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來自 喀拉峻旅遊 的圖片

中文名: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外文名: I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別名: 伊犁自治州、伊犁州

方言: 漢語、哈薩克語、維語

行政區類別: 副省級自治州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山氣候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新疆

著名景點: 伊犁將軍府、那拉提、漢家公主紀念館等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簡稱伊犁州、伊犁,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內,成立於1954年,是全國唯一的既轄地級行政區、又轄縣級行政區的自治州,也是全國唯一的副省級自治州。

伊犁州西鄰歐亞國家哈薩克斯坦,中國陸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爾果斯口岸位於州境西部。境內駐有伊犁師範學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捲菸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單位。

伊犁被譽為"塞外江南"、"中亞濕島","花城",伊寧市是伊犁州的首府。全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因雨量較充沛被稱為中亞濕島或塞外江南。2013年末總人口440.8萬人,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錫伯等47個民族成份,其中哈薩克族占25.5%(112萬),漢族占45.2%,維吾爾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錫伯族占0.83%。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1]

歷史沿革

名稱起源

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眾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代,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漢書>>,伊犁之名是清代正式確定的,據<<西陲總統事略>>載:"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準噶爾,定名伊犁,蓋取<<唐書>>伊麗水而名之".最早見於我國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公元552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國在伊犁河城建立。

遠古伊犁

最早見於我國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個人數眾多的氏族部落集團,他們有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並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國家性質的集團,伊犁塞人廣泛活動於伊犁河南北兩岸和三大支流為主的河穀草原地帶,大量的考資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區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動區,伊犁塞人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伊犁青銅器時代的文明,尼勒克縣、昭蘇、特克斯、新源、鞏留、尼勒克、察布查爾等地出土的青銅武士像、三足銅斧、四獸足銅盤、等精美的銅製器皿等說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鑄造技術。伊犁塞人後來與烏孫人相融合。

唐代時期

在唐朝中央政權的政治勢力進入伊犁前,西域廣大地區經歷了一段政治局勢極不穩定的時期。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以萬人擊潰了阿史那魯的十萬大軍,並兵分南、北兩路乘勝追擊進軍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再次統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實行了和內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針對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這一特殊情況,採用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州制度進行管理,任命和冊封當地各族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允許世襲。他們作為唐朝政府的官員,領取俸祿,具體負責當地日常行政事務,在伊犁及其鄰近地區設置了潔山、鹽泊、雙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內設了功、倉、戶、兵、法等專職官司吏,並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葉的交通線上,設置了完整嚴密的驛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設官軒守,徵收賦稅外,還加強了軍事部署 ,從內地調撥了大批常備軍隊駐防伊犁,歸北大庭大都護府直接指揮。唐朝在伊犁的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國內地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維護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暢通和繁榮,使伊犁與中原的統一達到了新的高度。

西漢時期

烏孫故國何處尋,牧人遙指伊麗水」烏孫是伊犁地方歷史上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分布在我國河西走廊一帶,比較弱小,常受月氏的欺侮。匈奴強盛大後,擊敗月氏,烏孫昆莫獵驕靡率領部眾,西擊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次遷徒,烏孫遂居留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烏孫國。烏孫在伊犁先後活動500餘年,影響深遠,影響深遠,它是形成現代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薩克中仍有叫烏孫的部落,烏孫古墓則是他們留存於伊犁草原的重要文化遺蹟。

宋元明時期

唐代後期,伊犁地方的主體民族為突厥舊屬葛邏祿部,葛邏祿與回紇、牙格馬部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自稱「桃花石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地方政權。

公元1124年,東北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部萬里西遷至西域,1131年滅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羅祿部即臣服於西遼王朝。在這一時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馬城,赤木兒城興建,並發展成為絲路北道上的重鎮。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草原諸部落,建立蒙古帝國,後又向西進軍,開始征服西域,公元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邏祿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動搖了西遼的統治。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經伊犁河谷,出征中亞,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亞廣大地區後,將伊犁等廣闊土地分封給他的二兒子察合台,史稱察合台汗國。

