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出门即是稻田(石舒清) 的原始碼
←
出门即是稻田(石舒清)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出门即是稻田'''<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8868269/pexels-photo-2886826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出门即是稻田》'''是[[中国]]当代作家石舒清的散文。 ==作品欣赏== ===出门即是稻田=== 寒山在[[练字]]。有一天,寒山写:“稻亦有道。”又一天,寒山写:“读书随处净土,出门即是稻田。” 寒山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主任,掌管着广袤的[[稻田]]——水稻科学家们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要在大地上栽种培育,需要寒山主任逐项[[安排]]出去。那是一项细碎繁琐的工作。一位科学家,手上需要种植的水稻材料(也就是一种水稻)达数千种之多。一般来说,一种材料三行三列,一共九株,倒是不多;然而几千种[[材料]],要分门别类栽种到位,分别插上对应的标签,而且完全不能搞错,实在是一项考验。整个研究所,又有那么多的[[科学家]]——所以我十分敬佩寒山兄。他朴素的样子,圆圆黑黑的脸庞,写满风里来雨里去的故事,又像计算器一样精确地[[记载]]、安排着水稻的种植以及生长发育,令人惊讶。寒山兄很谦虚,总是摆手:“我不是科学家,我是为科学家们做好[[服务工作]]的。”而实际上,我所了解,水稻科学家们发表在国际英文杂志上的论文,每一篇背后几乎都有寒山洒下的汗水。 寒山手底下,还有几百个“科研农民”,或者叫“科学助手”。他们分散在广袤的稻田深处。早春时节,我曾在海南陵水县的南繁基地,见到很多妇女在田间[[劳作]]。她们把田间的水稻材料整株地挖取出来,然后坐在椰子树阴下剪花。剪花,其实专业的说法是“剪颖”,在水稻[[自然]]开花时,把稻穗上的颖花剪去顶端三分之一的颖壳。这样一剪,也就是“母本”,可以把“父本”的水稻材料[[花粉]]抖进去,实现[[杂交]]的目的。这工作细致而繁琐,却是水稻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再比如,插秧时节,水稻研究所科研基地里,一排排的[[插秧]]工人娴熟快速地插秧。他们为了完成科研工作起早贪黑。少了他们,行么?答案显而易见,是不行的。 然而现在,这样的工人却一年比一年难找,有一天寒山就在微信上感叹:种田人都找不到了——他正为插秧发愁呢。而这几乎已是乡村里的普遍状况,农人离开了土地,去工厂上班,他们曾经熟稔的手艺被抛下了,因为无法凭借种田这门手艺过上好日子。 寒山的工作场所,就在田间地头。杭州富阳的稻田基地,海南陵水的稻田基地,都是他的场域。田里的事,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我第一次去海南采访沈博士,就是寒山骑了一个电瓶车,把我送到田里去的。就这样,我们建立了一种革命友情。当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寒山还会吹口琴。直到有一年春天,我们举办的“父亲的水稻田”的插秧活动,寒山兄和沈博士、许诗人一起参加了。插完了秧,我们又在水库边吃鱼,晚上则在水库对岸的溪东村住宿。那一晚,我们还在村民的礼堂里搞了一场烛光诗会。 长条桌子拼起来,烛光亮起来,白天把秧插得歪歪扭扭的那些来自都市的大人和小孩,排排坐起来。画卷上的水墨山水,悄悄地围拢来。然后,读诗的声音在宁静的夜里飘扬起来,摇曳的烛光如一棵棵根植于心灵的禾苗,欢喜地摇摆…… <ref>[https://www.pinshiwen.com/wenfu/sanwen/]</ref> ==作者简介== 石舒清,品诗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出门即是稻田(石舒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