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给我世界上最好礼物的人(邹慧萍) 的原始碼
←
给我世界上最好礼物的人(邹慧萍)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给我世界上最好礼物的人'''<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777403/pexels-photo-1277740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给我世界上最好礼物的人》'''是[[中国]]当代作家邹慧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给我世界上最好礼物的人=== 又老又穷/那就是外婆/她总是不安地说/“我没什么带给你”/ 待我懂得时/她已长眠地下/有什么比得上你的深厚/外婆,你给了我妈妈。 这首诗牵引出了我的眼泪、我的思念。外婆送给我世界上最好最重的礼物,我却没有顾得上感恩外婆、感谢外婆,好像外婆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外婆养育了自己的女儿,又养育着自己女儿的孩子。外婆像个接力运动员,她的接力棒传给了下一代,却陪着她跑了大半个旅程。 那时候,父母有五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一二岁,像一些小板凳一样满院子乱跑。父亲因为工作的缘故常常下乡。母亲一个人操持着五个娃娃的生活,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是生了最小的弟弟以后,因为营养缺乏,母亲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常常卧床不起。 外婆就成了我家的及时雨,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刻出现。 外婆是柔弱的,甚至有些[[面黄肌瘦]],后来知道外婆贫血,时不时会晕过去。可我的记忆里外婆总是温和地笑着。细长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儿,就像她脸上的一道皱纹。外婆的脸上有很多皱纹,那些皱纹不像一般老人的皱纹刀刻斧凿一般粗硬,外婆的脸就像揉好的一团白面被顺手拧了一把,拉长的同时出现了那么多的纹路,这些纹路是柔和的,就像绽开在脸上的笑容。 外婆多是坐着的,这就显得她的上身特别长。[[溜肩]]、长腰、大屁股,青色罩衣,后背平平的,外婆总是坐着缝衣服或者簸粮食。 我放学回来,书包还没有放下,外婆的目光就追过来了。 “偶娃回来了。偶娃饿了吧?偶娃冷了吧?” “偶娃上炕来” “偶娃”就是“我的娃”。外婆说着一口和我们不同的方音。不大好听,但“偶娃”这个词叫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很是受用。 现在,我听不到外婆叫我“偶娃”了,我女儿的外婆从来不说“偶娃”这两个字。我女儿不明白,我告诉她:偶娃就是我的娃。女儿还是不明白:你不是你妈妈的娃吗?怎么你外婆也叫“偶娃”?我说就是呀,外婆是我妈妈的妈妈呀! 女儿明白了,你外婆就是我妈妈的妈妈的妈妈! 我笑了。笑出眼泪来。一股暖流铺天盖地而来。妈妈的妈妈,这就是外婆! 外婆并不和我们一起住,外婆住在一个叫“南里”的乡下。住在南里乡下的外婆什么时候需要了就什么时候来我家。但春秋两季是雷打不动的。 外婆到来的时候,是秋天,却是我们的春天。 外婆会把我们拣来的,父亲买来的,生产队里分来的各种蔬菜,其实也就是一些[[萝卜]]叶子、大白菜的根,几只蔫里吧唧的红白萝卜洗净了,切碎,洒上盐,用一块大青石压在一口大缸里,做成咸菜。外婆还用有长条叶子的土白菜做成酸菜,这样一大缸腌咸菜,外加一大缸酸白菜,我们的冬天就会好过多了。 在秋天,外婆还有一样工作就是拆洗缝制我们兄弟姊妹五人的棉衣棉裤。外婆经常说,娃娃就像庄稼,见着太阳就长个儿。真的,我们前一年穿过的衣服,第二年就短了小了,需要接续才好。外婆是很有办法的,大哥二哥穿过的棉衣裤,拆洗干净就变成我和姐姐的了。我和姐姐穿过的拆洗之后就成了弟弟的。大哥二哥呢,就很高兴自己要穿新衣服了。其实,哥哥们的新衣服也是用父亲的外衣改成的。父亲的衣服多是青色或者深蓝色的,给哥哥们改造时颜色都褪了,膝盖屁股胳膊肘,都成白色的了,外婆很有办法,她是把父亲的衣服翻过了给哥哥缝棉衣的,那些翻新过的面料虽然有点变薄,颜色还算新着,哥哥们便很高兴自己能穿到新衣服。 外婆做好这些就回乡下去了,外婆的乡下离我们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外婆常常自己走回去,外婆的脚是小脚,一条腿有点残疾,走几十里山路的外婆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脚,重新裹脚,那被缠裹在脚心里的四个脚趾头会把外婆的脚底磨烂,流出脓血来。 后来,大哥二哥会骑自行车了,就央人借了公社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送外婆回去。大哥二哥特别喜欢兼这样的差事,一是可以过过骑自行车的瘾,二是能吃到好吃的。 回到家,外婆会端个碗出去,然后就会闻见香甜的味道从厨房里冒出来。