伊犁雖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於伊犁的戰略地位,蒙古帝國和以後的元朝中央政府實際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於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里馬城。公元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將窩闊台兀魯斯領地劃歸察合台汗國,元朝的統治達到包括伊犁在內的中亞地區。

16世紀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於四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進入新疆的瓦剌又稱厄魯特、衛拉特、內分準噶爾、和碩特、土爾巴扈特、杜爾伯特四部中的準噶爾逐漸取得統治地位「以伊犁為會宗之地」。

清代時期

清朝政府統有伊犁,始自對準噶爾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斷續數十年對準噶爾部的征戰後,乘準噶爾內訌之際,發兵討伐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大獲全勝,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為了紀念此次戰役乾隆皇帝在昭蘇格登山和寧遠城建立現在著名的格登山碑。

清朝統一西域後,於1762年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新疆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鎮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各部。

爾後在伊犁將軍所在地——伊犁河谷開始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元城為伊犁將軍駐地,也是當是新疆政治、軍事中心。

近現代伊犁

民國6年(1917年)設伊犁道,1920年改設第二行政區,1927年設伊犁專區。

1950年設伊犁專區,專署駐伊寧縣,轄伊寧(駐寧遠)、綏定、霍城、溫泉、博樂、精河、鞏哈、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伊寧等12縣。

1952年由伊寧縣析置伊寧市,伊犁專署駐伊寧市。

1953年鞏哈縣改名為倪利克縣。

1954年原倪利克縣改名為尼勒克縣。

1954年3月25日寧西縣改稱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區;同年將溫泉、博樂、精河3縣劃歸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

1954年11月29日設立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伊寧市改為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轄市,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轄伊犁、塔城、阿勒泰3專區。

1955年撤銷伊犁專區,原伊犁專區所屬伊寧、綏定、霍城、新源、鞏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蘇等8縣和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原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區改設)改由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直轄。

1957年伊寧縣駐地遷吉里圩孜。

1965年綏定縣改名為水定縣。

1966年撤銷水定縣,併入霍城縣,霍城縣遷駐水定鎮。

1975年設立伊犁地區,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領導。伊犁地區駐伊寧市。原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寧市和伊寧(駐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霍城(駐水定)等7縣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地區。

1979年,撤銷伊犁地區,所屬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1984年9月1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伊犁地區,轄原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伊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駐地伊寧市。

1985年伊犁地區正式成立。

2001年3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決定撤銷伊犁地區,變動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管理體制。

2001年10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伊犁地區。

風景名勝

伊犁風景名勝有鞏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昭蘇草原;青銅時代的烏孫土墩墓葬群、西遼西域名城阿拉力馬力遺址,唐代弓月城遺址,有乾隆皇帝御書的格登山記功碑和伊犁將軍府、惠遠鐘鼓樓、林則徐紀念館等眾多的景觀。

那拉提草原

位於伊犁州新源縣境內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亞高山草甸植物區。

鞏乃斯大草原

伊犁鞏乃斯,蒙語意為"太陽坡"分布在伊犁新源境內,是新疆細毛羊的故鄉,也是"天馬--伊犁馬"的著名產地。

果子溝

有"伊犁第一景"之稱,它位於霍城縣城東北的40公里處,是312國道烏魯木齊-伊犁公路的必經通道, 果子溝全長28公里。

伊犁河

伊犁河位於新疆伊犁地區,源於天山山脈,向西流出國界,最後注入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卡普恰蓋水庫。在中國境內全長400餘公里,是新疆地區一條的內陸河。

文化遺產

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哈薩克族民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8。

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哈薩克族庫布孜",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15。

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項目類別,序號15。

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20。入選的婚俗項目屬於聯合共同申報,包括婚俗(朝鮮族婚禮,達斡爾族傳統婚俗,彝族傳統婚俗,裕固族傳統婚俗,回族傳統婚俗,哈薩克族傳統婚俗,錫伯族傳統婚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