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諷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諷喻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諷喻,一種辭修方法,帶有譏諷風格的比喻;也是一種文學創作中的表現方法,用比喻進行諷刺。常被用於各種文學作品,如詩詞、對聯、小說等,也常出現在日常生活用語中。

基本信息

諷喻 [1]

用法 修辭方法

拼音 fěng yù

同義詞 諷刺比喻

含義

諷喻,有兩層含義。

一是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帶有譏諷風格的比喻,作為比喻,可以有多種諷喻的方式,[1]​如"直喻"、"隱喻"、"類喻"等。

二是作為一種語言方式,用比喻進行諷刺。作為諷刺,可以有多種目的,如譴責、啟示、明理等。它也是把另一層含義隱藏在通常是某種故事的作品之中的文學技巧,通常也指這種故事。神話和寓言全都是諷喻性的。諷喻因而也可以理解為擴大的隱喻,或是連續的形象化比喻。這種形式允許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常用於有宗教或政治含義的作品。

用例

作品

1.班揚(Bunyan)的《天涯歷程》(Pilgrim's Progress,1678)

2.陳志歲《桃》(古體):"早歲我栽桃,縣官嫌占地。今日果漫山,官功入縣誌。"

3.歐威爾(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1945)

4.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1726)

對聯

1.古時,無錫縣署大堂曾掛有一副對聯: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

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上句是"正言",下句是"反語",可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2.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慈禧置國事於不顧,大操大辦自己的六十壽辰。有人在北京城牆上貼出一聯:

萬壽無疆,普天同慶;

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這副對聯把慶典與戰爭聯繫在一起,對慈禧進行了十分辛辣的諷刺。

3.慈禧去世後被尊奉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共十九個字,有人為此撰一聯:

垂簾二十年,年年割地;

尊號十九字,字字欺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