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国农业博物馆 的原始碼
←
中国农业博物馆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国农业博物馆.jpg|350px|缩略图|右|中国农业博物馆[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78405863&di=4f0a4aab3f8dfb7b68c041552144658a&imgtype=0&src=http%3A%2F%2Fn7.cmsfile.pg0.cn%2Fgroup3%2FM00%2FA2%2FC7%2FCgpBT1mJEsqAdPrKAABwQdovrI8660.jpg%3Fenable%3D%26w%3D550%26h%3D310%26cut%3D 原图链接][http://toutiao.chinaso.com/zx/detail/20170808/1000200033002961502155466172211820_1.html 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的图片]]] '''中国农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十六号,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占地面积52公顷,陈列馆面积近5000平方米。馆内苍松翠柏,繁花绿草,与回廊楼阁、碧瓦朱檐交相辉映,环境幽雅。具有西式仿古建筑特色的十座展厅分布其间,是北京市的“[[园林式单位]]”<ref>[http://bj.wenming.cn/chy/wmbb/201705/t20170517_4247704.shtml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文明网 2017-5-17</ref>。 中国农业博物馆现有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珍稀水生动物、珍稀陆生动物、中国传统农具等陈列。 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是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占地面积52公顷,陈列馆面积近5000平方米。馆内苍松翠柏,繁花绿草,与回廊楼阁、碧瓦朱檐交相辉映,环境幽雅。具有西式仿古建筑特色的十座展厅分布其间,是北京市的“园林式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是了解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当代中国农业成就的窗口,也是交流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农业知识的场所。 中国农业博物馆先后筹办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水产、中国土壤标本等基本陈列,这些陈列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国近万年的农业文明史、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现代农业科技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基地作用== [[File:基地作用.jpg|缩略图|右|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78715564&di=729949a75c66f53f9df59bafc9b9aea1&imgtype=jpg&src=http%3A%2F%2Fspider.nosdn.127.net%2F870e469985cfb9e3f62c422412f22665.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jdwan.com/a/Gkb3qYnZPMkYDR4K 来自简单玩文学网 的图片]]] 中国农业博物馆十分重视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自建馆以来,成功地举办了十多届“夏令营”、共同筹划了“绿水蓝天”、“生命之树”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已被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际科学和平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中国农业博物馆现有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珍稀水生动物、珍稀陆生动物、中国传统农具等陈列。筹办中的陈列有:中国农业史、中国农业国情基本陈列以及中国百年农村生活、中国土壤标本等专题陈列。 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文物标本1万多件,其中珍贵的农业文物2000多件<ref>[http://www.sohu.com/a/197714992_169396 后国庆攻略|CBD有一座能寻宝、玩水、观鸟的博物馆,环境好还免费!] 搜狐网 2017-10-12</ref>,传统农具2000多件,土壤标本123个亚类、230多件,馆藏图书、古籍50000余册,保存各种图片一万多幅。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研究委员会等学术团体挂靠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古今农业]]》。编纂出版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传统农具]]》等一批专著。 近年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加强了对外交流工作,先后与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学术机构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学术业务交流等工作。 面向未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丰富藏品和陈列内容,以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发展规划== [[File:发展规划.jpg|缩略图|右|[http://www.zgnybwg.com.cn/Uploads/Media/2018/05/25/m5b07a27aece2e.jpg 原图链接][http://www.zgnybwg.com.cn/detail/zh/15730.html 来自国际博物馆日 的图片]]] 1998年8月农业部陈耀邦部长提出,在农展馆现有基础上,经过改扩建,建设成一座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展示相结合、室内与室外展示相结合、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农业博物馆。9月25日,部发展计划司将《关于农业博物馆、展览馆建设方案的请示》报送陈耀邦部长、万宝瑞副部长。请示报告中提出了在农展北路和水产路之间约400亩、27万平方米的区域建设博物馆。将展览重心南移,在中西广场和出租经营的区域新建展览馆。 1999年第2次部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中国农业博物馆改扩建方案”。 《[[中国农业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于2001年8月通过专家评估,国务院于9月18日正式批复立项。 