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诗歌边塞与榆林(中)(凌代琼) 的原始碼
←
诗歌边塞与榆林(中)(凌代琼)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诗歌边塞与榆林(中)'''<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257162/pexels-photo-1025716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诗歌边塞与榆林(中)》'''是[[中国]]当代作家凌代琼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诗歌边塞与榆林(中)=== 前面诗歌里述及着榆林边塞的情境,从地近沙漠,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和连年的战争,又造成了榆林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事实,这个角度讲,榆林文化也是一种边缘文化。陕北文化的中心即在榆林的绥德、米脂、清涧、子洲等地。 1936年2月,大雪纷飞。长征初到陕北的毛泽东,征尘未洗,便在东征途经榆林的清涧县高家洼村,写下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千古名句,如雷贯耳,独领风骚至今!1942年,榆林的佳县民歌手李有源,写出了“东方那个红,太阳那个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曲《东方红》,唱遍全中国!陕北这个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真要追溯起榆林的兴起,还得从边塞与长城说起。 榆林塞就在现今的[[陕西省]]榆林。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战国时期,北方边塞之地多植榆为围栅。秦统一中国,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在这里栽植很多榆树,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来。以地处榆溪(今清水河)之畔,亦称榆溪塞,成为秦北边一戍守地。隋时以此地为中心筑起长城,遂成为隋长城的要塞。《诗经》有多篇描述,其中有“不遑寝息,严允之故。”春秋时是狄人居住之地,狄人也是游牧部落,非常强悍。战国、秦汉为匈奴族驰骋往来的地盘,蒙恬镇守上郡,李广镇守上郡,都是为的抵御匈奴。三国时期,这里干脆被[[匈奴]]占据,南北朝时,北方“五胡乱华”, 少数民族在榆林等地十分活跃,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今榆林地盘建立了大夏国,后修建国都统万城,显赫一时。 今天我们还能在榆林靖边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看到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城是赫连勃勃所建,故称为赫连城。从距离今天1600年的历史时空,看还很威武的东晋时南匈奴的都城[[遗址]]。透过[[历史]]的烟云,站在民族的高台上,回望穿越时空隧道,让我们对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寻踪觅迹,榆林这座边关要塞,在历史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起到了何等重要的[[军事]]作用。 据史料记载,东晋安帝年间,北方的匈奴再度强盛起来,驰骋于今内蒙、宁夏及陕甘高原一带,时有南侵之势。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夏,后秦大将赫连勃勃以打猎为名,自朔方率兵2万,由北南下,袭杀了北魏镇守高平的没奕于,自霸[[原州]],始建夏国,正式叛离后秦,蓄谋称帝[[中原]],以此作为他[[扩疆拓土]]、壮大声威的[[基地]]。 赫连勃勃性强悍而酷烈,驱民筑城,务求[[坚固]],如若锥入寸许,则诛斩工役;如民役稍有不满或怠工,则即刻活埋。连[[树木]]、水、鼠都让他三分。有这样的传说,在抓捕民工时,他的战袍被酸枣刺挂住,他一气之下连砍了几十棵,吓得这里的酸枣刺都伸直了,现在[[祁家川]]的酸枣刺的确是直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弯钩状;入夜,为茹河水涛声的惊扰,他骑马持剑沿河水大吼大砍,使这里的河水落入峡谷,方圆五六里听不到涛声,连鼢鼠也[[逃避]]原上,躲开赫连氏。至今,这里棘无倒刺,水无涛声,田无鼢鼠,实为经世罕事。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凌代琼,女,曾用笔名:嫩江洪波。曾工人、服装设计、编辑记者。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诗歌边塞与榆林(中)(凌代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