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丝路浩歌(214)(王晓飞) 的原始碼
←
丝路浩歌(214)(王晓飞)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丝路浩歌(214)'''<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780200/pexels-photo-878020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丝路浩歌(214)》'''是[[中国]]当代作家王晓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丝路浩歌(214)=== 我从西安出版社带回《西部向西》这本书,是一位老者行走丝路的真切感受,是文化学者行走丝路的彻骨体验。公元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中午,在有幸西安雍村饭店亲耳聆听,这位年近八旬老者就是仰慕已久的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他三次行走丝路发出的浩歌,精彩的演讲叫“地球之虹”,这就是新丝路上的大风歌! 三次行走丝路,分别在公元二零一四年、公元二零一六年和公元二零一七年。三次都选在夏秋之交,萧先生不顾近八旬的年纪,跟随国家出版广电新闻总局的记者团,参与丝路影视桥工程组织的丝路万里行活动,乘汽车跑完了整个丝路,长安至罗马的追寻张骞之旅,长安至加尔各答的追寻玄奘之旅,长安至各东欧各国的丝路之旅。漫漫长途向西向西,途经三十多个国家,足迹到达百余个城市,行程八万华里路程。 肖云儒先生刚刚在北大做过演讲,声音还有点沙哑,但精神饱满意气如虹。大屏幕上出现了“地球之虹”四个大字,所有在场的市县行业作协主席们,精神都为之一振。萧老师这次讲说的重点第三次丝路之行,老者借助大屏幕,不断呈现出丝路上活生生的现场,声情并茂博得阵阵掌声,讲到动情处,老人竟然热泪盈眶。 丝路悠悠千载情,两千一百多年前,一个二十一岁的汉中城固小伙子张骞,领皇命出使西域被困十余载,他“持汉节而不失”……他也许未曾细想到,他磨而不磷锲而不舍,开拓的竟是一条“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绸之路。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个二十六岁的河南洛阳小伙玄奘,奉皇命只身求经,行程五万里又历险无数,一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他不改初衷不忘初心。他也未曾想过,他的志坚行苦身经磨难,却成就了“不愧古人,出之更远”的传奇[[高僧]]。就在两个月前,一位七十七岁高龄的老者,短短三年中第三次丝路之行[[凯旋归来]]。 三走丝路三次寻梦八万里,三年探访六十城三十多国,用车轮丈量历史,以妙笔交流文化,用心灵发出浩歌。肖云儒先生老而弥坚,夕阳中红霞万朵,晚照中地球之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萧先生用执着输出“寓意深远,独具一格”的中国符号,传递独有的丝路精神,收获的是满满的丝路情怀。三个不同时空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男人,命运奇迹般地在同一片土地身影交错,脚印在同一条道路上叠加,这是丝路上的大风歌,这是响遏云霄的浩歌。老者却是一位饱学之士,是位著名文化学者,他在穷其一生,制造与前人“相遇”的这种缘分,唱的难道不是丝路之上的大风歌! 听肖云儒老师讲八万里路云和月,听他滔滔述说再走丝路的真切感受,看他放映的现场照片,他哪像年近八旬的“迟暮”老人。已到了安享自己晚年的人生驿站,他满可以清闲起来,或者去公园遛鸟,或者去广场散步,也可以找同道聊天,他没有,而是选择了行走丝路,选择了歌唱大风。行程八万里紧张而又繁忙,拖不垮他躁动的追梦之心,身躯的日益疲惫,挡不住他的脚步向西,向西。这是历史上的丝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这是一次规划很久的特别行程,当大型人文历史全媒体穿越活动启动,当陕西卫视打造“丝路万里行·追寻张骞”的活动吸引了萧先生,一位研究西部文化大半辈子的学者,对于重走丝绸之路的机遇,紧紧抓住绝不会松手放弃。他觉得中亚五国和中东地区他还从未涉足,曾为央视挥豪泼墨题写“梦圆丝路”条幅的他,体验丝路传播丝路文化,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 西部文化的“狼血”在这个瘦小的南方人体内涌动,秦人的强悍为他补充了充分的钙质,研究西部、考察丝路不断延伸他的事业,更是他生命本体的特殊需要。