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亦(拼音:y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用左右兩點指明兩腋所在,應是"腋"的本字,指腋下。後來"亦"被假借作副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也"。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漢典網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亦

拼音; yì

注音字母; ㄧˋ

平水韻部; 入聲十一陌

部首; 亠

總筆畫數; 2+4

倉頡; YLNC

鄭碼; SNO

筆順編號; 413234

四角號碼; 0023₀

五筆; YOU(86、98)

統一碼; U+4EA6

造字法; 指事字

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字級; 一級(編號:0516)

異體字; ࠅ�,ࡖ�,ࡗ�,ࢂ�

文字源流

指事字。甲骨文作圖1,中間是"大",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腋下各有兩個點,指明兩腋所在。亦的本義為腋窩,又稱胳肢窩。胳肢窩離不開人體,而且對稱,於是以表示正面站立之人的字作為依託,在肩臂相交下面空處加兩點造出了"亦"字,指明那裡是胳肢窩,指事結構,就是甲骨文亦字。

金文作圖2,形體基本未變。戰國文字作圖3,上兩斜畫寫成了一橫。小篆作圖5,兩點拉長了,字形也變得整齊勻稱;漢代《武威簡》作圖6,變得面目全非,人身已簡省,兩腿也垂直了,成了隸書亦的直接源頭。從楷書字形分析,上一點像頭,一橫畫像兩臂平伸,兩豎畫表示兩腿,旁邊兩點表示胳肢窩,還勉強說得過去。

亦字的本義胳肢窩早已消失,甲骨文中,"亦"字已為假借用法。隨着假借義用得越來越普遍,"亦"的本義反而不用了,為便於區別,人們新造了一個從"月"(肉)、"夜"聲的形聲字"腋"。從此,"腋"專職指腋下,"亦"則專用它的假借義

人的兩個胳肢窩相同,所以亦字引申為副詞,表示"同樣"這一意義,商代便已產生,一直用到現代。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亦部】羊益切(yì)

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從亦。

〖注釋〗臂亦:由"亦"連類而及"臂"。饒炯《說文部首訂》:"此以類為釋"。從大二句:饒炯《說文部首訂》:"人象人手足張形。手張則亦(腋)見。故亦即從大,而指其處以之。"

說文解字注

人之臂亦也。

段注:《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蓋淺人據俗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韻》肘腋作此字。俗用亦為語詞,乃別造此。

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禮記》深衣袼之高下注云:袼,衣袂當腋之縫。袼、腋乃皆俗字。人臂兩垂,臂與身之間則謂之臂亦,臂與身有重疊之意,故引申為重累之詞。《公羊傳》: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北辰亦為大辰。何注云:亦者,兩相須之意。按經傳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無所蒙者。《論語》不亦說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為成人矣,皆上無所蒙。皇侃曰:亦猶重也。此等皆申重讚美之詞。亦之言猶大也、甚也。若周頌亦有高廩,亦服爾耕。鄭箋雲:亦,大也。是謂亦即奕奕之叚借也。亣部曰:奕,大也。又或叚為射,或叚為易。

從大,象兩亦之形。

段注:謂左右兩直,所以象無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亦·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4

古文:Ń

(yì)《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並音ତ。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

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ᗕ,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ᗕ,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從肉作腋。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亠",居上居中,首筆點在豎中線。第四筆豎撇、第五筆豎鈎分寫豎中線左右。左點和右點都從橫中線起筆,收筆寬度與"亠"相當。[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