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香帅板块”(顾俊文) 的原始碼
←
“香帅板块”(顾俊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香帅板块”'''<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9384215/pexels-photo-1938421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香帅板块”》'''是[[中国]]当代作家顾俊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香帅板块”=== 2019年,我的老家阜平县霞浦村双喜临门:易地搬迁住进新楼,全村实现精准脱贫。年底,为了建设文化旅游村,村里建起了历史文化教育成果展览室,其中有一片醒目的区域称之为“香帅板块”或曰“香帅章节”。何谓“香帅板块”?因为在这个板块(章节)里,[[介绍]]的都是与清末朝廷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有关的实物和事迹。 香帅,是霞浦村的乡亲们对张之洞的尊称。霞浦村远在冀西山区,与张之洞的家乡南皮县有大几百里的距离,为什么这个小山村的村史展览出现了有关香帅张之洞的记载?这还得从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说起。 1942年的9月底,霞浦村里住进了两个八路军伤病员。霞浦村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第七区公所所在地,也是全边区有名的堡垒村,经常有八路军的伤病员来这里养病养伤。这两个伤病员来以前,村里已经有边区政府和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一分校的伤病员三十多个人。过去伤病员来都是不带枪的,但这次来的两个人稍有不同,那位十八九岁的战士不仅带着一支枪还带着不少书籍,人也长得文质彬彬,如果不是穿着军装,乡亲们还以为他是个青年学生哩! 几天后,乡亲们得知这位年轻人名叫张厚庆,祖籍沧州南皮县。张厚庆讲,他是张之洞的族亲,还没有出“五服”,论辈分,张之洞是他的堂祖父,他称张之洞为香帅。张厚庆的伤不太重,让他来养伤时,据说他很不乐意,坚持轻伤不下火线。部队首长笑着说,厚庆啊,你养伤期间还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轻伤不下火线嘛!张厚庆听了一愣,养伤还能完成什么重要任务?首长说,具体情况,第七区公所的领导会向你介绍的。记住,去时把你的宝贝都带上,再带上一支枪。张厚庆曾是沧州城里的初中毕业生,那个年代读到初中的孩子可谓凤毛麟角。张厚庆参军时把读过的书也带到了部队,战友们都知道这些书是张厚庆的宝贝。 来到霞浦村,第七区公所的领导告诉张厚庆,搞好文化教育工作也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霞浦村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历史上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和你的南皮老家有相似之处。[[组织]]上决定,伤病员在养伤养病期间要加强文化学习。萧克、唐延杰、马文波等军区首长以及成仿吾、江隆基这些大教育家都来这里讲过课。你是个高学历人才,在这里要给伤病员们补习文化知识,希望你能够出色完成这项重要任务。 张厚庆这才明白,原来首长所说的重要任务就是当教书先生。他还意识到,华北联大的学生文化水平都不低,领导让自己讲课,用意很明显,就是向大家讲讲香帅张之洞的事迹,否则也不会让自己带一支“汉阳造”步枪来。 张厚庆走马上任了。第一节课,他先介绍了香帅张之洞的生平事迹。张厚庆说,香帅张之洞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个有着忠贞爱国思想的人,积极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起来说,他老人家一生做了四件大事。一般说来,人这一生能够做成一件大事就不错了,但香帅做了四件大事,每一件都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厚庆说,香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新式[[教育]]。中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于1905年,但香帅的新式教育却早于这个年份,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幼儿园,湖北省一些有名的高校就出自张之洞之手。第二件事是搞实业修铁路建钢铁厂,举了不少例子。第三件[[事情]]是建枪炮厂,推翻封建帝制的武昌起义,用的枪炮就是汉阳兵工厂制造的。讲到这些内容时,张厚庆抄起那支“汉阳造”步枪说,这是一支七九步枪,它可谓香帅的心血之作。眼下在抗日战场上,这是唯一能和日本侵略者的三八大盖相拼的国产步枪。第四件大事,张厚庆说,在抗击法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中,香帅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香帅的后人,受前辈的影响,我们张家曾有多人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来,在与侵略者的战斗中流汗流血甚至牺牲。香帅做的这四件大事,让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有了巨大的腾飞与转变。 作者这里插一句话:张之洞的上述四件功绩,现在打开电脑,从百度上很[[容易]]查到。然而,在七十多年前,这些话出在一个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之口,可谓石破天惊,那是相当的不容易呦! 在以后的课程中,张厚庆还讲到香帅的一些生活轶事,说他差不多每天都是下午两点左右开始睡觉,睡到晚上十点才起床工作。属下有事请示他,几乎都要在半夜来见,甚至有时候要一直等到天亮。还说香帅爱养猫,爱守着桌子蹲在椅子上吃饭等等...... 《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抗战时在华北联大担任[[音乐]]教员。有一次他到霞浦村看望在联大的伤病员,正好赶上张厚庆讲课,他就进去听了一会儿,觉得这个小战士讲得真不错。忽然,他站起身来问了张厚庆一个问题:我接触过张之洞家乡的一些人,他们一般都称张之洞为香公,可你为什么一直称他为香帅呢? 张厚庆说,家乡人称呼张之洞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读书人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他们习惯称呼张之洞为香公;第二种是行伍之人,就像我们这些扛枪打仗的,一般习惯称他为香帅。帅,本身就是指带兵的军事长官,所以当兵的人叫来比较合适。第三种是搞书法、绘画和收藏的人,他们习惯称张之洞为抱冰先生。抱冰,是堂祖父晚年的自号。 王莘听了不住地点头,这些情况他自然懂得,只是想考验一下这个小战士究竟能懂得多少张之洞。 以阜平县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曾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模范根据地”,而霞浦村的第七区公所则被晋察冀边区政府命名为“模范区公所”。当年,这里堪称边区文化生活教育事业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张瑞芳、胡朋、车毅、田华等都来这里演过戏。受香帅张之洞的影响,这里后来办起了边区第一个师范培训班(当时叫教习班),为边区培养了上百名教育工作者;因为这里下乡干部多,还办起了第一个区公所级别的幼儿园(当时叫幼稚园)。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深山老峪里,男女老少都知道香帅张之洞的名号,都知道他是个有功于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的翘楚。 我很佩服家乡霞浦村的村干部们,在近年来组织的脱贫攻坚战中,提出“致力于物质脱贫,致力于精神脱贫”的口号,在文化[[旅游]]村建设中,开发出“香帅板块”这样一道文化风景线。这道风景线非常亮丽,相信它会引来众多观赏者的。因为,张之洞是个改革型人物,他的忧患意识,他的前瞻性[[思维]],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f>[http:///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2007468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顾俊文,生于[[河北]]省阜平县,银行退休员工。爱好文学创作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香帅板块”(顾俊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