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路浩歌(214)(王曉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路浩歌(214)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絲路浩歌(214)》中國當代作家王曉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絲路浩歌(214)

我從西安出版社帶回《西部向西》這本書,是一位老者行走絲路的真切感受,是文化學者行走絲路的徹骨體驗。公元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中午,在有幸西安雍村飯店親耳聆聽,這位年近八旬老者就是仰慕已久的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先生,他三次行走絲路發出的浩歌,精彩的演講叫「地球之虹」,這就是新絲路上的大風歌!

三次行走絲路,分別在公元二零一四年、公元二零一六年和公元二零一七年。三次都選在夏秋之交,蕭先生不顧近八旬的年紀,跟隨國家出版廣電新聞總局的記者團,參與絲路影視橋工程組織的絲路萬里行活動,乘汽車跑完了整個絲路,長安至羅馬的追尋張騫之旅,長安至加爾各答的追尋玄奘之旅,長安至各東歐各國的絲路之旅。漫漫長途向西向西,途經三十多個國家,足跡到達百餘個城市,行程八萬華里路程。

肖雲儒先生剛剛在北大做過演講,聲音還有點沙啞,但精神飽滿意氣如虹。大屏幕上出現了「地球之虹」四個大字,所有在場的市縣行業作協主席們,精神都為之一振。蕭老師這次講說的重點第三次絲路之行,老者藉助大屏幕,不斷呈現出絲路上活生生的現場,聲情並茂博得陣陣掌聲,講到動情處,老人竟然熱淚盈眶。

絲路悠悠千載情,兩千一百多年前,一個二十一歲的漢中城固小伙子張騫,領皇命出使西域被困十餘載,他「持漢節而不失」……他也許未曾細想到,他磨而不磷鍥而不捨,開拓的竟是一條「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絲綢之路。一千三百多年前,一個二十六歲的河南洛陽小伙玄奘,奉皇命隻身求經,行程五萬里又歷險無數,一任「經途險阻,寒風慘烈」,他不改初衷不忘初心。他也未曾想過,他的志堅行苦身經磨難,卻成就了「不愧古人,出之更遠」的傳奇高僧。就在兩個月前,一位七十七歲高齡的老者,短短三年中第三次絲路之行凱旋歸來

三走絲路三次尋夢八萬里,三年探訪六十城三十多國,用車輪丈量歷史,以妙筆交流文化,用心靈發出浩歌。肖雲儒先生老而彌堅,夕陽中紅霞萬朵,晚照中地球之虹,「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蕭先生用執着輸出「寓意深遠,獨具一格」的中國符號,傳遞獨有的絲路精神,收穫的是滿滿的絲路情懷。三個不同時空不同時期不同年齡的男人,命運奇蹟般地在同一片土地身影交錯,腳印在同一條道路上疊加,這是絲路上的大風歌,這是響遏雲霄的浩歌。老者卻是一位飽學之士,是位著名文化學者,他在窮其一生,製造與前人「相遇」的這種緣分,唱的難道不是絲路之上的大風歌!

聽肖雲儒老師講八萬里路雲和月,聽他滔滔述說再走絲路的真切感受,看他放映的現場照片,他哪像年近八旬的「遲暮」老人。已到了安享自己晚年的人生驛站,他滿可以清閒起來,或者去公園遛鳥,或者去廣場散步,也可以找同道聊天,他沒有,而是選擇了行走絲路,選擇了歌唱大風。行程八萬里緊張而又繁忙,拖不垮他躁動的追夢之心,身軀的日益疲憊,擋不住他的腳步向西,向西。這是歷史上的絲路,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這是一次規劃很久的特別行程,當大型人文歷史全媒體穿越活動啟動,當陝西衛視打造「絲路萬里行·追尋張騫」的活動吸引了蕭先生,一位研究西部文化大半輩子的學者,對於重走絲綢之路的機遇,緊緊抓住絕不會鬆手放棄。他覺得中亞五國和中東地區他還從未涉足,曾為央視揮豪潑墨題寫「夢圓絲路」條幅的他,體驗絲路傳播絲路文化,是他義不容辭的使命!

