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歌邊塞與榆林(中)(凌代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歌邊塞與榆林(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詩歌邊塞與榆林(中)》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詩歌邊塞與榆林(中)

前面詩歌里述及着榆林邊塞的情境,從地近沙漠,乾旱少雨的氣候特點,和連年的戰爭,又造成了榆林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的事實,這個角度講,榆林文化也是一種邊緣文化。陝北文化的中心即在榆林的綏德、米脂、清澗、子洲等地。

1936年2月,大雪紛飛。長征初到陝北的毛澤東,征塵未洗,便在東征途經榆林的清澗縣高家窪村,寫下氣勢磅礴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千古名句,如雷貫耳,獨領風騷至今!1942年,榆林的佳縣民歌手李有源,寫出了「東方那個紅,太陽那個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曲《東方紅》,唱遍全中國!陝北這個華夏文明的發祥地,真要追溯起榆林的興起,還得從邊塞與長城說起。

榆林塞就在現今的陝西省榆林。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戰國時期,北方邊塞之地多植榆為圍柵。秦統一中國,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後,在這裡栽植很多榆樹,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來。以地處榆溪(今清水河)之畔,亦稱榆溪塞,成為秦北邊一戍守地。隋時以此地為中心築起長城,遂成為隋長城的要塞。《詩經》有多篇描述,其中有「不遑寢息,嚴允之故。」春秋時是狄人居住之地,狄人也是遊牧部落,非常強悍。戰國、秦漢為匈奴族馳騁往來的地盤,蒙恬鎮守上郡,李廣鎮守上郡,都是為的抵禦匈奴。三國時期,這裡乾脆被匈奴占據,南北朝時,北方「五胡亂華」, 少數民族在榆林等地十分活躍,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在今榆林地盤建立了大夏國,後修建國都統萬城,顯赫一時。

今天我們還能在榆林靖邊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則村,看到匈奴人的都城遺址。城是赫連勃勃所建,故稱為赫連城。從距離今天1600年的歷史時空,看還很威武的東晉時南匈奴的都城遺址。透過歷史的煙雲,站在民族的高台上,回望穿越時空隧道,讓我們對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尋蹤覓跡,榆林這座邊關要塞,在歷史的民族大融合過程中,起到了何等重要的軍事作用。

據史料記載,東晉安帝年間,北方的匈奴再度強盛起來,馳騁於今內蒙、寧夏及陝甘高原一帶,時有南侵之勢。安帝義熙三年(公元407年)夏,後秦大將赫連勃勃以打獵為名,自朔方率兵2萬,由北南下,襲殺了北魏鎮守高平的沒奕於,自霸原州,始建夏國,正式叛離後秦,蓄謀稱帝中原,以此作為他擴疆拓土、壯大聲威的基地

赫連勃勃性強悍而酷烈,驅民築城,務求堅固,如若錐入寸許,則誅斬工役;如民役稍有不滿或怠工,則即刻活埋。連樹木、水、鼠都讓他三分。有這樣的傳說,在抓捕民工時,他的戰袍被酸棗刺掛住,他一氣之下連砍了幾十棵,嚇得這裡的酸棗刺都伸直了,現在祁家川的酸棗刺的確是直的,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彎鈎狀;入夜,為茹河水濤聲的驚擾,他騎馬持劍沿河水大吼大砍,使這裡的河水落入峽谷,方圓五六里聽不到濤聲,連鼢鼠也逃避原上,躲開赫連氏。至今,這裡棘無倒刺,水無濤聲,田無鼢鼠,實為經世罕事。

[1]

作者簡介

凌代瓊,女,曾用筆名:嫩江洪波。曾工人、服裝設計、編輯記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