2002年初开始进行博物馆区规划问题的研究,提出规划设计要点,编制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招标书,面向国内外进行公开招标,2003年1月11日完成项目招标的评选。 ==陈列大观== 中国农业博物馆——国家专业博物馆,先后筹办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资源”、“中国水产”、“中国农业科技等基本陈列”和“科技兴农”、“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专题展览,开展了中国农业发展史的研究和农业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被誉为“立体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了解我国悠久农业历史、农业国情和农业科技成就的窗口,也是交流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农业知识的场所。 目前,在对外陈列展出的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中国现代农业科技陈列”、“农业高新技术陈列”、“珍稀水生动物标本陈列”、“珍稀陆生动物标本陈列”。 ===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陈列=== 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陈列在四号馆,分序厅、西厅和东厅三个部分,面积约1500平方米。 西厅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的科研发展历程和主要科研成果。为配合中小学校外教学活动,西厅特别开设农业科普园地。东厅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和核农学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史陈列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要参观对象,兼顾社会其他阶层。陈列采用照片、文字、实物、模型和景观等形式,配以声、光、电和多媒体等手法。 1949年以来,我国累计育成农作物品种6000多个。在主要作物中,优良品种已更换了4-6次,每次品种更换都使产量增长10%以上。现在全国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0%。 1949年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栽培技术向现代综合配套技术的结合和转化。1949年以来,我国农田灌溉技术在北方地区经历了大水漫灌、沟畦灌溉、井灌和节水高效灌溉;南方地区经历了深水淹灌、浅湿灌与防渍并重相结合和节水高效灌溉等三个阶段。 我国耕地中有2/3是中低产田。1949年以来,国家先后在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地、南方红黄壤等区域进行了数十个专项技术研究。治理中低产田是我国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陈列=== 东厅拟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和核农学等。 农业生物技术包括细胞技术、基因技术、发酵技术等,它是现代生物科学、工程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现有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从而造福人类自身。 21世纪是信息革命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科技和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速实现农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核农学是核素和核辐射理论及其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包括植物诱变育种,食品辐照加工,辐射不育防治害虫,低剂量辐射促进生物生长,农业放射生态与核示踪等研究领域。 农作物种子搭乘[[卫星]]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宇宙]]环境,使种子发生遗传学变异,从而实现培育新品种的目的。 利用遥感遥测、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结合的高新技术系统,科学精确地把握农业育种、播种、施肥、灌溉、防病、收获等全过程,使农业资源达到最合理利用,指引农业朝着节水、无公害、无污染、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自然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限制。工厂化农业集众多高科技手段于一体,实现人工创造环境,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命运。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 本次陈列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收获、加工、运输和劳保等八类展出。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一、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经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二、播种工具==== 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三、中耕除草工具==== 中耕工具用于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 ====四、灌溉工具==== 商代发明[[桔槔]],周初使用辘轳,汉代创制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筒车结构简单,流水推动,至今我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 ====五、收获工具==== 收获工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碡碌为主,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六、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包括粮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两大类。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七、运输工具==== [[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ref>[http://www.zgnybwg.com.cn/detail/zh/31.html 中国传统农具] 全国农业展览馆</ref>。 ===中国珍稀陆生动物陈列=== 世界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已发现的各种动物约有150万种。其中脊椎动物约有40,000种。在脊椎动物中,爬行类约有6,000种,鸟类约有9,000多种,哺乳类约有4,600种。 