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哲学流派 的原始碼
←
哲学流派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哲学流派</big> ''' |- | [[File:PYYBAFU470yAKmISAADMSrb0Cmg146 bz.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G03/M01/3B/C5/pYYBAFU470yAKmISAADMSrb0Cmg146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8F%A4%E5%85%B8%E5%93%B2%E5%AD%A6&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4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一群哲学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与[[解释世界]],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构主义除外),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哲学流派。 =='''哲学流派特点'''== 一群哲学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与解释世界,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哲学流派。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表现之一是多元的思想发展动力取代了单一的思想发展线索。我们发现,传统哲学演化的思想线索常常是单一的。如英国经验论哲学可以沿着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的思想发展线索进行探究;德国古典哲学可以沿着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发展线索进行探究等等。但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中,思想动力完全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如果我们撇开二十世纪的生活背景不说,单是主要思想动力就有以下几个:马克思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由弗雷格和罗素肇始的分析哲学、克尔凯郭尔的宗教哲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孔德的实证主义、索绪尔的语言学等等。这不光使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展现为丰富多采的哲学流派,甚至同一个哲学家也受到多重思想的影响。表现之二是在学理上分解为兴趣迥然各异的哲学思潮。如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就其较核心的部分而言,是由以下三大思潮组成的:一是以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线的当代知识论哲学,二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诠释学为主线的欧陆人本主义哲学,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流派的结合为主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西方社会和文化中蕴含的现实问题,以“社会批判理论”作为自己的旗帜的话,那么,分析哲学孜孜不倦地加以考察的则是像“奶酪放在桌子上”、“我的扫帚在屋角里”这样的表述是否在哲学上是正当的;至于存在主义者,如海德格尔虽然对“存在的意义”作了深入的分析,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一度又是纳粹主义的积极支持者。这些迥然各异的哲学兴趣显示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内容上的巨大的振幅。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哲学就像一个长着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不同的语言。表现之三是同一思想与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逐一结合,形成了新的派别。 此消彼长,演化迅速 表现之一是:一种哲学思潮流行不长时间就被另一种哲学思潮迅速取代。本世纪法国哲学的迅速演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40年代,法国风行的是存在主义哲学,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则是结构主义哲学,从60年代末起,又开始流行后结构主义。表现之二是:同一种哲学思潮由于不断与新观念碰撞,从而经常改变自己的形式。在本世纪中国哲学中,当代新儒学的演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30—40年代,当代新儒学的第一代学人梁漱溟、熊十力等力图把儒学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在50—60年代,当代新儒学的第二代学人牟宗三等,力图把儒学与康德哲学贯通起来,在70—80年代,当代新儒学的第三代学人杜维明等,则强调儒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诠释学、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对话。由此而形成了三代学人在发挥儒家学说上的不同倾向。表现之三是:一种学说产生后,后人发挥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见解,很快又形成一种新的学说。如胡塞尔在本世纪初创立了现象学,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随即运用现象学方法在20年代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以后,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又从他老师的“此在诠释学”得到启发,在60年代创立了哲学诠释学。 融会贯通,取长补短 表现之一是欧洲哲学内部的交融。试以德国、奥地利哲学对法国哲学的渗透为例。拉康哲学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主义,阿尔都塞哲学被称为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福柯哲学被称为法国的尼采主义,德里达哲学被称为法国的海德格主义等等。表现之二是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的交融。在传统哲学研究的视野中,人们通常认为,英美哲学注重经验,大陆哲学注重理性,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甚至“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在二十世纪哲学的演化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日见频繁。比如,本世纪初,在英美就产生了以布拉德雷、罗伊斯为代表的新黑格尔主义思潮;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对美国的哲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当代思想家乔姆斯基、罗尔斯就受到康德哲学很大的启发。反之,英美的分析哲学为大陆的维也纳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美国的实用主义对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影响更是众所周知。表现之三是西方哲学思潮与发展中国家哲学思想的融合。如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冯友兰、贺麟、金岳霖、熊十力等无一不接受了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或数种学说,然后与自己信奉的中国本位哲学融合,提出了新的哲学见 解。 =='''哲学流派''== 希腊罗马古典哲学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等)(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 赫拉克利特 (宇宙是变动的火,由逻各斯(规律)支配) 德谟克利特 (提出原子论) 爱利亚派 (巴门尼德)(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存在/是者,否认变化与运动) 苏格拉底 (强调用内省法获取知识) 柏拉图 (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ref>[http://roll.sohu.com/20110711/n312984665.shtml 在哲学层面谈京剧流派], 搜狐2011年7月11日 ,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哲学流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