一个煎鸡蛋,那是和了好多白面才煎出来的,有时候是炒鸡蛋,仍旧和了面,放了园子里的[[韭菜]],那味道就又不一样了。有时候,外婆还会烙油千层饼,还有荞面坨坨,还有芽面烫儿。芽面烫儿是用出了芽的麦子磨成的面粉烙成的饼子,因为[[麦芽糖]]的作用,有甜味儿,这种饼子先用开水烫得半熟,然后放进热锅里烙,吃起来又粘又甜,民间把那种能说会道的人叫做“芽面烫儿”就是取其比喻义的。 端了碗出去的外婆不一定每次都能借到白面或者鸡蛋之类的好吃的,有时,实在借不到别的,外婆就借一碗豆子回来,炒了,给哥哥们当零食吃。 开春的时候,外婆会挤时间来我家一趟,这次来,时间非常短,常常是一两天,就在这一两天里,外婆种好了我家的自留地。并且施上土粪,叮嘱哥哥注意浇水。临走的时候,外婆会带一些东西。半口袋种子,或者一口袋洋芋,外婆的身体瘦弱颀长,弓着腰背着那一口袋鼓鼓囊囊东西,拐着小脚,渐行渐远了。我总觉得外婆就像一头驴,只要放在她背上,不管什么东西,她总会驮起来。 关于外婆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外婆的身影。外婆被盐水浸泡得关节通红的粗大的双手,外婆跪着收割粮食那匍匐着的身体,外婆拐着瘸腿出出进进忙碌的身影……可是外公哪里去了?在这个似乎只有外婆的家里,外公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其实,在外婆的家里,还有外公、舅舅和两个姨姨。 妈妈是老大。生妈妈之前,外公就参军去了外边。外边是哪里?外婆不知道。外婆只知道外公从小读书、习武,是个心在外面的人。新婚才几天的外婆似乎连外公的容貌都没有记得清楚,外公就走了。外公回来的时候,妈妈已经十三岁了。不要说妈妈不认识外公,就是外婆也不敢相信这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年轻英俊的军官是自己的丈夫。外婆恍惚做梦一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关于外公的传闻很多,有人说他跟随部队去了海外,也有人说他在异地他乡娶了妻生了子,还有人说他已经战死多年。外婆哭干多年的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可外公却很快要走,外公是大男人,[[志在四方]]。回乡只为一件小事。外公说的一件小事在外婆就是天大的大事:外公要和外婆离婚。 这时候,外公的父母已经亡故,只有外婆和女儿相依为命。平常柔弱依顺的外婆不知哪里来的气力,她死死地抱住外公的腿不肯放松,任凭外公的马鞭狠狠地抽在身上。 不知道是亲房邻居的劝说起了作用,还是外婆的苦苦哀求让外公动了恻隐之心,或者是13年没有见过面的女儿的那妻子和女儿澈无辜的目光让外公心生不忍,外公放弃了离开双清的决心。也许还有一些外公不愿意承认但心底里确实存在着的原因,外公死心塌地的脱下军装,成了地地道道的的农民。 后来外公被定为“历史反[[革命]]”,解除公职,回乡劳动。自此,外婆就欢乐而沉重地劳碌着,把这一切都消化在自己瘦弱的身体里。 后来就有了舅舅和两个姨妈。 60年前后,饥荒肆虐着本来就不能解决温饱的西北山区。外公把自己带来的能吃的东西都贡献出来了:牛皮裤带、高腰的牛皮靴,还有那个用牛皮制作的公文包……外公的头发很快全白了,用一根草绳束着腰的外公除了发脾气之外,面对灾难,毫无办法可想。 人们似乎吃遍了所有能够吃的东西。碱土、树皮、草根、[[昆虫]]…… 外公因为吃了太多的碱土而浑身肿胀,肚子胀得像一面鼓,面皮成了[[青灰色]],鼓胀着的双眼因此放出冷峻而忧郁的光芒。他命令外婆:舍了那两个小的,不然大家都没命了。 就像面对敌人,冷静地命令队伍撤退的指挥官,外公显得果断而绝决。也许外公的决策是明智之举,在关键时刻,那些头脑冷静具有超乎寻常判断力的人往往是英明的、伟大的。 而外婆却不能。外婆没有伟人的素质,外婆只是普通而平凡的母亲。看着皮包骨头,没了人形的儿子,看着趴在炕上像两团稀泥一样扶不起来的女儿,外婆恨不能割掉自己身上的肉给孩子们吃。外婆使劲地喝水,幸亏还有水,外婆在喝水的同时拿自己松软得像两个瘪口袋的乳房喂养着女儿。乳头被咂出血来了,肿胀得碰也不能碰,外婆还是没有放弃两个女儿。 在灾难面前,为了自己的孩子,一个母亲,再平凡再普通的母亲也能迸发出超乎常人的聪明和智慧。 外婆的聪明在于她常常能发现别人还没能发现的能填饱肚子的东西,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或者想都没想到的事情。外婆比别人起得更早,专找那些无人能去的崖壁铲取碱土,因为那些常年风吹日晒的碱土比别的土更含有营养物质。外婆还发现了那些筑在崖缝里的鸟窝,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够捡到一些[[鸟蛋]]。这在外婆无疑于救命稻草。甚至是那些还没有长毛的小鸟,外婆也会带着内心的惊悚和愧疚捉了,带回去熬汤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喝。小脚的外婆常常走几十里山路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发现的、没有被人捋光了树叶的树。蚯蚓、癞蛤蟆,甚至那些最低级的虫子都是外婆猎取的对象,为了能够吃到肚子里,变成营养,外婆学会了烹制一切生物。 春种时候,生产队里由国家补助了一些种子,以保证春耕生产。