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亦 的原始碼
←
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亦 </big> ''' |- | [[File:T01be30f2bf6e9506ca.pn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be30f2bf6e9506ca.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330296&sid=3507352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亦(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用左右两点指明两腋所在,应是"腋"的本字,指腋下。后来"亦"被假借作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汉典网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亦 拼音; yì 注音字母; ㄧˋ 平水韵部; 入声十一陌 部首; 亠 总笔画数; 2+4 仓颉; YLNC 郑码; SNO 笔顺编号; 413234 四角号码; 0023₀ 五笔; YOU(86、98) 统一码; U+4EA6 造字法; 指事字 结构; 独体字,独体结构 字级; 一级(编号:0516) 异体字; ࠅ�,ࡖ�,ࡗ�,ࢂ� =='''文字源流'''== 指事字。甲骨文作图1,中间是"大",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腋下]]各有两个点,指明两腋所在。亦的本义为腋窝,又称胳肢窝。胳肢窝离不开人体,而且对称,于是以表示正面站立之人的字作为依托,在肩臂相交下面空处加两点造出了"亦"字,指明那里是胳肢窝,指事结构,就是甲骨文亦字。 金文作图2,形体基本未变。战国文字作图3,上两斜画写成了一横。小篆作图5,两点拉长了,字形也变得整齐匀称;汉代《武威简》作图6,变得面目全非,人身已简省,两腿也垂直了,成了隶书亦的直接源头。从楷书字形分析,上一点像头,一横画像两臂平伸,两竖画表示两腿,旁边两点表示胳肢窝,还勉强说得过去。 亦字的本义胳肢窝早已消失,甲骨文中,"亦"字已为假借用法。随着假借义用得越来越普遍,"亦"的本义反而不用了,为便于区别,人们新造了一个从"月"(肉)、"夜"声的形声字"腋"。从此,"腋"专职指腋下,"亦"则专用它的假[[借义]]。 人的两个胳肢窝相同,所以亦字引申为副词,表示"同样"这一意义,商代便已产生,一直用到现代。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亦部】羊益切(yì) 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凡亦之属皆从亦。 〖注释〗臂亦:由"亦"连类而及"臂"。饶炯《说文部首订》:"此以类为释"。从大二句:饶炯《说文部首订》:"人象人手足张形。手张则亦(腋)见。故亦即从大,而指其处以之。" 说文解字注 人之臂亦也。 段注:《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语,盖浅人据俗字增之耳。徐铉等曰:亦今别作腋。按《广韵》肘腋作此字。俗用亦为语词,乃别造此。 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礼记》深衣袼之高下注云:袼,衣袂当腋之缝。袼、腋乃皆俗字。人臂两垂,臂与身之间则谓之臂亦,臂与身有重叠之意,故引申为[[重累]]之词。《公羊传》: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何注云:亦者,两相须之意。按经传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无所蒙者。《论语》不亦说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为成人矣,皆上无所蒙。皇侃曰:亦犹重也。此等皆申重赞美之词。亦之言犹大也、甚也。若周颂亦有高廪,亦服尔耕。郑笺云:亦,大也。是谓亦即奕奕之叚借也。亣部曰:奕,大也。又或叚为射,或叚为易。 从大,象两亦之形。 段注:谓左右两直,所以象无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亦·康熙笔画:6 ·部外笔画:4 古文:Ń (yì)《唐韵》羊益切。《集韵》《韵会》《正韵》夷益切,[[并音]]ତ。总也,又也。又傍及之词。 又姓。宋开禧进士亦尚节,明参将亦孔昭。 又同奕。《诗·周颂》:亦服尔耕。笺:亦,大也。正义:亦奕义通。 亦本作ᗕ,象人左右两腋形。《说文》:ᗕ,与掖同。《诗·衡门序》诱掖其君。《释文》:石经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胁之闲曰掖。后从肉作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亠",居上居中,首笔点在竖中线。第四笔竖撇、第五笔竖钩分写竖中线左右。左点和右点都从横中线起笔,收笔宽度与"亠"相当。<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4%BA%A6 亦],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