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人的名儿(包作军) 的原始碼
←
人的名儿(包作军)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人的名儿'''<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8901312/pexels-photo-1890131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人的名儿》'''是[[中国]]当代作家包作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人的名儿=== 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哲人说,[[名字]]从本质上讲,不过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已。但这个符号却不是一般的符号,它可是陪伴我们一生的指代[[符号]]。因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好名儿。 姓名简单,内涵丰富:有[[文化]][[背景]]、个人[[信仰]]、[[社会]]发展走势等等。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说明我们的先祖最早是跟[[母亲]]姓的。到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一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唐太宗时期,有个吏部尚书叫高士廉的,把民间所有的姓氏都[[记录]]下来,写成一本名为《氏族志》的书,颁行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时期成书的,里面共收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姓名发展到现在,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大多数人所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姓吧。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名字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人甚至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古人在选取名字时尽量从字的义、形、音等多方面考虑,试图通过名字提供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们能[[领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意。其形式大概有五种。其一,尊古。古人命名时多表出对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如曹子舆,字希孟(孟轲字子舆);吴中旦,字希周(周公旦);范学朱,字用晦(朱熹字用晦);雷渊,字希颜(颜回)等。有些仰慕先达昔哲者,则直接在名字中间加仰、幕、宗等字。如钱宗尼、于慕渊、方敬舆等。其二,述志。人们在起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以德命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朱德、李德邻。以仁命名者有曹仁、薛仁贵、王守仁等。以义命名者有刘义庆、刘义隆、李义山等。以忠命名的如名将韩世忠、张献忠等。以孝命名的有郭奉孝、方孝孺等。以信命名的有韩信、单雄信、李信等。其三,祈福。孔子也曾承认富贵是人之欲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所以人们在取名字时,有时也不免将这种对优裕生活和高贵地位的祈求,通过命名表现出来,如李广利、盖宽饶、钱广、吴寿富等。现代人们命名也常有这类词,如王永贵、李冒富、张得利等。对仕途的追逐也是如此。隋唐以来,人们一般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求取功名富贵,一旦金榜题名,那么荣华富贵就会自然而然到来。所以,在命名中多有范新科、裘登科、唐殿魁、许占魁等。其四,消灾。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示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命名有时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如霍去病、辛弃疾等即属此例。其五,添寿。人们总是希望能将生命尽量延长,最好能寿与天齐。这种对生命的执著和祝愿,有时也通过命名表现出来。所以,在命名时多喜用寿字:如毛延寿、张承寿、潘天寿等。另外,喜爱用延年、永年、龟年、延龄、鹤龄命名者也是非常多的。唐宋以降,命名中多喜用老、吏、翁、父(甫)等字,恐怕也流露出命名者对耄耋之寿的期望和惟恐早夭的疑惧。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可能会有很多名字:出生时会有乳名,随后有正式的姓名,有正式的字与号,也有玩笑间的绰号,上网会有网名,谈恋爱会有昵称,有的人还有笔名、艺名等等不一而足。起初,字是名的解释与补充,互为表里,故又称表字,后来也不尽然,如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轼是古车前供立乘者扶的横木。瞻是远望的意思,出典于《左传》“登轼而望之”;而“伯仲叔季”是排行,和仲表明苏轼是次子,就看不出与轼的联系了。号是自己封的,一般有成就的士大夫和文人喜欢给自己封号,表达自己的志趣爱好、理想抱负。如苏轼被贬时,为友人赠送的几亩荒地取名“东坡”,自己又信佛,故自号东坡居士。在古代,名是自称的,或上对下、长对少才能直呼真名;字和号是平辈间的尊称,或下对上、少对长只能称其字、号,不可称名。 长辈对自己孩子的名字没有不重视的,或请高人来为孩子起名,或搬出字典查找姓名,甚至借助网络求得一个好名字。《民法通则》明确了公民拥有姓名权。在这条大原则的规范下,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当当地给孩子起了名字、上了户口。但也有一些思想或超前,或前卫,或怪异的人,在给孩子起名字的过程中遇到了阻力。报载,某地一男子喜得贵子,高兴之余该男子欲给儿子起名王@,结果到派出所后被户籍警否决。他的创意源于两个原因,其一,这个名字有网络时代的特征。其二,肯定不会有重名。警方以“名字中的@是符号,不是汉字”为由,没有同意他为儿子取的名字。某人超生后终得一子,但因此被罚款3000元。在给孩子上户口时,他为了“纪念”此事,想给孩子取名“三千一郎”,结果遭到民警的断然拒绝。 名字也能生出一些幽默:我有个远房亲戚一直想生个儿子,可他妻子在生孩子的时候很痛苦,咬着牙一字一顿地说:“宁可一辈子没有儿子,今后再也不生了!”结果生了个女儿。几天后夫妻俩商量着给孩子取名字,妻子说:“我看就叫'招弟’吧!”不过邻居姓梅,梅招弟始终没为父母招来弟弟。某地有一对哥俩,哥哥叫“陈剑桥”,弟弟“陈复旦”,兄弟俩甚至连高中都没上过。起名字还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50年代张抗美伍卫国陈招娣流行, 60年代秦文革马红卫倪彪姜青时髦 ,80年代周文瀚方丽娅徐安娜走俏…… 名字起得好的例子很多,也有先前起得不怎么好,改名后留名千古的。如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因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他感叹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改名“悲鸿”寓鸿雁哀鸣,并从此发愤习画,终成艺术大师。牛得草原名牛俊国,作为豫剧丑角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太正,便向一位对姓氏颇有研究的教授求教。教授说:“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于的有个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可以畅游;姓朱的有叫朱得康的,猪得了糠膘肥体壮;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苏童原名童忠贵,像童家铺子的掌柜的,改名后立刻显出了书卷气。贾平凹原名贾平娃,跟山沟沟里的放牛娃似的,若不改名,说不定读者会减去大半。 名字除了具有表层的志向、情趣方面的含义(如朱自清、冰心),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内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幼刻苦,饱读经史。老师认为他定成大器,只恐锋芒太露,于仕途不利,故赠他表字“退之”。每当人们称他韩退之时,如同时时提醒他:不可自负呵。诸葛亮,号“卧龙”。被人呼为“卧龙先生”时,能感受到大家对他才智与抱负的认同和钦佩。名字从表面上说有好坏之分,但自己对名字的感应与别人的感觉往往不是一回事。比如有的人对被称作“痞子”非常感冒,有的人却放着“蔡智恒”那样一个方方正正的名字不用,给自己起了“痞子蔡”这么个依离歪斜的名字;女画家周炼霞在十年动乱中一只眼睛损伤失明,她不但不避讳,还自号“一目了然”。 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所以,好名字,不必苛求,自己听着舒坦就行。<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7291695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包作军,现任吴忠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人的名儿(包作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