办19家企业。其间,区6家重点工业企业:铜管材有限公司、电脑模具公司、南方轴承厂、瓦楞纸箱厂等相继建成投(试)产,广州微型轴承厂、长洲针织厂完成第二期技改工程。秀丽、南岗等工业小区基本建成,南基、笔岗等一批工业村逐渐完善和拓展,初具规模。 199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增幅较大,总产值达3.34亿元,比1985年增长3.4倍。5年间,工业总产值累计9.27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4.5倍。区以贸工农序列稳妥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扩大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各级加强对农业领导,增加对农业投入,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科技兴农计划,农业连年增产增收。5年间,农业总产值共4.492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1.4倍。由于国家征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年增长率2.6%,没有达到计划递增5%的要求。固定资产结构有所改善,楼堂馆所项目得到控制,完成基建投资计划的96.73%,统建商品房完成投资计划的243.47%,5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029亿元,建成一批工业项目、商业网点、住宅小区、道路、立交桥、医院、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1990年,“三资”企业数比1985年增长6.2倍;“三来一补”企业增长1.33倍,工缴费收入增加近1倍。外贸出口业务增加了自营出口,外贸收购总值累计1.5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3.27倍。商业、供销、物资部门发挥主渠道作用,稳定和搞活市场。一面抓好国计民生的商品供应,确保“菜篮子”、“米袋子”;另一方面扩大促销,搞活流通,降低费用,刺激消费,扩大销售,提高经济效益。1990年,全区商品总购进额6.78亿元,商品总销售额7.2652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5.6倍、5.9倍。财政收入情况良好,1990年财政收入5590万元,比1985年翻两番,年增长率31.9%。“七五”期间财政总收入1.911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3.68倍。交通运输能力和收入大幅度增长,1990年投入营运车辆2649辆,比1985年增长2.5倍;营运收入4883万元,比1985年增长2倍,年增长率24.3%。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全区城乡人民收入有所增加。1990年,全区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3827元,比1985年增长1.7倍;农民人均年收入2757元,比1985年增长1.23倍。<ref>[https://baike.sogou.com/v124237.htm?fromTitle=%E9%BB%84%E5%9F%94%E5%8C%BA | 黄埔港] </ref> 2017年,黄埔区完成地区生产 总值(GDP,下 同)3242.23 亿 元, 增 长 6.6%,GDP 总量占广州市(21503.15 亿元)的15.1%。 [[File:黄埔区9.png|thumb|right|黄埔港9 [http://img2.dayoo.com/guangzhou/201709/07/e5db3c7f-61b4-4df5-b08c-78a5a059bd39.pn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第一产业== 2017 年,黄埔区完成农业总产值 13.75 亿元,下降 1.7%。全年蔬菜播种面积 63344 亩 ,下降 2.7%;蔬菜总产量 72559 吨,下降 2.9%;全年水果播种面积 44978 亩 ,下 降 4.1%;水果总产量 10853 吨,下降 5.7%;水产品总产量 7305 吨,下降12.4%,其中淡水产品产量 7122 吨,下降 12.6%。 ==第二产业== 2017 年,黄埔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7568.67 亿元,增长 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59.11 亿元,增长 5.2%。我区工业经济约占广州市总量的四成,产值增速比去年同期(2.3%)加快 2.9 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 1836.57 亿元,增长 5.9%,增速居全市各区第 6 位。 2017年,黄埔区八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6491.91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87.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 7.3%)、汽车制造业(增长 17.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 4.7%)、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0.6%)、食品饮料制造(增长 2.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 7.4%)七大产业实现正增长;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受到去产能政策影响,下降 18.5%。 2017年在汽车、电子及石油三大支柱行业利润快速增长(分别增长 44.5%、27.8% 和 17.8%)的拉动下,2017 年黄埔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 17.4%,比去年同期增速高 5.2 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 8.8%,比上年同期提高 1.0 个百分点。 