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论语《拾伍·卫灵公篇》2 的原始碼
←
论语《拾伍·卫灵公篇》2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令1234.jpg|thumb|350px|right|[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08/a7061777cc5941f9a8a94521dd5495ab.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74127365_100148605 图片来自搜狐网]]]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 拾伍 卫灵公篇 == 本篇包括42章,其中着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孔子“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 原文 ==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译文 ==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圣人的智慧 前面《子路》篇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可与此章互相参看。孔子认为大家都讨厌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的人,也一定要去考察,不要人云亦云,轻易下判断。 这是从毁誉的问题讲下来,一直讲到这里。孔子又说,大家都讨厌这个人,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为好,都喜欢他,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再观察他。如果我们以这两句话来印证个人的经历,对于小的事情,每人都会遇到很多,有些学者、文人,学问都很高,但也最容易受情感的蒙蔽,容易情感冲动,于是在观察方面、判断方面,往往会发生错误。这两句话,扩充起来,可以引证很多历史的事实。 现在我们退回来讲个人修养方面,作为一个领导人,了解自己的下属,不要完全受别人的影响,自己要观察得清楚,如王莽,当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篡位以前,上下左右,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好,后来哪晓得一变而成这样坏。这段历史,就是很好的证明。 == 原文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译文 ==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人能够把道扩大,而不是道能弘扬人。 老子曾经说过:“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道无为而无不为”。他所讲的是“道能弘人”的道理。而在孔子看来,人生的价值所在,必须奋斗终生,不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是为了理想的社会而奋斗。孔子要告诉人们的,就是要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先生不是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这也是“人能弘道”的道理。 == 原文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译文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张:有过错而不改,这种错误才真叫错误。如果过而能改,就等于没有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贤也不能保证自己无过。只要“过而改之”,知错能改,那就不算是错误了。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列宁在亲戚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其他小朋友都让他跟大人说是猫打碎的,但诚实的列宁说出了真相,承认是自己打碎的。列宁从小所具备的“过而能改”的品质,对他的人生不能说没有影响。 所以人最可怕的不是犯了错误,而是明知自己做错了还执迷不悟,“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说“过而能改”这种精神的可贵。 == 原文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译文 ==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整天不吃,整宿不睡地去思考,是毫无益处的,不如去学习。上文也提到过:思而不学也不对,学而不思也不对。一个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读书、多求学。自己以为自己是天才,聪明了不起,如果多读书以后,自己就会变得非常谦虚了。常常我们自以为是一个大发现,多读了书以后,才知道古人早就讲过了,知道了,原来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得多。譬如唯物思想,中国文化里早就有过,不过没有这么多,只一点点原则,经过研究,知道是不能成立的。还有西方很多东西,我们以前都有过,可是都没有加以发挥。现在年轻人有思想,都想创作,可是就创造不了,所以知识与思想要配合起来。 == 原文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1];学也,禄在其中矣[2]。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3]。” == 【注释】 == [1]馁:饥饿。[2]禄:做官的俸禄。[3]贞:正。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而不谋求衣食。耕田,是因为肚子会饿;学习,是因为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圣人的智慧 孔子说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是很好的人生格言。它并非是反对君子谋“食”,而是讲君子谋的首先应该是“道”,而不是把“食”放在首位。“食”当然是就财富、金钱等物质方面而言的,而“道”的意思比较抽象,很难找到一个较为具体的词语代替,可能理解为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理想比较合适。孔子要说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你想做君子,那你就应该努力于谋道,不要汲汲于挣钱。所以作为君子来说,只有“忧道”而不会“忧贫”。后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其中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露出的也正是这种“忧道”的情感。对比起来,现代人崇尚功利,往往是“谋食不谋道”,“忧贫不忧道”了。 == 原文 ==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2],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3],未善也。” == 【注释】 == [1]知:通“智”,才智。