我国地处北半球,大部处于温带,但有少部分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寒带等气候带中;地形又复杂多样,因此陆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并有很多珍稀品种。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认识的局限,人类对包括陆生动物在内的许多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了限度,因此造成某些物种灭绝或成为濒危种类。据统计,在物种灭绝的原因中,有四分之三来自人类的活动。现在,动物保护机构不得不把他们列入保护名单,以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以使延续以至扩大这些物种的种群成为可能。我国被列入保护动物名单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共有220多种。 中国农业博物馆与北京邮政公司联合举办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首发式: 2018-08-07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出== 本展览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展现中国农耕文明和桑蚕丝稠文化发展历史。 展期:2019年6月6日<ref>[http://news.youth.cn/jsxw/201906/t20190608_11976548.htm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在京举行] 中国青年网 2019-6-8</ref>晚-2019年8月25日 地点: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5号馆 ===展览介绍=== 第一部分综述,概要介绍[[桑蚕丝]]绸的起源、发展过程、功能作用、文化传承,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情况。 第二部分“桑为圣树”,主要展示植桑的[[历史]]变迁、技术演进,以及桑的价值利用和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蚕为丝母”,主要揭示[[桑蚕]]奥秘,再现养蚕历史,展示蚕业副产品,反映蚕事习俗。 第四部分“丝缕流光”,主要介绍缫丝的历史、技艺以及机具,蚕丝的广泛用途和丝品修复技艺。 第五部分“织绣华章”,主要展示丝织技术、机具发展变迁,精湛的刺绣技艺和多彩的锦绣纹样。 第六部分“丝路无疆”,主要从丝绸之路的开创发展以及贸易往来、技术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讲述丝路故事,反映“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展览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主线清晰。展览以“一棵圣树、一只天虫、一缕丝线、一方锦绣、一带一路”为脉络,展示中国灿烂辉煌的桑蚕丝绸文化,讲述丝绸之路的千古传奇故事,体现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 二是系统全面展示桑蚕丝绸产业和文化内涵。展览从新石器桑蚕起源,到种桑养蚕,再到现代桑蚕生产技术、品种改良,丝织技艺的改进;从上古传说,到民俗文化传承,再到现代桑蚕丝绸文化的弘扬提升;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到技术文化的交流传播,再到新时代“[[一带一路]]”丝路精神、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构想。努力向观众呈现桑蚕丝绸产业发展轨迹和文化魅力。 三是着力体现时代特征。展览不仅展示桑蚕丝绸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还反映了当代桑蚕丝绸业发展成就,呈现桑蚕丝绸产业在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展示古丝绸之路的灿烂文明,还彰显了丝路精神的全新时代内涵。 四是注重展品的典型性和广泛性。本次展出的文物展品涵盖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各个时期,共计400多件。既有反映丝绸之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见证物,也有反映当代桑蚕丝绸产业发展成就的产品和实物;既有纱、绢、罗、绮(qi)、绫、锦、缎等丝绸织物,也有形式多样的纺织机具;既有反映种桑养蚕、丝路文化的汉代画像砖、耕织图等[[文物]],也有活体[[桑树]]、家蚕。 五是推动展、演、教结合。为更好诠释桑蚕丝绸文化,在精心筹办展览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安排了丰富的展演和科普活动。一是桑蚕礼仪、丝绸服饰展演,在今天的开馆仪式后进行;二是安排有传统缫丝技艺、文彩绣传统技艺、手工丝绵制作技艺等展演;三是安排有现场养蚕、桑蚕丝绸知识导学,以及蚕种认养等科普活动;四是展览期间举办多场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 ==2019年12月19日,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以“传承节气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分为综述、节气与天时、节气与农事、节气与生活四个部分<ref>[http://www.ciae.com.cn/detail/zh/36878.html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幕] 全国农业展览馆 2019-12-20</ref>,通过知识普及、艺术展示、互动体验、讲座交流等方式,诠释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促进非遗文化与艺术、科技深度融合。 ==视频== ===<center> 中国农业博物馆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2009彩陶中的远古农业陈列_中国农业博物馆 </center> <center>{{#iDisplay:f0163hmiz7u|560|390|qq}}</center> <center> 2014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宣传片 </center> <center>{{#iDisplay:k01630bsb0o|560|390|qq}}</center> <center>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农业博物馆)2012 </center> <center>{{#iDisplay:w0388ds8ry7|560|390|qq}}</center> <center>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漫游(中国农业博物馆) </center> <center>{{#iDisplay:o08822dc97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430 農業總論]] [[Category:922 中國建築]]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992 旅遊;觀光]]
返回「
中国农业博物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