热血在肖云儒先生心中奔涌,在他的讲解中难以掩饰,他说,“出发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一下子燃烧起来了!”,这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浩歌!萧先生像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忽然追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像徘徊困顿的年轻人,猛然间找到了生活的光亮,三次不同凡响的行走,一路翰墨扬魂高唱大风。 数千年古国的文明史,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世界上还有那种文明可以与之匹敌!中华文明有独一无二的丝路文化,更有举世无双的丝路精神,丝路文化本是“中国读本”的另一种解读,三走丝路正是萧先生最成功的文与墨合奏的浩歌。丝路上岁月兜转桑田更迭,历史经过自然法则的选择淘汰,能够传承下来的印记实属寥寥。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不断交融,多少年里强弱对抗,一个民族拥有保留至今的专属符号,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艰难沉淀。文墨书法成了肖云儒先生三次行走丝路金字招牌,他与沿线各国的领导人、汉学家、记者、普通公民等各色人物,以此建立作为跨国友谊的纽带,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美学精华,展示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才能唤起各国人民对丝绸之路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才能唤起对丝绸之路这一时代脉搏的精彩共振!大屏幕上映出萧先生写“和”字的书法,影响深远,“和”就是“要谐和而不是零和,要结伴而不是结怨,要对话而不是对抗”,这是肖云儒行走丝路后的肺腑之言,听起来回肠荡气。 三次丝路行走的人与情,八万里路云和月,在哪产生过伟大文明的异域,漫漫岁月里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令肖云儒先生难忘的是丝路上的遇见:萨拉热窝的鸽群与弹孔;奥斯维辛绝灭营的压抑与疼痛;陕西媳妇——汉学家玛丽安娜·田的热情与乡音;里加商会黑猫的诚意与姿态;老乡游辉和赵琦的慷慨与能干;丝路老友——罗马尼亚记者玛琳娜的重逢与互赠;爱沙尼亚街头唱起中国歌曲老头的惊喜与温暖;马其顿山区的底层百姓对丝绸之路的赞美和期待;还有无数中国援建工程的宏伟与骄傲......萧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感恩人生中的每一个难得的重逢,“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首诗在丝路友谊中诉说着[[深情]],也诉说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字传递的正是中华[[谦谦君子]]之风,在丝路的交流中绵延不断,和平、和谐、和惠、和宁在丝路的文明中发光发热,发出[[振聋发聩]]的浩歌。 中华文化倡导以“和为贵”,老者讲述中,“和”字久久地映现在大屏幕上,引起阵阵热烈的掌声,龙的民族“尚和”,“和”有胸怀天下的气度。“和”字也是萧先生此行出镜率最高的书法作品,无论是送给拉丁桥上的那一男一女波兰公民,还是拉脱维亚著名汉学家贝德高老先生,亦或是[[匈牙利]]国家电视台辛苦工作的转播人员,“和”字都寄托了肖云儒先生呼吁和平,向往[[和谐]]的美好心愿。“和”是无数中国人的国际标签,是弘扬丝路文明最具深意的友好[[象征]],也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呈现出来的中华智慧。 新丝路播种的是友谊,传播的是中华文化,文化交流中传递丝路精神,彰显中华智慧。他们每至一国,奉赠自己手书的中国书法作品,接触当地的政要友朋,有六个国家博物馆收藏。内容多为[[摘引]]当地格言[[民谚]]和[[诗作]]名句,再就是中国古典诗句,也有现场即兴拟联,未必工整却尽显[[温度]]。[[颂扬]]和平友谊,彰显丝路合作精神,屏幕上车队行进的[[壮观]]场景,遇到困难紧急应对的[[场景]],与外国友人及政要交流的场景,先生自己挥毫[[泼墨]]的场景,无不令听讲者[[动容]]。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晓飞,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主要文学作品有报告文学、小说、歌舞剧等。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丝路浩歌(214)(王晓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