[2]莅(lì):临。此处指临民,即治理百姓。[3]动:行动。 == 译文 ==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智、仁、庄、礼四者关系的论述,四者缺一不可。只有用聪明才智得到,用仁德来守护,用庄重的态度来治理百姓,且行动符合仁义,这样才能算是完善的。 这是讲到学问、修养在处事时的一些标准。有智慧,有眼光,看得准。譬如买股票吧,眼光看到了,买进来,赚了钱,可是又想贪多,这时候不能把握住自己,不知道煞车,最后还是赔本了。人生的一切大小事情,事业前途,做人处世,都是如此。 眼光看得准,创业容易。在春风得意、该煞车的时候也能煞住,则是最高修养。可是在这个时候的人,总是不肯煞车的,只顾向上面冲,结果得到的,必定会失掉。老子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要做得恰到好处,至少先稳定这个阶段。这样好像是手段了,但手段与道德,差别在于内心:走恕道,替别人着想,多为人,少点私心,就是道德。如果智慧够了看得准,“仁能守之”,也拿得稳,但是不“庄以莅之”,内心上没有真正庄敬,口头说为社会、为别人,人家还是不服气的。做到了“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这三点以后,外在的行为动作,还要处处守礼,有礼貌,有法度,有规矩。做到了这四点,做人、做事、从政、修养、事业,才能尽善尽美,否则总归有问题。如果以这四点,观察工商业的社会,也是一样,不能违背。有些人赤手空拳,本事大得很,当时发财了,但有许多人“仁不能守之”,所以又掉下去,只这二十年中,就不知有多少实例。 == 原文 ==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1],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注释】 == [1]小知:做小事情。知,作为的意思。大受:承担大任。受,责任,使命的意思。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 原文 ==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译文 ==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 原文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译文 ==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 原文 ==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 【注释】 == [1]食:食禄,此处指官吏的薪水。 == 译文 == 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论语《拾伍·卫灵公篇》原文及解读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张:侍奉君主必得恭敬谨慎地办事,而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现代人太功利,在找工作前不是先想想你能为这个单位做些什么,而是先想到有没有利益可获得。很少有“敬其事而后其食”的精神。 == 原文 == 子曰:“有教无类。” == 译文 ==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别。”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张全民教育,教育没有富贵贫贱、大资优劣智愚、等级地位高低、地域远近、善恶不同等之分。 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历史上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大家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果实,所以教育没有阶级性,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仍有性别差异;在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能享受教育权,此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身体力行,首次创办私学,使许多如子路和颜回般家境贫寒的人也有机会学习,这也铸就了孔子伟大的教育家地位;封建社会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体现得更为鲜明充分。2005年,全球经济论坛成立了“一个孩子一台电脑”协会,这个协会以零利润致力于研发100美元笔记本电脑,其目标是让那些发展中甚至不发达地区的孩子们与发达国家的孩子们一样,都享有自由开拓、尝试并且自由表达自己的机会。 == 原文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译文 ==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 原文 == 子曰:“辞达而已矣。” == 译文 ==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够了,不需要太过浮华的辞藻。 看过网上一篇小学生写的作文——《我的家》:“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而自己却若无其事;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的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四马分尸。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这篇乱用成语的作文,在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深深提醒我们:语言表达要尽量朴实、简练,用本色的话说明白就行了。如果为单纯追求文采华美而滥用词汇、堆砌辞藻,很有可能会有画蛇添足的味道。 == 原文 == 师冕见[1],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2]。” == 【注释】 == [1]师冕:师是乐师,冕是人名,古代乐师常由盲人充当。[2]相:辅助,帮助。 == 译文 ==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圣人的智慧 此章是孔子的“相师之道”。孔子时代的乐师多由盲人充当,孔子对他们极为尊重,同时又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对他们施以援手,照顾有加。 人们常说:“见人说人话,见佛说佛话,见鬼说鬼话。”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并非油嘴滑舌、八面玲珑,而是一种说话的艺术,一种尊重人的方式。<ref>[https://www.vrrw.net/wx/27450.html 论语《拾伍·卫灵公篇》原文及解读]</ref> ==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ref>[https://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5%ad%94%e5%ad%90 孔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论语《拾伍·卫灵公篇》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