2017 年,黄埔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 值 157.50 亿 元, 增 长 -8.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 57.36 亿元,安装工程产值89.31 亿元,分别下降 21.3%和 4.4%。 [[File:黄埔区10.jpg|thumb|right|黄埔港10 [http://jieli.m.51pla.com/skin/skin_00/images/sy_jianjie.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第三产业== 2017 年,以晶东、安利悦享荟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发展迅猛,带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较快增长。2017 年黄埔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21.66 亿元,增长 12.3%,比全市增速 高 4.3 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全市首位。 2017 年,黄埔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5565.56亿元,增长 26.8%,其中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额 4592.48 亿元,增长 30.1%。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商贸业企业有 305家,累计实现销售 4930.35 亿元,增长37.1%。 2017 年,黄埔区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 51.69亿元,增长 11.6%,其中住宿业实现营业 额 16.88 亿元,增长 22.2%;餐饮业实现营业额 34.81 亿元,增长 7.1%。 2017 年,黄埔区商品房施工面积 1479.14 万平方米,增长 12.7%;商品房销售面积326.89 万平方米,增长 15.4%,比上年同期增速低 49.1 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金额 539.03 亿元,增长 25.9%,比上年同期增速低 60.6 个百分点。 2017年,黄埔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846.39 亿元,增长 21.2%。在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居前,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19.55 亿元、262.28 亿元、165.57 亿 元、130.83 亿 元, 分 别 增 长17.3%、17.3%、19.4%、21.8%。 ==对外经济== 2017 年黄埔区实现进出口总额 2662.00 亿元,增长 7.1%;其中进口总额 1359.49 亿元,增长11.7%;出口总额1302.52亿元,增长2.6%,分别占全市进出口的 27.4%、进口的34.7%、出口的 22.5%。 2017 年,黄埔区合同利用外资 22.44 亿美元,下降 46.8%,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的16.8%;实际使用外资 22.21 亿美元,增 长 1.4%,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 35.3%,其中第三产业项目实际使用外资 20.27亿美元,增长 2.2%;工业项目实际使用外资 1.94 亿美元,下降 11.2%。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117 个,合同利用外资 11.53 亿美元,下降 71.0%,其中新批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有 12 个 , 合同利用外资 10.51 亿美元 , 下降73.4%。增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74 个,合同利用外资 13.65 亿美元,约增长 2.7倍。新增项目方面,第三产业项目 101个,合同利用外资 13.98 亿美元,下降62.5%;工业项目 16 个,合同利用外资8.46 亿美元,增长 74.0%。 ==投资== 2017 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列入省重点项目 12 项,全年完成投资 137.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 369%,超过时序进度 269 个百分点,其中 LG8.5代液晶面板二期达产每月产能 18 万片;列入市重点项目 29 项,全年完成投资167.7 亿元,完成市下达年度建设计划的206%,超过时序进度 106 个百分点,卡斯马汽配项目投产,百济神州、GE生物产业园、巨轮装备研究院、宝能华南总部、雪松控股集团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金融== 2017 年,全区共有上市企业 49 家,比上年增加8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114 家,比上年增加 27 家;挂牌股权交易中心企业达到 643 家,比上年增加 255 家。风投机构:2017 年,全区风投机构累计达 236 家,比上年增加 77 家;风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约 585 亿元,比上年增加 58 亿元。银行发展:2017 年,全区共有 30家银行设立了 130 多个分支机构,5家金融总部法人机构、5 家小额贷款公司、2 家融资租赁和2 家融资担保公司。 ==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 2017年投入(R&D)占 GDP 比重居全市首位。2017 年,黄埔区研发投入 (R&D)为 118.86 亿元,同比增长 2.9%,占广州市的 22.3%,R&D 投入占 GDP比重为 3.7%, 比广州市占比 (2.5%)高 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加速集聚,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7 年,黄埔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5家,全区累计达1600家,约占全市总量的 20%。