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讽喻 的原始碼
←
讽喻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讽喻</big>''' |- |<center><img src=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30/e910c9baea1c4d97a9eaff35a1fa94e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37393136_767680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讽喻<big>''',一种辞修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用比喻进行[[讽刺]]。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如诗词、对联、小说等,也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 ==基本信息== 讽喻 <ref>[https://www.zdic.net/hans/%E8%AE%BD%E5%96%BB 讽喻的解释|讽喻的意思]</ref> 用法 修辞方法 拼音 fěng yù 同义词 讽刺比喻 ==含义== 讽喻,有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作为比喻,可以有多种讽喻的方式,[1]如"直喻"、"隐喻"、"类喻"等。 二是作为一种语言方式,用比喻进行讽刺。作为讽刺,可以有多种目的,如谴责、启示、明理等。它也是把另一层含义隐藏在通常是某种故事的作品之中的文学技巧,通常也指这种故事。神话和寓言全都是讽喻性的。讽喻因而也可以理解为扩大的隐喻,或是连续的形象化比喻。这种形式允许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常用于有宗教或政治含义的作品。 ==用例== '''作品''' 1.班扬(Bunyan)的《天涯历程》(Pilgrim's Progress,1678) 2.陈志岁《桃》(古体):"早岁我栽桃,县官嫌占地。今日果漫山,官功入县志。" 3.欧威尔(Orwell)的《动物农庄》(Animal Farm,1945) 4.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 '''对联''' 1.古时,无锡县署大堂曾挂有一副对联: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上句是"正言",下句是"反语",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2.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慈禧置国事于不顾,大操大办自己的六十寿辰。有人在北京城墙上贴出一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这副对联把庆典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对慈禧进行了十分辛辣的讽刺。 3.慈禧去世后被尊奉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共十九个字,有人为此撰一联: 垂帘二十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九字,字字欺天。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讽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