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郎士元 的原始碼
←
郎士元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郎士元''',字君胄。唐代[[中山郡|中山]](今[[河北省|河北]][[定州市|定州]])人。 [[File: 郎士元.png|thumb|right| [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9/e/5c3560f0ded14.png原圖連結]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01/314204.html] ]] ==生平簡介== [[天宝 (唐朝)|天宝]]十五载(756年)[[卢庚|盧庚]]榜進士。[[安史之乱]]爆發,避难[[江南]]。<ref>郎士元有《蓋少府新除江南尉問風俗》詩:“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ref>[[宝应 (年号)|宝应]]元年(762年)补渭南縣尉,歷官[[拾遺 (官名)|左拾遗]]、[[補闕|补阙]]等,<ref>《[[全唐文]]》卷四一〇[[常袞]]《授郎士元等拾遗制》。[[錢起]]有《送郎四补阙东归》,《行第录》云: “按《纪事》四三只言士元历拾遗,然补阙亦当所称,郎四为士元无疑也。”</ref>官至[[郢州 (西魏)|郢州]][[刺史]]。 工於詩,与[[钱起]]齐名,時稱“前有[[沈佺期|沈]][[宋之问|宋]],后有钱郎”<ref>[[高仲武]]:《[[中興間氣集]]》</ref>。 ==詩文== 《柏林寺南望》是唐代詩人郎士元的作品,載於《全唐詩》卷二四八。此詩狀寫柏林寺所在山峰靈秀清麗之美景,蘊含著詩人陶醉於自然之中的愉悅恬適之情。首句寫舟中已聞寺廟鐘聲,表現空氣澄淨;次寫登岸後走過松徑小道才到山寺,可見地處清幽。後兩句雨後遠眺,雲氣繚繞如一幅米家山水畫卷,意境躍然欲出。雖意在寫景,然處處有人的踪跡,人的感受,人的情趣。全詩融情於景,創造出“詩情畫意”的藝術佳境。 《柏林寺南望》 【原文:】 溪上遙聞精舍鍾,泊舟微徑度深鬆。 青山霽後雲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峯。(東南 一作:西南) 【譯文】 船行溪上之時,遠遠就聽到了柏林寺的鐘聲;停船靠岸,山路曲折,松柏掩映,慢慢走向山上的柏林寺。雨後的青山,雲蒸霧騰,羣峯吞吐着雲霧,又爲雲霧所掩覆;雲海霧濤中唯有三點兩點山尖顯露,猶如一幅富於神韻的水墨山水圖,被造化神秀的筆觸畫出。 【註釋】 ⑴遙:遠遠地。聞:聽見。精舍:佛寺,此處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徑:小路。度:度過,越過。 ⑶霽(jì):雨止。 ⑷東南:一作“西南”。 【鑑賞】 作者:佚名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四八。以下是李白研究學會理事、四川詩詞學會理事、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唐代詩中有畫之作爲數甚多,而這首小詩別具風味。恰如劉熙載所說:“畫出者必有主峯,爲諸峯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爲餘筆所拱向。……善書者必爭此一筆。”(《藝概·書概》)此詩題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於結處點出。詩中所爭在此一筆,餘筆無不服務於此。 詩中提到雨霽,可見作者登山前先於溪上值雨。首句雖從天已放晴時寫起,卻饒有雨後之意。那山頂佛寺(精舍)的鐘聲竟能清晰地達於溪上,俾人“遙聞”,與雨浥塵埃、空氣澄清大有關係。未寫登山,先就溪上聞鍾,點出“柏林寺”,同時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遙聽鐘聲戀翠微”)。這不是詩的主筆,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鐘聲的誘惑,使詩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間小路(微徑)緩緩地導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說“鬆”,而從寺名可知有“柏”)林裏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頂。“空山新雨後”,四處瀰漫着松葉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橫柯交蔽,不免闇昧。有此闇昧,纔有後來“度”盡“深鬆”,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題旨的妙筆。 “度”字已暗示窮盡“深鬆”,而達於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開朗。迎入眼簾的首先是霽後如洗的“青山”。前兩句不曾有一個着色字,此時“青”字突現,便使人眼明。繼而吸引住視線的是天宇中飄颻的雲朵。“霽後雲猶在”,但這已不是濃郁的烏雲,而是輕柔明快的白雲,登覽者怡悅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帶出雲,又是爲下句進而由雲襯托西南諸峯作了一筆鋪墊。 三句寫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帶山脈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劃幾個山頭,着眼於山形,給人以異峯突起的感覺。峯數至於“四五”,則有錯落參差之致。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崢嶸的山峯猶如“畫出”。不用“襯”字而用“畫”字,別有情趣。言“襯”,則表明峯之固有,平平無奇;說“畫”,則似言峯之本無,卻由造物以云爲毫、蘸霖作墨、以天爲紙即興“畫出”,其色澤鮮潤,猶有剛脫筆硯之感。這就不但寫出峯的美妙,而且傳出“望”者的驚奇與愉悅。 這纔是全詩點睛之筆。只有經過從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後,這裏的畫面才見得特別精彩;只有經過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緒醞釀,這裏的發現才令人尤爲愉快。因而這裏的“點睛”,有賴前三句的“畫龍”。用劉熙載的話說,那就是,詩人“爭”得這一筆的成功,與“餘筆”的配合是分不開的。 參考資料: 1、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44-645頁 . <ref>[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12345/prose_appreciations/1348 讀古詩網>柏林寺南望>郎士元]</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唐朝詩人|L]] [[Category:唐朝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國古代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郎士元
」頁面