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香帥板塊」(顧俊文)

「香帥板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香帥板塊」》中國當代作家顧俊文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香帥板塊」

2019年,我的老家阜平縣霞浦村雙喜臨門:易地搬遷住進新樓,全村實現精準脫貧。年底,為了建設文化旅遊村,村里建起了歷史文化教育成果展覽室,其中有一片醒目的區域稱之為「香帥板塊」或曰「香帥章節」。何謂「香帥板塊」?因為在這個板塊(章節)里,介紹的都是與清末朝廷重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有關的實物和事跡。

香帥,是霞浦村的鄉親們對張之洞的尊稱。霞浦村遠在冀西山區,與張之洞的家鄉南皮縣有大幾百里的距離,為什麼這個小山村的村史展覽出現了有關香帥張之洞的記載?這還得從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戰爭說起。

1942年的9月底,霞浦村里住進了兩個八路軍傷病員。霞浦村是晉察冀邊區政府第七區公所所在地,也是全邊區有名的堡壘村,經常有八路軍的傷病員來這裡養病養傷。這兩個傷病員來以前,村里已經有邊區政府和華北聯合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一分校的傷病員三十多個人。過去傷病員來都是不帶槍的,但這次來的兩個人稍有不同,那位十八九歲的戰士不僅帶着一支槍還帶着不少書籍,人也長得文質彬彬,如果不是穿着軍裝,鄉親們還以為他是個青年學生哩!

幾天後,鄉親們得知這位年輕人名叫張厚慶,祖籍滄州南皮縣。張厚慶講,他是張之洞的族親,還沒有出「五服」,論輩分,張之洞是他的堂祖父,他稱張之洞為香帥。張厚慶的傷不太重,讓他來養傷時,據說他很不樂意,堅持輕傷不下火線。部隊首長笑着說,厚慶啊,你養傷期間還要完成一項重要任務,也是輕傷不下火線嘛!張厚慶聽了一愣,養傷還能完成什麼重要任務?首長說,具體情況,第七區公所的領導會向你介紹的。記住,去時把你的寶貝都帶上,再帶上一支槍。張厚慶曾是滄州城裡的初中畢業生,那個年代讀到初中的孩子可謂鳳毛麟角。張厚慶參軍時把讀過的書也帶到了部隊,戰友們都知道這些書是張厚慶的寶貝。

來到霞浦村,第七區公所的領導告訴張厚慶,搞好文化教育工作也是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霞浦村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莊,歷史上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和你的南皮老家有相似之處。組織上決定,傷病員在養傷養病期間要加強文化學習。蕭克、唐延傑、馬文波等軍區首長以及成仿吾、江隆基這些大教育家都來這裡講過課。你是個高學歷人才,在這裡要給傷病員們補習文化知識,希望你能夠出色完成這項重要任務。

張厚慶這才明白,原來首長所說的重要任務就是當教書先生。他還意識到,華北聯大的學生文化水平都不低,領導讓自己講課,用意很明顯,就是向大家講講香帥張之洞的事跡,否則也不會讓自己帶一支「漢陽造」步槍來。

張厚慶走馬上任了。第一節課,他先介紹了香帥張之洞的生平事跡。張厚慶說,香帥張之洞是清末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更是一個有着忠貞愛國思想的人,積極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概括起來說,他老人家一生做了四件大事。一般說來,人這一生能夠做成一件大事就不錯了,但香帥做了四件大事,每一件都對國家對中華民族有着深遠的影響。

張厚慶說,香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新式教育。中國的科舉制度正式廢除於1905年,但香帥的新式教育卻早於這個年份,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所幼兒園,湖北省一些有名的高校就出自張之洞之手。第二件事是搞實業修鐵路建鋼鐵廠,舉了不少例子。第三件事情是建槍炮廠,推翻封建帝制的武昌起義,用的槍炮就是漢陽兵工廠製造的。講到這些內容時,張厚慶抄起那支「漢陽造」步槍說,這是一支七九步槍,它可謂香帥的心血之作。眼下在抗日戰場上,這是唯一能和日本侵略者的三八大蓋相拼的國產步槍。第四件大事,張厚慶說,在抗擊法國侵略、維護國家主權中,香帥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作為香帥的後人,受前輩的影響,我們張家曾有多人加入到抗戰的隊伍中來,在與侵略者的戰鬥中流汗流血甚至犧牲。香帥做的這四件大事,讓積弱積貧的中華民族有了巨大的騰飛與轉變。

作者這裡插一句話:張之洞的上述四件功績,現在打開電腦,從百度上很容易查到。然而,在七十多年前,這些話出在一個年輕的八路軍戰士之口,可謂石破天驚,那是相當的不容易呦!

在以後的課程中,張厚慶還講到香帥的一些生活軼事,說他差不多每天都是下午兩點左右開始睡覺,睡到晚上十點才起床工作。屬下有事請示他,幾乎都要在半夜來見,甚至有時候要一直等到天亮。還說香帥愛養貓,愛守着桌子蹲在椅子上吃飯等等......

《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抗戰時在華北聯大擔任音樂教員。有一次他到霞浦村看望在聯大的傷病員,正好趕上張厚慶講課,他就進去聽了一會兒,覺得這個小戰士講得真不錯。忽然,他站起身來問了張厚慶一個問題:我接觸過張之洞家鄉的一些人,他們一般都稱張之洞為香公,可你為什麼一直稱他為香帥呢?

張厚慶說,家鄉人稱呼張之洞一般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讀書人或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他們習慣稱呼張之洞為香公;第二種是行伍之人,就像我們這些扛槍打仗的,一般習慣稱他為香帥。帥,本身就是指帶兵的軍事長官,所以當兵的人叫來比較合適。第三種是搞書法、繪畫和收藏的人,他們習慣稱張之洞為抱冰先生。抱冰,是堂祖父晚年的自號。

王莘聽了不住地點頭,這些情況他自然懂得,只是想考驗一下這個小戰士究竟能懂得多少張之洞。

以阜平縣為中心的晉察冀邊區,曾被毛澤東同志稱之為「模範根據地」,而霞浦村的第七區公所則被晉察冀邊區政府命名為「模範區公所」。當年,這裡堪稱邊區文化生活教育事業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崔嵬、張瑞芳、胡朋、車毅、田華等都來這裡演過戲。受香帥張之洞的影響,這裡後來辦起了邊區第一個師範培訓班(當時叫教習班),為邊區培養了上百名教育工作者;因為這裡下鄉幹部多,還辦起了第一個區公所級別的幼兒園(當時叫幼稚園)。最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深山老峪里,男女老少都知道香帥張之洞的名號,都知道他是個有功於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的翹楚。

我很佩服家鄉霞浦村的村幹部們,在近年來組織的脫貧攻堅戰中,提出「致力於物質脫貧,致力於精神脫貧」的口號,在文化旅遊村建設中,開發出「香帥板塊」這樣一道文化風景線。這道風景線非常亮麗,相信它會引來眾多觀賞者的。因為,張之洞是個改革型人物,他的憂患意識,他的前瞻性思維,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1]

作者簡介

顧俊文,生於河北省阜平縣,銀行退休員工。愛好文學創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