建成 72 家区级孵化器,其中国家级 10 家,占全市总量的 38.5%,成为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孵化器集群。 2017 年,黄埔区企业专利申请量为 16025 件,增长41.5%,占全市总量的 20.7%, 比去年占比(19.6%)提高了 1.1 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 9342 件,增长 37.5%,占全市总量的 15.5%,比去年占比(14.1%)提高了 1.4 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 2017年,黄埔区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5605.96 元,增长 8.2%;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31823.02 元,增长 9.9%,增速居全市第一。 '''社会救济''' 2017年1 月起,低保标准由 840 元提高到 900 元,低收入由 1260 元提高到 1350 元;救济贫困妇女 547 人(其中女性孤老 26 人),发放救济金 425.16 万元,占救济人员34%;孤儿救助对象 24 人,发放救济金61.92 万元;资助贫困妇女、儿童看病,医疗资助金支出达到 60 万元;区流动救助服务队共救助指引的流浪乞讨妇女儿童约 100 多人。 '''社会福利''' 2017年我区加强公办福利机构设施建设的同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养老行业,全区现有公办养老机 构 2 家,民办社会福利机构 8 家,共有机构养老床位总数 3662 张。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共建成 1777个星光老人之家、15 家街镇级日间托老服务机构、128 家社区级日间托老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健身康复、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服务便捷、舒适,社区福利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基本建立并完善了区、街道、居委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安全生产''' 2017 年全区各类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死亡人数为 36人, 其中工矿商贸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死亡人数为5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死亡人数为 31人 , 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为0 人。2017 年我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 0.01人/ 亿元。 '''教育事业''' 据文字记载,黄埔的教育始于明、清两代的书院和私塾。黄埔最早的书院是明朝弘治五年(1492)的鳌峰书院,明代理学家陈献章、湛若水在鳌峰书院讲学,该书院因此闻名。清代,黄埔书院发展到4所,私塾有30余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黄埔庙头乡创办黄埔第一间小学文成小学。民国22年(1933),番禺县政府下令严禁私塾,黄埔地区私塾消失。 清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在黄埔长洲创办水陆师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广东海军学校,该校共开办达47年(该校中途停办近十年)。民国13年,孙中山在黄埔长洲创办黄埔军校。 民国25年(1936),广东省教育厅在区内开办了南岗社会教育实验区。民国26年,黄埔创办第一所中学即中正中学。民国27年10月,日军占据黄埔港,中正中学撤往粤北,小学停课,各乡恢复私塾,日军与番禺县伪政府在横沙乡开办番禺县立第二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埔区小学恢复到21所,黄埔中正中学改为省立,校址迁回黄埔。 建国初期,黄埔地区各小学继续上课,并且优待烈军属及工农子弟入学,使小学生人数大增。1952年9月,黄埔各小学改为公办学校,并将21所小学调整为16所,在校学生人数4100人,教职员工163人。 1951年,黄埔第一次建区,横沙小学等7所小学归黄埔区管理。1958年,南岗小学等9所小学亦归黄埔区管理。1953年9月,黄埔港创办工程子弟学校,这是区内企业办的第一所小学。1955年,区开办了横沙中学,这是建国后黄埔区的第一所中学。1957年,黄埔区创办了第一间幼儿园,即鱼珠幼儿园。同年,兴起了“扫盲运动”,占全区文盲总数936%的文盲,参加了扫盲学习。1959年,黄埔创办民办小学18所,小学普及率达944%。中学增至5所,厂企办小学6所,幼儿园52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行政机关瘫痪,中、小学全面停课,教育事业遭到破坏。1968年,“军宣队”进驻中学,小学则由贫下中农管理。1976年8月,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在长洲镇)建成招生。是年,区内恢复幼儿教育,广州市第八十八中学为幼儿教育开办幼儿师范班。广州石油化工总厂、黄埔造船厂、文冲船厂等企业开办了技工学校或技工班,为工厂及附近生产大队培训电气化和机械化人才。 1978年,中共黄埔区委及黄埔教育局党委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撤销“革委会”,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0年,黄埔区完成扫盲任务,有70%的幼儿入托入幼。1982年,广州市第一二三中学开办。1983年,普及五年制小学通过验收。1984年5月,黄埔区被广东省和广州市评为“一无两有(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桌椅)特级区”。