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伊犁 的原始碼
←
伊犁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伊犁哈萨克自治州</big>''' |- |<center><img src=http://p6.itc.cn/q_70/images03/20200924/866c703b38e44091b3851c17cf308a36.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sohu.com/a/420518577_750757 来自 喀拉峻旅游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外文名: I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别名: 伊犁自治州、伊犁州 方言: 汉语、哈萨克语、维语 行政区类别: 副省级自治州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新疆 著名景点: 伊犁将军府、那拉提、汉家公主纪念馆等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伊犁,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级行政区、又辖县级行政区的自治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 伊犁州西邻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中国陆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位于州境西部。境内驻有伊犁师范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单位。 伊犁被誉为"塞外江南"、"中亚湿岛","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州的首府。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因雨量较充沛被称为中亚湿岛或塞外江南。2013年末总人口440.8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哈萨克族]]占25.5%(112万),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2012年入选"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ref>[https://m.sohu.com/a/420518577_750757 好消息,新疆新增6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搜狐网</ref> == 历史沿革 == '''名称起源''' 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代,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汉书>>,伊犁之名是清代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公元552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 '''远古伊犁''' 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 '''唐代时期''' 在唐朝中央政权的政治势力进入伊犁前,西域广大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治局势极不稳定的时期。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以万人击溃了阿史那鲁的十万大军,并兵分南、北两路乘胜追击进军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再次统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实行了和内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针对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这一特殊情况,采用羁縻性质的都督府州制度进行管理,任命和册封当地各族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允许世袭。他们作为唐朝政府的官员,领取俸禄,具体负责当地日常行政事务,在伊犁及其邻近地区设置了洁山、盐泊、双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内设了功、仓、户、兵、法等专职官司吏,并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叶的交通线上,设置了完整严密的驿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设官轩守,征收赋税外,还加强了军事部署 ,从内地调拨了大批常备军队驻防伊犁,归北大庭大都护府直接指挥。唐朝在伊犁的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国内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维护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繁荣,使伊犁与中原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西汉时期''' 乌孙故国何处寻,牧人遥指伊丽水”乌孙是伊犁地方历史上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分布在我国[[河西走廊]]一带,比较弱小,常受月氏的欺侮。[[匈奴]]强盛大后,击败月氏,乌孙昆莫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次迁徒,乌孙遂居留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孙国。乌孙在伊犁先后活动500余年,影响深远,影响深远,它是形成现代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萨克中仍有叫乌孙的部落,乌孙古墓则是他们留存于伊犁草原的重要文化遗迹。 '''宋元明时期''' 唐代后期,伊犁地方的主体民族为突厥旧属葛逻禄部,葛逻禄与回纥、牙格马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称“桃花石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 公元1124年,东北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万里西迁至西域,1131年灭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罗禄部即臣服于西辽王朝。在这一时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马城,赤木儿城兴建,并发展成为丝路北道上的重镇。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后又向西进军,开始征服西域,公元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动摇了西辽的统治。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经伊犁河谷,出征中亚,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伊犁等广阔土地分封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 伊犁虽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战略地位,蒙古帝国和以后的元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里马城。公元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将窝阔台兀鲁斯领地划归察合台汗国,元朝的统治达到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地区。 16世纪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进入新疆的瓦剌又称厄鲁特、卫拉特、内分准噶尔、和硕特、土尔巴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 '''清代时期''' 清朝政府统有伊犁,始自对准噶尔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大获全胜,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为了纪念此次战役乾隆皇帝在昭苏格登山和宁远城建立现在著名的格登山碑。 清朝统一西域后,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 尔后在伊犁将军所在地——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元城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是新疆政治、军事中心。 '''近现代伊犁''' 民国6年(1917年)设伊犁道,1920年改设第二行政区,1927年设伊犁专区。 1950年设伊犁专区,专署驻伊宁县,辖伊宁(驻宁远)、绥定、霍城、温泉、博乐、精河、巩哈、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伊宁等12县。 1952年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伊犁专署驻伊宁市。 1953年巩哈县改名为倪利克县。 1954年原倪利克县改名为尼勒克县。 1954年3月25日宁西县改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同年将温泉、博乐、精河3县划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 1954年11月29日设立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市改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市,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专区。 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 1957年伊宁县驻地迁吉里圩孜。 1965年绥定县改名为水定县。 1966年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霍城县迁驻水定镇。 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 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 1985年伊犁地区正式成立。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 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 风景名胜 == 伊犁风景名胜有[[巩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昭苏草原;青铜时代的乌孙土墩墓葬群、西辽西域名城阿拉力马力遗址,唐代弓月城遗址,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格登山记功碑和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林则徐纪念馆等众多的景观。 '''那拉提草原''' 位于伊犁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 '''巩乃斯大草原''' 伊犁巩乃斯,蒙语意为"太阳坡"分布在伊犁新源境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也是"天马--伊犁马"的著名产地。 '''果子沟''' 有"伊犁第一景"之称,它位于霍城县城东北的40公里处,是312国道乌鲁木齐-伊犁公路的必经通道, 果子沟全长28公里。 '''伊犁河''' 伊犁河位于新疆伊犁地区,源于天山山脉,向西流出国界,最后注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卡普恰盖水库。在中国境内全长400余公里,是新疆地区一条的内陆河。 == 文化遗产==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民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8。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库布孜",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15。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15。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20。入选的婚俗项目属于联合共同申报,包括婚俗(朝鲜族婚礼,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彝族传统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回族传统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锡伯族传统婚俗)。 == 参考来源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伊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