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仰韶村遗址 的原始碼
←
仰韶村遗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村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仰韶文化命名地。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 7.5公里仰韶村南的台地上。遗址长约900米,宽约3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 [[File:仰韶村遗址.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仰韶早期距今约7000年,仰韶晚期距今约5000年,延续时间长达2000年之久。如此强大的原始社会文化,在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是十分罕见的。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遗址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由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当时人们已摆脱了自然界的支配,开始过着定居生活,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的发掘就证明了这一点。除了从事锄耕的农业生产以外,渔猎、采集、饲养家畜也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来源。 <p style="text-indent:2em;">最能表现仰韶文化工艺水平的是它的制陶技术,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某些地区已开始使用轮制技术。陶器表面装饰红、黑、白等色的各种图案,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原始艺术形式。因此,仰韶文化又被世人称为“彩陶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3月,仰韶村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p style="text-indent:2em;">中文名称 仰韶村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遗址 900米 <p style="text-indent:2em;">宽 300米 <p style="text-indent:2em;">面积 30万平方米 <p style="text-indent:2em;">发现时间 1920年 <p style="text-indent:2em;">挖掘时间 1921年 <p style="text-indent:2em;">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style="text-indent:2em;">所属国家 中国 <p style="text-indent:2em;">时代 新石器时代 ==遗址概况==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和192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仰韶村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村遗址主要包括有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 (庙底沟二期文化) 和龙山文化晚期 (河南龙山文化) 四层互相叠压的文化堆积,其中仰韶文化晚期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不同年代的遗存。其上还有东周文化的遗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村也获得了[[中国]]考古学圣地的殊荣。 ===发掘历史=== <p style="text-indent:2em;">1920年秋发现,1921年[[瑞典]]学者[[J.G.安特生]]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地层学方法,因而把遗址中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混为一谈。<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138e50102z9u9.html 安特生与仰韶村遗址] , 新浪网 2019-07-14</ref> [[File:仰韶村遗址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梁思永]]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这就是后冈三叠层。这也为探索以仰韶村遗址为代表的豫西地区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安志敏]]等学者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路旁断崖上发掘了半个灰坑,坑壁用草拌泥涂抹平整,灰坑中的陶片具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的因素,因此仍被认定为仰韶和龙山混合文化的遗存。 <p style="text-indent:2em;">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现,才为发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继关系提供新的地层论据。在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层上面叠压着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性质,因此被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确认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且二者是继承和连续发展的关系。同时确认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共分四种文化类型,即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型、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类型和龙山文化晚期的三里桥类型。经过数十年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仰韶文化及受仰韶文化明显影响的遗址已发现数千处,它们的分布以[[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影响远达[[甘肃]]、[[湖北]]、[[河北]]和[[内蒙]]古边缘地区。 ===出土文物===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仰韶文化层中发现有圆形和椭圆形的窖穴。出土石器有斧、铲、刀、凿、镞、网坠、弹丸、犁形器以及刮削器、砍砸器等。陶器数量很多,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形有鼎、灶、釜、甑、钵、盆、碗、壶、罐、瓮、尖底瓶等。纹饰有线纹、绳纹、篮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等。还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彩陶以黑彩最多,图案有圆点纹、弧线纹、带状纹、直边或弧边三角纹、月牙纹、网状纹等。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 4座房基和30多个窖穴,出土一批石器和相当数量的陶器。陶器以灰陶最多,器形有鬲、鼎、罐、盆、缸、豆、碗、斝、杯、器盖等。 ==考古发掘== <p style="text-indent:2em;">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韶山脚下,距县城9公里。遗址北依韶峰,三面环水,风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沃,是我们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遗址从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从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2~4米,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此长久地过着定居生活。1921年10月,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报经[[中国]]政府批准,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札]]、[[陈德广]]等人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及发掘,并获得了大量的文物资料,从而证实该处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按照考古学的惯例,一般将首次发现古文化遗存的地名命名为该文化的名称,因仰韶文化首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故称为"仰韶文化"。自此开创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滥觞,揭开了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也使仰部村古文化遗址举世瞩目,驰名中外,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占学界向往的古文化"圣地"。 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ref>[http://www.hnsqw.com.cn/ctwh/zywh/201707/t20170727_239662.html 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的发祥地] , 中原文化-快照 2017-07-27</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团[[夏鼐]]等专家学者对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有红底黑彩、深红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带流陶杯和绳纹灰陶鬲等。 [[File:仰韶村遗址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一次的发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11月和1981年3~4月间进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渑池]]县文化馆共同主持发掘,这次发掘进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的内涵,证实了该遗址含有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第一期文化,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第二期文化属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晚期遗存;第三期文化属河南龙山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第四期文化为河南龙山文化的三里桥类型。仰韶村遗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二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遗迹、遗物,从而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就发迹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遗址保护== <p style="text-indent:2em;">[[渑池]]是仰韶文化首次发现地。