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千里相逢文搭桥(朱素荣) 的原始碼
←
千里相逢文搭桥(朱素荣)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千里相逢文搭桥'''<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358178/pexels-photo-10358178.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千里相逢文搭桥》'''是[[中国]]当代作家朱素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千里相逢文搭桥=== 6日早晨8:30,有些[[劳顿]]的我们下了火车,转乘去平山县的大巴,由于对笔会地点甚是陌生,我们多次嘱咐司机,到了[[平山县]]的南山坡路口一定提醒我们下车。 按司机的提示下车后,我们看到路口扯着一条大红色的横幅,上书“全国散文作家石家庄笔会由此向北600米”。看了路标,仨人拖着[[行李箱]]沿公路向北直行,远远的看到同样拖着行李箱的一个女士向我们走来。我们说笑道:这位一定也是来参加笔会的。果不其然,还未走近,对方已经向我们打招呼,原来是[[淄博]]的谢红云女士。她也是应憨仲老师之邀前来参加笔会,行李箱里还替憨仲老师装着一沓厚厚的书籍。她说,司机告诉她笔会所在地的路口就是我们看到的悬挂横幅的路口。我们向她说明横幅上的提示,于是四个女人结伴往北走。走了近千米也不见一个路口,又折回去,重新从横幅处向东走。 大约走了两公里的路程,见对面走来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从装束与举止上我们判断,这群人肯定也是来参加笔会的,正说着,女士们热情地招呼我们了。她们比我们提前一天赶到了光禄山庄,正出来闲逛,顺便挖些当地的野菜尝尝鲜。寒暄中她们自报家门,有的来自河北,有的来自山西,还有的来自甘肃。我们询问笔会地点,她们向后指着远处一座土山上碉堡状的堡垒建筑说,那就是笔会所在地——[[光禄山庄]]。 我们径直上了小山,迎面遇到一辆黑色的[[轿车]]急匆匆驶来,见到我们,车子戛然而止,从车上走下一位优雅的中年妇女,询问我们是否来自山东寿光。原来这是憨仲老师的夫人,她正准备和提前赶到的文友驱车去路口接我们呢!一路看到这么多热情好客的朋友,我们心里涌起阵阵暖流。 到达光禄山庄大门,门口站了几位早到的文友。大家握手寒暄,憨仲老师笑着招呼我们:“这么大热的天儿赶来,真是辛苦了!辛苦了!快到办公室喝口水歇歇脚,待会让你们的嫂子带着去办理住宿手续。” 下午三点,来自[[北京]]、[[辽宁]]、[[重庆]]、[[河北]]、[[山东]]、山西、甘肃、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市的近五十名散文作家齐聚光禄山庄会议室。由于劳累,我们去的有点晚,快要到会议室时,正碰上憨仲嫂子,原来憨仲老师见我们三个还未到场,就劳驾夫人去寝室叫我们。 到了会议室,我们赶紧找个不显眼的座位悄悄坐下。这时,憨仲老师眼角的余波还是扫描到了我们的小举动,他招呼我们与大家一块围坐在室内连接起来的办公桌四周。大家端坐会场,听憨仲老师讲话。他讲了本次笔会的主旨与意义,下一步的打算与发展。强调以文会友,切磋交流,共同进步的主题。 与会作家们从主席台左边起,按逆时针顺序逐个发言,开始大家还有一点点拘束,不大一会儿,会场的气氛高涨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直抒胸臆,有谈自己写作历程的;有谈参加历次笔会感受的;也有谈跟憨仲老师的交情的,提到写作中他曾给予大家的诸多鼓励与指导;更多的人则谈了《东方散文》杂志带给自己的成长和帮助。在大家的发言中,不乏有慷慨激昂的演讲者,也有诙谐幽默的谈吐人,还有大家所敬重的中国作家中文教授,《世界诗人》常务副总编赵福君作家,《舜乡》主编王士敏,微信编辑张辉、杂志编辑王新芬、张莉莉等都作了精彩发言。大家有操着精准的普通话发言的,也有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交谈的。湖南的一位作家一开口就说自己的普遍话不标准,他说,自己来自[[湖南]],很多人就听成“胡来”,然后紧接着问一句:“你怎么会是胡来呢?”他的调侃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有一部分作家是初次参会笔会的,跟大家不很熟悉,发言时则抱着虔诚的学习态度,强调自己是新人,学生,让大家多批评,多指导,他们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会场时时引来阵阵掌声,座谈即将结束时,年轻漂亮的刘莉主编再次介绍了《东方散文》微信平台开始网上运作,并公布了投稿地址,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文字的交流与切磋。 晚饭后,我们走下山来,路遇来自河北临西的王有明作家。王老师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从军三十多年的军旅作家,多年来笔耕不辍,如今已是著作等身。他神采奕奕,干练洒脱,一举手一投足,均透出军人严谨果敢的气质。大伙散步到山下的南山坡村,一路走一路聊,看到别致的风景就举起手中的相机拍照。 南山坡是平山镇的一个自然村,村子里的每条道路都不甚宽广,却平坦笔直,洁净通透。路两旁所有的房屋屋顶都是齐平平的,比我们所住的起“山”的民房矮了一大截,放眼望去,平踏踏一片。青砖垒的院墙都用白灰粉涂抹过了,墙下方涂了蓝色的围子,好像村妇腰间的蓝裙子,看起来古朴典雅,干净素洁。 我们走到村庄中心路上,看到路旁都有标杆指示牌。其中有条“华东军区街”,我不由地笑着说:“真是革命老区啊,看,这就是当年的华东军区了。”