1984年9月,黄埔区开始对中等学校进行结构改革,市八十八中学、市八十四中学开办职业高中班。全区恢复中小学六年制。 1983年,黄埔区教师进修学校创办开课。1987年7月,成立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开设经济管理、中文秘书等5个成人大中专班。1988年7月,经广州市教育局批准,黄埔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实行区、镇分级办学,教育经费实行“包干制”。1989年3月,成立黄埔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实施《广州市职工管理条例》,把职工教育纳入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范围,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职工教育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黄埔区教育成果喜人: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从1980年的0.89%上升到1990年的18.31%。10年累计升上大学(含大专)780人,中专374人,高中及职业高中毕业生5909人走上工作岗位。各类成人学校培训15548人,其中大专975人,为黄埔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全区形成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各年龄类别的教育体系。全区有各类学校114所,教职员工3341人,在校中小幼学生、成人学员共34499人,区内人口文化素质大为提高。 2018年1月,广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埔区政府、天河区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根据协议,学院设天河、黄埔两个校区。 2017 年,黄埔区拥有中小学校 95 间(不含职业中学),中小学校在校学生 91316 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高中生 7874 人、初中生 21952 人,小学在校学生 61490 人。中小学校专任教 师 6130 人。小学升学率为 100%,初中升学率为 92.8%,高中升学率为 99.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102%。全区有幼儿园 103 所,在园幼儿数 29412 人;幼儿园专任教师 2117 人。 '''文化事业''' 2017 年,黄埔区共组织举办了艺术欣赏、艺术交流、艺术培训、艺术展示 3610( 节 次), 惠 及 群 众570264 人次。图书馆总藏书量达 138万册,其中本年新增图书约 16 万册。图书馆阅览室全年总流通人数达 228 万人次。 '''体育事业''' 2017年区运动员参加国家级赛事共获9 个冠军、13 个亚军、7 个季军;获省级赛事 21 个冠军、7 个亚军、8个季军;获市级赛事 160 个冠军、202个亚军、285 个季军。全区运动员获得奖牌(省以上)65 个,市级 658 个。为广东省、广州市队输送 87 名运动员。区业余体校培养各类运动人才 1200 名。 '''卫生事业''' 2017年全区各类卫生医疗机构 251个,其中医院 15 个,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年末实有病床位 3956 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6391 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232 人。全年诊疗人次数676.38 万人次(以上数据不包括岭南医院)。 ==旅游景区== '''扶胥浴日''' 是宋代至元代羊城八景的第一景。黄埔地处珠江之滨,土地肥沃,交通(当时主要是航运)方便,开发较早。据史料记载,在晋朝,今黄埔港附近已成村落。隋唐时代,逐渐形成较繁荣的贸易集市—扶胥镇。《隋·礼仪志》记载:“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说明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至唐代,已具规模,成为游览胜地。随着航海事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唐、宋时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已成为经济繁荣的集镇,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南海神庙前面的小岗上建立的浴日亭,也就成为来往商人和文人墨客游览的胜景,并留下许多墨迹。 '''黄埔云樯''' 是1986年评定的羊城新八景之一。指从黄埔旧港至新港连绵数公里的珠江及两岸景观。黄埔自古以来是国际闻名的港口。古代的扶胥镇(今南岗庙头附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古羊城重要的卫星城。古代扶胥镇上的南海神庙和浴日亭在宋代、元代被推崇为羊城八景中的第一景,即“扶胥浴日”。如今,黄埔以百倍于扶胥镇的姿容崛起,出现了“黄埔云樯”的壮观:浩浩大江云集着数不清的船只,远洋巨轮往来不绝;珠江岸边,万吨级码头一个接一个;码头上排列着数百台龙门吊。 '''波罗庙会''' 逢农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为波罗诞期,十五乡各家各户都包粽子或做包点,比过春节还要热闹。有些乡还请省港名班粤剧团演戏助兴,同时行宫菩萨出会游行到各乡,你来我往,到南海神庙朝见洪圣大王,每个乡菩萨巡行都有一百几十人,有锣鼓柜八音,还有旌旗牌匾、耳扇、铜锤、关刀、剑、戟等。还有武装轮流护送。各乡设立贡台,摆上茶、酒、水果、斋料、包点、烧猪、鸡、猪肉、香烛等,等待菩萨游行到来享用。诞期各地善男信女前来参神,吸引了邻近东莞、增城、番禺、顺德、中山、南海和广州市等地的群众前往游览。届时江面船艇停泊,东至黄埔新港,西至文冲船厂,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建国后,庙会期间虽然不再有菩萨巡行,但到南海神庙观光(俗称“游波罗”)的人每天数以10万计。 '''茅岗鹤林'''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大沙镇茅岗村。茅岗鹤林共有2处:一处是元贝鹤林,位于茅岗村委会侧旁,占地约30亩,有鹤2000多只;一处是坑头鹤林,位于茅岗坑头仓下村后背的小山丘上,占地约40亩,有鹤1000多只。茅岗鹤林是对这2处鹤林的统称。从得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78年,鹤林被列为广州市风景保护点。 茅岗鹤林栖息的鹤类,主要有:麻鹤、蓑衣鹤、白鹤、银鹤,麻鹤最多,蓑衣鹤和白鹤次之,银鹤较少。一年之中,鹤群约有8个月时间眷恋茅岗鹤林。每年从10月下旬起,鹤群便成群结队离林,飞往东南方越冬,直至阳春三月才飞回茅岗鹤林。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位归侨从海外带回一对白鹤,笼养家中,后因疏忽,白鹤离笼而去,投向村外林中栖息,繁衍后代,形成鹤的世代家族,茅岗人视为吉祥,奉为“仙鹤”。村人约定俗成,把鹤林列为“风水地”,严加保护,不准伐木和行猎,因此形成颇有名气的茅岗鹤林。 '''街心花园''' 地处大沙地中心,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2750平方米,总投资41.5万元。花园以南岗镇的花岗石为造景材料,主景石是2个翩翩起舞的“少女”浮雕——象征黄埔区太平昌盛,苍劲有力的行书“展宇”二字刻在大石上。 '''绿岛''' 地处中山大道与大沙地西路交接处,是广州市十大进出口的绿化工程之一。该工程于1990年规划筹建,1991年6月建成,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绿岛以“萌芽”不锈钢雕塑为主景,形似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含苞初放的鲜花。绿岛四周的方钢围栏,配有展翅海鸥和大锚浮雕。象征着黄埔这个现代化的港口新城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展翅腾飞。 ==历史文物== 1982年9月至1983年12月,黄埔区人民政府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发现了2处外国人墓葬园及碑刻。如深井马鞍岗(土名番鬼山)有美国人墓碑,据考证,初步认定墓的主人是美国驻华使节,于清同治四年(1865)下葬;发现古墓葬16座,如位于牛山的清道光皇帝赐建的牌坊古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殉国的广东、广西、湖南官兵合葬墓,墓内葬有1000多人;清查有古炮台遗址28座,砖塔3座,古石桥5座,古寺庙24座,宗祠100座,牌坊3座,纪念亭6座,还有清朝的古窑遗址4座,古船坞遗址1处。还发现革命斗争遗址4处,收集传世文物14件,“佛迹岭”风景名胜1处。 ==文化场所== '''戏棚''' 建国前,黄埔地区内均无固定演出场所,农村圩镇演戏时,则临时盖大戏棚。戏棚又名“千斤”,分“大棚”、“子棚”两部分:“大棚”是舞台,后台和音乐棚两侧另搭有供小孩看戏的“仔棚”(每座约十余平方米);“子棚”即观众席,分为“竹床位”和以木板作座位的男棚、女棚。舞台与观众席有宽达4米的通道,名为“企地”。“企地”和“仔棚”不须购票自由出入,男、女棚分别接待不同性别的观众,“竹床位”则无此限制。神诞演戏在“子棚”正面悬空中搭一神龛。戏棚造型有“鸭棚”和“鳌鱼脊”两种;“鸭棚”如通道式平房,但比水乡大型鸭寮高大得多。“鳌鱼脊”四面飘檐,正脊两端翘起,以鳌鱼图案作饰物。皆以杉、竹为架,木板作墙和地台,编织葵叶作上盖。因此,防风、防火性能极差。清末民初时,戏棚火警时有发生。 '''黄埔区青少年宫影剧院''' 1982年3月,黄埔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决定兴建黄埔区青少年宫。是年4月,区组建筹备小组,开展筹建工作。青少年宫用地面积28800平方米,1983年9月正式施工,1984年10月竣工。1989年7月,动工兴建青少年宫影剧院,1991年6月竣工,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观众席位1170个。 '''广州港港湾影剧院港湾影剧院''' 是广州港务局为职工群众兴建的娱乐场所,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有1722个座位。放映电影,晚间有时候演出粤剧或文艺节目。影剧院设有桌球室、冷饮部、小卖部等,北侧有招待所,逐渐走向多项经营。 '''广东省电力一局影剧院''' 该影剧院是广东省电力一局职工的文化娱乐场所。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座位1500个。 '''文冲船厂影剧院''' 该影剧院是文冲船厂为职工群众兴建的文化娱乐场所,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座位1500个。 '''录像室''' '''黄埔区'''是80年代新兴的小型放映室。其设备较少,座位不多,从业人员2~4人,放映的多是港台和外国进口的录像带。据1991年统计,黄埔区共有录像室57间。 '''卡拉OK歌舞厅''' 卡拉OK是以音像制品代替乐队伴奏功能,80年代初由香港传入时,即受到城镇富裕家庭的喜爱。宾馆、酒家、文化站、个体户亦纷纷开设营业性的卡拉OK歌舞厅。至1990年止,黄埔区有卡拉OK歌舞厅57家。 ==城市排名== 2018年10月,2018年度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发布,黄埔区排第6名。 2018年10月,2018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榜单发布,黄埔区排第6名。 2018年10月,黄埔区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6名。 2018年10月,黄埔区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位居第16名。 2018年10月,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榜单发布,黄埔区排第17名。 2018年11月,黄埔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排名第2位。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黄埔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