西部文化的「狼血」在這個瘦小的南方人體內涌動,秦人的強悍為他補充了充分的鈣質,研究西部、考察絲路不斷延伸他的事業,更是他生命本體的特殊需要。熱血在肖雲儒先生心中奔涌,在他的講解中難以掩飾,他說,「出發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一下子燃燒起來了!」,這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浩歌!蕭先生像一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忽然追到了自己心儀的姑娘,像徘徊困頓的年輕人,猛然間找到了生活的光亮,三次不同凡響的行走,一路翰墨揚魂高唱大風。

數千年古國的文明史,至今依然熠熠生輝,世界上還有那種文明可以與之匹敵!中華文明有獨一無二的絲路文化,更有舉世無雙的絲路精神,絲路文化本是「中國讀本」的另一種解讀,三走絲路正是蕭先生最成功的文與墨合奏的浩歌。絲路上歲月兜轉桑田更迭,歷史經過自然法則的選擇淘汰,能夠傳承下來的印記實屬寥寥。隨着東西方文明的不斷交融,多少年裡強弱對抗,一個民族擁有保留至今的專屬符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艱難沉澱。文墨書法成了肖雲儒先生三次行走絲路金字招牌,他與沿線各國的領導人、漢學家、記者、普通公民等各色人物,以此建立作為跨國友誼的紐帶,展示中國博大精深的美學精華,展示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這些獨特的文化符號,才能喚起各國人民對絲綢之路的共同記憶和文化認同,才能喚起對絲綢之路這一時代脈搏的精彩共振!大屏幕上映出蕭先生寫「和」字的書法,影響深遠,「和」就是「要諧和而不是零和,要結伴而不是結怨,要對話而不是對抗」,這是肖雲儒行走絲路後的肺腑之言,聽起來迴腸盪氣。

三次絲路行走的人與情,八萬里路雲和月,在哪產生過偉大文明的異域,漫漫歲月里到底都發生了些什麼,令肖雲儒先生難忘的是絲路上的遇見:薩拉熱窩的鴿群與彈孔;奧斯維辛絕滅營的壓抑與疼痛;陝西媳婦——漢學家瑪麗安娜·田的熱情與鄉音;里加商會黑貓的誠意與姿態;老鄉游輝和趙琦的慷慨與能幹;絲路老友——羅馬尼亞記者瑪琳娜的重逢與互贈;愛沙尼亞街頭唱起中國歌曲老頭的驚喜與溫暖;馬其頓山區的底層百姓對絲綢之路的讚美和期待;還有無數中國援建工程的宏偉與驕傲......蕭先生不無感慨地說,感恩人生中的每一個難得的重逢,「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這首詩在絲路友誼中訴說着深情,也訴說說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字傳遞的正是中華謙謙君子之風,在絲路的交流中綿延不斷,和平、和諧、和惠、和寧在絲路的文明中發光發熱,發出振聾發聵的浩歌。

中華文化倡導以「和為貴」,老者講述中,「和」字久久地映現在大屏幕上,引起陣陣熱烈的掌聲,龍的民族「尚和」,「和」有胸懷天下的氣度。「和」字也是蕭先生此行出鏡率最高的書法作品,無論是送給拉丁橋上的那一男一女波蘭公民,還是拉脫維亞著名漢學家貝德高老先生,亦或是匈牙利國家電視台辛苦工作的轉播人員,「和」字都寄託了肖雲儒先生呼籲和平,嚮往和諧的美好心愿。「和」是無數中國人的國際標籤,是弘揚絲路文明最具深意的友好象徵,也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呈現出來的中華智慧。

新絲路播種的是友誼,傳播的是中華文化,文化交流中傳遞絲路精神,彰顯中華智慧。他們每至一國,奉贈自己手書的中國書法作品,接觸當地的政要友朋,有六個國家博物館收藏。內容多為摘引當地格言民諺詩作名句,再就是中國古典詩句,也有現場即興擬聯,未必工整卻盡顯溫度頌揚和平友誼,彰顯絲路合作精神,屏幕上車隊行進的壯觀場景,遇到困難緊急應對的場景,與外國友人及政要交流的場景,先生自己揮毫潑墨的場景,無不令聽講者動容

[1]

作者簡介

王曉飛,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主要文學作品有報告文學、小說、歌舞劇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