柴翠香幽幽地说:“看清楚了啊,人家军区后面还带个‘街’字。”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司令部街”,“临汾路”“野战军路”。所有的街和路都是以当时作战区的名称来命名的。 南山坡这个村子不大,有百来户人家的规模。这里的老乡喜欢吃饭时捧一个大海碗,或蹲或站的在自家门前的街道上吃。一边吃,一边同乡邻们拉呱聊天,看到我们经过他们家门口念墙上张贴的标语时,一个端着大碗,少了两颗门牙的老大爷,含着满口饭说着不怎么清楚的话语:“嗨,还认识字来,你们是一群大学生呀?”望着老人满眼敬重的目光,我们不由地感慨:呵,大学生?大学生在他们的心中应该是最高学问的人了吧?于是我们笑着答道:“嗯,嗯,是大学生,不过是三十年前的大学生了!” 7日早晨,我们乘车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伟人的故居,战时的防空洞,还有毛主席纪念馆。导游首先带领我们瞻仰了毛主席纪念馆,站在毛主席的铜像前,大家肃然起敬。文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纷纷与主席铜像合影,并以20元人民币买下合影的照片,聊作对革命老区的建设作贡献吧!跟随导游,我们依次观看了毛泽东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不同时期的英雄事迹,了解了他的成长历程和为革命事业立下的不朽功绩。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给主席三鞠躬,离开了纪念馆。 接着我们走进了革命圣地——西柏坡中央军区作战部。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我们瞻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任弼时、董必武、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当时生活的旧居。每个起居室都是那么的窄小逼仄,两个房间,一间办公,一间休息。这些旧居的墙体厚厚的,使本来就不宽敞的室内面积显得更加局促。伟人们屋内的陈设极其简单:一张木质桌子、一把木头椅子、一大土炕而已。唯一奢侈的就是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办公室里多了两把简易沙发,据说是缴获的敌方的战利品。毛主席因睡不惯北方的大土炕,他的室内放置了张木质的大床,之所以大,是便于主席摆放书籍,可以随时拿起书或文件进行批阅。在周恩来的起居室,我们看到了他跟邓颖超的合影和他写给毛主席的三封加急信。每位伟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子,院里至少有两个出口,便于随时撤退。在起居室的旁边,还有伟人的夫人、子女及其警卫的起居室,面积更狭小。 中央军区作战部是一个相对大一些的三间房,门口的正面有张硕大的木质桌子,桌子上铺着一张大地图,将整个桌面覆盖了起来。地图已经发黄,还有缺边少沿的地方。桌子对面的墙上张贴了更大的全国地图,据说这地图是当年日本人来中国各地勘察,花了几年时间绘制出来的精准地图。此地图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所村庄,一条铁路,乃至一条小河流,都有详细的标注。中国共产党的一批精英汇聚于此,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献计献策,运筹帷幄,指挥了中国最大的三大战役——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难怪周恩来过后感慨地说:西柏坡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办公室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役。 参观完伟人的旧居后,我们一头钻进了400米长的防空洞,防空洞里灯光暗淡,洞身曲折幽长,三步一拐,两步一折,拐角处又有了暗洞,岔口一个接着一个,分不清哪是主道,那是辅道。洞口仅容两个人并排行走,条条岔道幽暗狭长,如果没有导游的引领,定会迷失在洞内。 西柏坡纪念馆让我们狠狠的感受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几十米长的三大战役的大型油画展现在眼前,气势磅礴,宏大豪迈。油画前开出一块场地,放置了沙土,歪斜的枪炮,倒闭的帐篷,运货的手推车……然后加入现代化的了三D效果,猛一看,战火纷飞,子弹仿佛带着哨声飞射过来,射击声,喊杀声、爆炸声响成一片,震耳发馈。战士们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染着每个游览者。望着眼前残酷的战斗场面,我们的脸色凝重起来,今天这幸福的生活,是多少位无名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啊! 在返回山庄的路上,我们又去参观了中山国王陵文物陈列馆。看到了出土的双翼神兽、中山三器、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灯、中山首鼎等诸多的文物。还了解了当时最大的中山王厝幕和哀后墓,有幸观看了中山国从崛起到灭亡的系列解说影片。见天色不早,团队人员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朱素荣,女,山东寿光人,中学一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千里相逢文搭桥(朱素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