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祁阳县浯溪镇第一中学 的原始碼
←
祁阳县浯溪镇第一中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gd-hbimg.huaban.com/4a0fa6a3c26e0bfb18a91395667561b8003374ef8a4d2-vVFRUH_fw658webp width="280"></center> <small>[https://huaban.com/pins/6134102400 来自 花瓣网 的图片]</small> |} '''祁阳县浯溪镇第一中学'''始创于一九五七年,现坐落于县东城区寿井路16号,北依秀丽的龙山,南眺[[湘江]],东北面紧靠原祁阳橡胶厂,是[[祁阳县]]享有盛名的重点初级中学。 ==学校简介== 学校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整个校园的建筑规划呈东西走向,共有教学楼二栋,办公楼二栋,电教、科学楼一栋,图书馆一栋,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5名,中学一级教师46名,省级骨干教师<ref>[https://www.sohu.com/a/368359253_120492088 骨干教师的十种能力,让你在教师的路上越走越顺 ],搜狐,2020-01-22 </ref>2名,市级2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58人,其余均达到专科学历,在同级学校中具有三大优势,平均学历最高、整体实力最强、青年[[教师]]最盛。学生1100余人,18个教学班,曾是零陵地区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之一,是原零陵师专(现湖南科技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1982年被祁阳县教育局确定为祁阳县13所重点初级中学之一。学校虽受场地限制,面积较窄,但现代化教学高施一应俱全,拥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校园广播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功能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ref>[https://www.docin.com/p-1497354884.html “理化生实验室”应该如何设计],豆丁网,2016-03-21</ref>、藏书达4万余册的图书馆等等。 学校创建之初,名为祁阳县城关镇民办中学,校址设在祁阳县迎恩门(寿井门)外养济院内。1957年9月,原设在马王岭(今卫生局)公房内的城关镇旭光补习班有50多名学生未考上初中,[[城关镇]]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养济院内创办民办中学,除原旭光补习班的50多学生外,还招收50多名新生,开设两个初中一年级班,又招收四个班共200多名高小毕业的复读班,缓解了当时高小学生升学的困难。当时学校负责人为文善亨,教师有欧阳友徽、罗伯衡、李炎午、许禄生、孙玉美、肖启功、唐盛铁、周绪德等。开设课程与普通中小学完全相同,[[教学]]秩序正常。 ==学校历史== 1958年下期“大跃进”,县内创办了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即祁阳县立师范学校、祁阳卫生学校、祁阳工业大学。设在旧养济院内的城关镇民办中学停办,初中班学生一部分到“卫校”,一部分分到“工业大学”,大部分分在“师范”,旧养济院成了祁阳县立师范的校址。是年秋,城关镇镇长匡友生为解决该镇未考上初中的近40名学生读书的困难,[[安排]]教师唐泽伦、张旷两人在今龙山完小铺面房正对面的一间镇属公房内办学:一间[[教室]],一个初中班,面积60余平方米,校名仍称“城关镇民办中学”。 1959年,学校扩招二个初中新生班,学生总数达140人,原校址迁至现浯溪镇城南居委会里面。 1961年秋,由于居委会要房子办公、[[学校]]搬至浯溪村六房文家大院,借用文星三老屋办学一年。当时教师有唐泽伦、张旷、蒋复汉、刘国孝、于福荣、陈安仁等。 1962年秋,为方便城内学生上学,学校又迁至天后宫(旧大同戏院),招收7个班,镇长匡友生兼任副校长,负责学校[[日常]]工作,谢仲任教导主任。先后在此任教的老师有唐泽伦、曾凡夫、胡策雄、罗先杰、陈安祥、刘柱轩、蒋宜福、王兴国、马中慧、宋光力、蒋文、王丽君、敖志丽等。当时开设课程除外语因经费不足,师资不够没有开设外,其余课程跟公办初中一模一样,学制为三年。一、二、三年级各设二个班,另加一个初三复读班,总计400余人。学校管理直属城关镇,办学方面,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办学方向,在勤俭办学与教书育人上很有特色。除课堂教学外,文体活动开展很活跃。1964年底,学校女子篮球代表队参加全县初中女子[[篮球]]比赛获第二名,学生黄冬秀参加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100米短跑第二名。 1965年,学校名称为“城关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名为“红卫中学”,1968年学校被迫停课,师生上山下乡,学校不复存在。 1969年,城关镇重新创办城关中学,校址设龙山(现龙山完小校址),招收9个班,另借人民小学[[教室]]招收5个班,开设了所有的初中课程。1984年,学校迁入邓家祠堂(即现址),校名仍为“城关中学”。 十年浩劫之期,学校教育遭受严重摧残,教师受迫害,学生受毒害,财产受破坏,学校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并废除考试制度。粉碎“四人帮”后,全国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学校除了继续招收初中班之外,于1978年、1984年还扩招了各两个高中班。1985年后停招高中,只办初中。 1988年,学校改名为“城关一中”。学校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一年开始,参加全县[[中考]](会考),一直雄居全县第一,直至2001年。 1994年秋,由于生员爆满,班额太大,学校借人民小学科学楼创办了“城关一中”分校,招收5个班,300多名[[学生]]。(1995年9月迁至民生北路,改建新校,校名更为“祁阳县浯溪镇第三中学”) 1995年,全县撤区建镇,城关镇改名为浯溪镇,学校更名为“浯溪镇第一中学”。 ==学校理念== 浯溪一中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从办学至今经历了五十年光阴,在长期的探寻和摸索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历任校长和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知识武装人,以综合的能力培养人”,走出了一条规范、有序、高效的发展之路,成为永州市中学教育的一个亮点。学校紧紧抓信“务真、求实、改革、创新”几个字,在研究现代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着眼,创造了一个亲切、温馨、细腻而又宽松的[[养成教育]]体系,提出了“习德移情”的养成教育理念,即让学生在小事中修身养性、锤炼品德,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耳濡目染、培养情操。如通过一些参观、考察及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用困难磨炼其意志、锻炼其能力。1993年上期在全县首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学生手拉手联谊活动,并与白水镇杨桥中学结成了手拉手联谊学校,通过城乡学生相互换位体验生活,使学生养成俭朴、文明、勤劳、诚信的良好道德情操。 一中人深信“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学校教职工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基础,以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以教师的责任感为保障,以关爱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对学生满怀关爱和呵护,与学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坦诚相待,和平共处,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健康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对学生坦诚、真诚,常常换位思考,[[尊重]]、信任孩子,对犯错误的学生、相信他们能改正错误,并帮助其改正错误。在老师的细心呵护下,学生改掉了不良习惯,养成了文明行为,规范了自己的言行,逐渐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返回「
祁阳县浯溪镇第一中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