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北京贡院 的原始碼
←
北京贡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C8F8F " align= center| '''<big>北京贡院</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763ec83d30b6220d.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690687&sid=6904593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北京贡院 建于: 明永乐十三年(1415) 原系: 元代礼部衙门 景点: 龙门、明远楼 |} '''北京贡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坐北朝南,大门5楹。往里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最大时占地范围:东起贡院东街,西至贡院西街,南起建内大街,北至东总布胡同,包括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在内。<ref>[https://news.bjd.com.cn/2022/06/09/10100666.shtml 北京贡院:明清时期为国取士的“格子间”] 京報网 </ref> == 简介 == 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象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贡院之设始于唐朝。明、清两代贡院位于今[[北京]]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故称"北京贡院",也被今人简称作"贡院"。现今还有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路名和地名。民国初年,[[科举制度]]废除了,贡院建筑被另作他用。现如今,古考场的踪迹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了"贡院街"这么个地名。 北京贡院建筑布局严谨,墙垣高耸,环境阴森,公堂、衙署高大森严,考棚则十分简陋。外层围墙三重,有外棘墙、内棘墙、砖墙。考棚计有9000多间,按《千字文》排布。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东、西砖墙各开一砖门,门内有牌坊东为"明经取士",西为"为国求贤",南墙外有砖[[影壁]],墙之左右各辟一门,门内正中有"天开文运"牌坊,正中轴线有大门、二门、龙门,亦称三龙门,门内有明远楼,楼为三重檐,歇山十字形屋脊,楼下四隅各开券门,至公堂七间,尖山式悬山屋顶,前出抱厦五间,两侧有东、西大库,东、西更道各设木栅,为东、西文场,各有号房五十七连(排),东文场内有官生号房六十一间,西北隅有小号房四十连(排),其它建筑尚有总裁、副总裁、考试官、御史等官员的公堂、居室、点名厅、守备厅、监试厅及刷印刻字、誊录、受卷、弥封等处所。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 北京贡院既是全国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试"又叫"秋闱",为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又叫"春闱",也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 贡院历史 ==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北京贡院 建成,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坐北朝南,大门5楹。往里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楼前有株明朝载的槐树,称文昌槐。 明天顺七年(1463年),北京贡院内史无前例的一场大火,监察御史锁门不许出入,曾造成烧死举子九十余人的惨祸,烧死前来会试的考生达90多人,伤者无数。 明万历二年(1574),[[张居正]]为相时,吸取天顺年间失火的教训,扩建贡院,考棚达1.3万间,并把木质考栅改为砖墙瓦顶的房屋。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增南围墙二砖门,扩充大门、二门等建筑。 清光绪初年,因应试人数大增,号舍(考场)拥塞不堪,遂将院址北扩,共设号房114连(排)考棚1.5万间。此时占地范围达到最大,东起贡院东街,西至贡院西街,南起建内大街,北至东总布胡同,包括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在内。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因在贡院附近曾击毙德国克林德公使,此处被德军管理。德军每日拆房,将建筑材料变卖,数月间并成一片断壁残垣,以致此后的会试只能安排在河南开封举行。 1905年科举废除后,清政府拟在北京贡院旧址建国会大厦。聘请"京津营画式司"的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做了一个仿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的设计,但终因耗资太大而搁浅,只留下了一份设计蓝图。 民国初年,百废待兴,政府无暇顾及此地。至1921年,在贡院遗址上建起楼房式"模范商场",但因生意不兴隆,商家逐渐离去,大部分改成民居。1927年,[[张作霖]]的最后一届北洋政府为了筹集军饷,将残存的贡院"商街"拆除拍卖物料,留下了一片空场地。 1941年,日伪政府在此空地上建造"神社",供奉亡灵。为方便进出"神社",在东南旧城墙上开凿"启明门",此为今长安街的发端。 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设在这里。1953年11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批准后,北京城按功能分区进行建设。1956年,海军司令部迁入现址,贡院旧址则由学部(社科院)搬入。 如今,当年的古代考场贡院已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等多座大楼,明清时代的北京贡院已经看不到原貌。 == 文化意义 == 北京贡院的兴衰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北京贡院也逐渐退出了中国读书人的视线,那个无数士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从宣统年间开始闲置。而民国之后,北京贡院的民用进一步使贡院和科举制度一样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北京贡院的兴盛,代表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贡院一度的门庭若市,也是古代统治者主观意愿上公开公正选拔官吏的明证,有利于统治与社会安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袭和蒙荫的暗箱操作,开拓了普通百姓的求官之路。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于是,北京贡院和科举制度一同湮没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之中。而北京贡院的闲置和荒废,正是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有利于新的文化教育方式和官员选拔制度的出现。 如今北京贡院附近鲤鱼胡同,已成了街边的绿地和大街的一部分,再也不会出现拥挤的车水马龙,天下考生齐聚贡院,以图"鲤鱼跳龙门"的那种好彩头的繁华景象,当然,如今到了每年的6月7日-6月9日,古有的那种热闹非凡,已经转移到了大大小小的高考考场。自古至今,选才方式变化巨大,但不变的是,北京贡院和高考考场所代表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 == 参考来源 == [[Category:690 中國遊記]]
返回「
北京贡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