仰韶村文化遗址位于渑池县城之北的韶山南麓,距县城9公里处。1920年秋,原[[中国]]地质研究所[[刘长山]]等在仰韶村采集许多出土实物资料。1921年10月,[[瑞典]]学者[[安特生]],[[中国]]学者[[袁复礼]]、[[陈德光]]等对仰韶村遗址进行首次发掘,证实该处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依据考古惯例,以首次发现地命名为"仰韶文化"。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珍贵文物,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仰韶村遗址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1985年,全国首届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渑池]]召开,与会专家150余人。1993年10月,在渑池召开了"仰韶村遗址保护规划研讨会",中外著名地质学家、考古专家3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仰韶村遗址的保护规划方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仰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1998年,仰韶村文化遗址修建了长50米、宽3米的断壁保护长廊等建筑。2000年,搬迁了清代洋湖村古民居。2001年,[[三门峡]]市邀请中外专家召开"仰韶文化发现80周年纪念大会",进一步就该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开发进行探讨。 <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 8月,建立了仰韶村文物保护小组,并收集文物,建立了文物陈列室。1966年 4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测量和全面钻探,划出了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1973年[[渑池]]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检查仰韶村遗址文物保护情况,整顿保护小组,指定取土场地。1980年树立保护标志碑。1986年,由上级拨款和群众集资,在仰韶村建立了文物陈列室和纪念性碑亭。<ref>[https://www.360kuai.com/pc/9b553d36fdbbbb1c1?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河南渑池将建2800亩仰韶村考古遗址] , 快资讯 2020-01-03</ref> ==仰韶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File:仰韶村遗址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的特征==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期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p style="text-indent:2em;">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对它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贡献。墓地的随葬品和下葬的方式为当时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条件带来了许多启发。 <p style="text-indent:2em;">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File:仰韶村遗址4.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瑞典的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参与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后曾经认为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但是后来他自己又加以否定。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河南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现== <p style="text-indent:2em;">1916年6月当[[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彩陶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仰韶文化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距县城9公里。遗址北依韶峰,三面环水,风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遗址从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从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2~4米,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此长久地过着定居生活。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 <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团夏鼐等专家学者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有红底黑彩、深红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带流陶杯和绳纹灰陶鬲等。 [[File:仰韶村遗址6.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就发迹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工艺生产== <p style="text-indent:2em;">生 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ref>[https://www.360kuai.com/pc/992393e09a070f3b4?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仰韶文化遗址中,专家发现“神秘”小钵,竟破解了彩陶的秘密] , 快资讯 2019-06-23</ref>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村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 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发掘的彩陶盘也是属于仰韶文化的产品。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彩陶的制作,据分析主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常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成为较纯较细的原料。从分析出土的彩陶片来看,泥质比后来的上等陶器并不逊色。第二,制坏。彩陶坏最初大多是手制。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较大的陶器,其体部坏子,一般采用泥盘筑法分两段制成。粗坏制成后再装上颈口,嵌入把手,制坏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圆正规矩,对称性很强,在器壁外有轮纹存在。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慢轮制陶。第三,彩绘和纹饰。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往将陶坏放入极其细腻的泥浆中,让它披上一层均匀的陶衣便于上彩。彩绘就是将有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坏上。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纹饰大多是用带有花纹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第四,烧窑。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主要是竖穴窑和横穴窑。它们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等所组成,在火膛中燃烧起来的火焰,经火道到达窑室。这两种窑,由于有了窑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烧烤,已较原始的篝火式或炉灶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烧结状况,彩陶的烧成温度大约已达950℃。 <p style="text-indent:2em;">到了[[龙山]]时期(公元前2300年左右,指的是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手工业制陶有了巨大进步。制坏方法广泛使用轮制,造形精美,而且开始用高岭土制白陶。在这个时期,人们已懂得利用烧成后期,窑内的气体特性来赋予陶器以各种颜色。仰韶文化时期,陶器通常在氧化焰中烧成,陶质内的铁大部分被氧化成高价价铁而呈土红色。到龙山时期,由于陶窑的改革,人们在陶器即将烧成时,一方面猛加燃料,同时封闭窑顶,致使窑内氧气不足,陶器就在还原焰中焙烧,陶质内的铁大部分转化为低价铁,使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龙山文化时期灰陶的产品最多。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尤为出色。它们质地优良,刻划精细,造型端正美观,坚硬耐用。白陶之所以有这些优点,主要由于使用了高岭土。高岭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含铁量低,质料较细,可塑性强,在高温烧成后,外形洁白美观。人们对高岭土的使用和认识,与后来瓷器的发明有一定的联系。在陶器的外表若再着一层釉,不仅器表光滑美观,而且便于洗涤,尤其是储藏酒类的饮料,不会因渗透而损失。所以釉陶的出现,表明了制陶工艺的又一大进步。 <p style="text-indent:2em;">到了商代的中后期,釉陶逐渐增多,表明人们已从无意识地发现釉料发展到有意识地配制釉料。对出土的商周釉陶进行的分析,证明当时使用的釉是石灰釉。即由石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盐加上一定量的粘土和其它物质配制成的。 [[File:仰韶村遗址5.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建筑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这些与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相吻合的。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o0750z1ya2f|480|270|qq}} <center>1921年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一遗址,打破我国没有史前文明这一说法</center> </center> <center> {{#iDisplay:a0513w222z3|480|270|qq}} <center>我县召开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汇报</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仰韶村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