外婆是生产队里的主要劳力,播种小麦、玉米、荞麦以及土豆。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没有什么比看到食物而不能进食更让人难受的了。外婆饥肠辘辘,眼前浮现着也是饥肠辘辘爬在炕上起不来的一家老小。外婆是小脚,裤腿处用黑色的裹腿布扎着,外婆就在播种的间隙趁人不备抓一把种子灌进自己的裤腰里。如此几番,竟然没有人发现。也许,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日子的艰难,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地放过去罢了。和外婆一样,许多妇女都发现了这个聪明的办法,偷偷地带一些种子回家。外婆把带回去的种子用石臼捣碎,让那些野菜汤里有了些许的面味儿。不过外公却并不领情,有一次,外公意外发现了外婆裤腿里的秘密,就飞起一脚,把外婆从屋里踢出屋外。外公住着的是架在一间房顶上的房屋(我们叫做高房),被踢出门外的外婆就悬悬地从房顶落到院子里,当场摔死了过去。掐人中、呼唤、灌凉水,外婆很快就被很有急救知识的外公抢救过来,可是,外婆的一条腿从脚腕处断了。这就是我记忆里外婆总是瘸着腿的原因。 “宁肯饿死我也不吃你偷来的东西!”外公咆哮着。读了一辈子书、[[戎马半生]]的外公是有原则的,是有他做人的底线的。“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何况是偷来的! 而外婆就没有这些底线也没有什么原则,让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活着就是外婆最大的心愿,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能让亲人饿死,这就是外婆的原则。为了让自己有力气,外婆吃过从牲口的粪便里抠出来的还没有被消化掉的食物。也吃过从人的呕吐物里拣出来的没有被咀嚼掉的东西。当然这些都是背着外公和舅舅他们的。要知道,外婆也曾经是地主家的大小姐,外婆也曾经享受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生活是多么强大的训导师,外婆在生活里蜕变着,变成了没有“廉耻”、没有“[[信仰]]”、没有“节操”的只知道填饱肚子的最低级的微生物。这是外公对外婆的评价。 外婆先外公而走,那是在生活好转以后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外婆走了以后没几年外公也去了。我不知道外公是不是追随了外婆而去。我想,没有外婆,外公其实是没有能力生活的。除了一肚子的抱负和志向,除了一肚子的委屈和不得志,外公这一辈子其实都是仰仗着外婆而活着的。 但是外婆一辈子都没有“斗”过外公,外婆就是外公的附属品,总是站在外公的后面,充当外公的背景。 说来也有些像天意,外公姓杨,外婆姓殷,谐音“阴阳”。外婆经常说“阴阳阴阳,隔着界河呢”有些自嘲,也有些信命。也是对他们长达十余年的分离的解释。这么说着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外公的形象,他披着长及膝盖的灰色大衣,一手叉腰,一手端着闪着幽光的黑色烟斗,下颌微抬,目光如炬。而在外公的身后,远远的地方(就像站在村头看见村尾的一个人)站着的是外婆。外婆的身影总是小小的、淡淡的、瘦瘦的,就像外公的一个影子。 去了外婆家,总是外公陪着我们,说话、玩儿、到田野里散步,摘些野花野草,或者顺手拔几颗萝卜,刨几株洋芋。而外婆呢,总是忙,厨房里、磨房里、猪圈里、田地里……外婆忙得忘掉了自己、消失了自己。就像磨房里那两扇沉重的石磨,天长日久之后消磨得牙齿秃了、自己小了。 外公的口才很好,善谈古论今,手握[[烟斗]],满嘴之乎者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我初次是从外公的口里听到的。 外公满口乡音,却字字饱满粒粒有声地背诵着这些我听也听不明白的古文。后来,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外公更是像遇到到了知音一样,开口闭口“治国之道”“人伦道德”。 母亲说,你外公的目光在远处,你外公的胸怀在外面,你外公从来没有低下过他高傲的头,即使是在挨批斗的时候,你外公总是仰着头的。 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外公的形象,外公长着一张颇似《[[列宁在1918]]》影片里那位“列宁”的脸,眉头高耸,下巴微翘,鼻梁直挺,眼窝深陷,目光犀利,永远若有所思地看着远方。即使是浑身打满补丁的衣服,也洗得干净清爽,绝不沾染半点污垢。 而现在,我知道,外公的一切其实都是外婆给的。 出身地主家庭的外婆名淑贞、字润子。 检索着这两对被大家遗忘了的词语,我觉得外婆一定没有忘记这两组词语加在自己身上的分量: 坚守爱情,忠贞不渝,护佑子女,如阳光似雨露。再没有比淑贞和润子更恰当的名字了。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邹慧萍,女,宁夏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给我世界上最好礼物的人(邹慧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